翻轉教室為何卡關?

表面上看來,翻轉教室只是將傳統教室內與課外自主學習所做的事對調順序,讓課外複習變預習、讓課堂講述變互動。但實際上,翻轉教室不是單一模式,因為,自主學習方式很多,課堂互動方式也很多,兩者組合起來的模式就很多。

翻轉教室為何卡關?

翻轉教室為何卡關?

大約七年多前,美國科羅拉多州一所高中的化學教師強納森.貝格曼(J. Bergmann)和艾倫.山森(A. Sams),經常為缺席的學生補課,後來腦筋一轉,自掏腰包五十美元買了電腦軟體,錄製課程放上網站,讓缺席學生在家自習;不料,除了缺席生很珍惜這個補救機會之外,其他學生也開始使用這項網路資源。兩位教師思考:既然平時在教室內進行的講述、解說等活動可以在課外完成,那麼,被鬆綁的教室時間是否可以更有效的活用?因此,他們開始將課堂活動轉為問題解決、高層思考與同儕合作等更具互動性的學習。他們的課程上網後,全國各地許多師生,竟也開始使用這些課程,並製作自己的教學影片與翻轉教室(註一)。

當然,翻轉教室的風行,並不是靠一個事件就能激發,而是靠理念上長期傳播加上網路e化設備的普及,才能點火燎原。

表面上看來,翻轉教室只是將傳統教室內與課外自主學習所做的事對調順序,讓課外複習變預習、讓課堂講述變互動。但實際上,翻轉教室不是單一模式,因為,自主學習方式很多,課堂互動方式也很多,兩者組合起來的模式就很多。

不過,不同模式都有一個共同思考:什麼樣的學習比較可以善用教室裡面匯聚一群人的情境?看影片、聽講、閱讀、寫作等,也許在課外或家中就可以自主完成,但具有互動性質、合作結構、實驗操作與即時回饋等特性的學習,也許在課堂時間內比較容易發揮。

因此,個案討論、議題辯論、師生問答、同儕教導、合作學習、問題導向、專題導向、探究發現、科學實驗等學習的方式,都變得更為適合,而且都強調主動、互動與行動學習。

其實,這些方式並不新穎,它們的理論基礎甚至可以追溯至約翰.杜威(J. Dewey)的實驗主義、庫爾特.列文(K. Lewin)的團隊動力學、尚.皮亞傑(J. Piaget)的建構論以及李夫.維高斯基(L.S. 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間(ZPD)」等觀點。翻轉教室的立場雖然比較偏向「學生中心」,卻能兼顧「教師中心」與「課程中心」,原因在於:

一、教學設計整合課前、課中與課後,教師的講述說明,在課前影片便完成,且可提供課後複習。

二、教學影片切割成模組再系統化連結,重視概念順序、知識邏輯、具體例子與評量練習,因此課程中心強調的內容結構,與知識系統顯得更嚴密精緻。

三、課前課後都有自主學習;課中有提問、共學、實驗、回饋等歷程,故以學生中心,兼具互動、主動、行動的「三動學習」可達成。

翻轉教室的優點與阻力

綜合克萊.賀瑞(C. F. Herreid)與南西.席樂(N. A. Schiller)等人的研究內容(註二),翻轉教室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1. 學生可以用自己的速率學習;
  2. 教師更有機會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與學習風格;
  3. 教師在課堂上比較有時間處理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與照顧個別化需求;
  4. 教室時間的應用變得更有效且具創意;
  5. 學生的興趣、投入、學習成就與思考層次更為提升;
  6. 數位科技的使用甚具潛能且已成趨勢;
  7. 實驗設備通常只有教室才有,實驗課終於有時間可以進行;
  8. 缺課學生隨時可以補看課程內容,不受時間與次數限制。

然而不可諱言,推動翻轉教室,老師們也面臨諸多阻力:

一、時間問題:教師錄製精緻的教學影片很花時間,雖然往後可以重複使用,但邁開第一步很困難。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後所花的時間總和,也比過去多,即使結合預習與上課的效果,可以降低複習時間且提高學習成效,但在台灣的中學,白天時間幾乎排滿課程,有些學生放學後還上補習班,回家時已經要睡覺,所以幾乎沒有課外自主學習時間。此外,不同科目之間也會互相排擠學習時間,萬一多科同時翻轉教室,問題會更嚴重。

二、慣性問題:國外研究發現很多學生不預習,其中,不預讀文本比不預看教學影片者更多,教師可採課前小考等策略解決。但國內學生長期習慣「課堂聽講首次接觸內容→考前才複習」的模式,非常倚賴教師在課堂上為他們整理概念,不習慣主動預習、自己整理概念,也不在意小考結果。學生也很矛盾,他們最喜歡課堂互動,依序才是聽講、看影片和閱讀文本,但若不預先看影片和閱讀文本,課堂內將充滿聽講而沒有互動時間。

三、考試壓力:「老師!你的課很有趣,但下週就要考試了,可否回到講課,幫我們複習考試重點?」這是一個實驗小學的狀況。中學考試扣連升學,次數更多,壓力更大,而許多學生、家長、教師甚至行政人員堅信:「聽講、記憶、重複練習與考前複習,是提升成績的不二法門,翻轉教室等任何比較活潑的教學方式,即使很有教育價值,但都不利於考試成績。」

雖然也有學校、班級、教師或學生歡迎翻轉教室,但執行此一教學創新,尤其在中學,似乎必須精準掌握時間脈絡、耐性漸進演化與兼顧考試成績。

註一:Tucker, B. (2012). The flipped classroom: 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 frees class time for learning. Education Next(Winter), 82-83.

註二:Herreid, C. F. & Schiller, N. A. (2013). Case studies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2( 5), 62-66.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雜誌

延伸閱讀

詹志禹 詹志禹

詹志禹

政大教育學系教授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育心理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並擔任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總辦公室主持人。 在學生心目中是既嚴格又溫暖的人生導師,但在家中兩個女兒常笑他是「喜歡講冷笑話的老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