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之前,除了考試還能教孩子什麼?

考試之前,學生總是埋怨陷入考試的迴圈地域, 隨著牆上的數字越來越少,

會考之前,除了考試還能教孩子什麼?

會考之前,除了考試還能教孩子什麼?

考試之前,學生總是埋怨陷入考試的迴圈地域,

隨著牆上的數字越來越少,

無形中也催促著教學者考試、複習、檢討……考試、複習、檢討……

因此我在每週的複習進度中,

總會挑選兩篇文章來進行閱讀理解與寫作策略。

挑選的文本不須額外費心,

只需抽印其他版本的課文便好(本校為翰林版,我便挑選康軒與南一補充)

以下便是我補充過的三課課文教學流程,

(良馬對、勤訓、情懷)

提供方家們參考:

補充教材一:良馬對

先備能力:摘要、文意理解

教學時間:兩節課
 

教學流程:

學生先默讀三分鐘後,

教師詢問同學理解狀況。

(補教教學的話,還會另給學生檢核表,讓學生逐句檢視狀況)

結果半數精熟,半數不熟,
於是教師進行生難字句解釋,如:
卿得良馬:卿,你;您得過良馬嗎?
然非精潔即不受:然非,但是不是;但是不是美好乾淨的就不吃
疾:快速
攬轡未安:馬鞍、馬轡還沒有安放好

待全數理解文意後,
開始進行良馬與駑馬比較(六分鐘)
由於有過去的操作經驗,

我交代學生跟去我們過去分類的經驗來看,

在本文中可以找出良馬與駑馬的那些對比類別。

學生分類如附圖:

因為有文意理解為基礎,
所以孩子的分類甚快,

便請他們一一敘說它們的分類理由。

(略者先說,了解其思路,詳者則補充他組沒有之處)
接著歸納同學分類於黑板,
再把文意摘要在表格內,
了解作者所要呈現的比較類別。
第一節結束

第二節

透過黑板的表格歸納,
思考良馬、駑馬和人生的隱喻,
並結合岳飛生平討論。

為避免學生失焦,

所以給學生兩個題目選擇:
1.如果是人生隱喻,你覺得良馬或駑馬代表什麼個性的人
2.你是否認同岳飛的論點,為什麼?

六小組各抽籤一人發表。
多數選擇第二題,認同岳飛的觀點,
因為有才之人需要有空間、支援與長久的觀察才能發揮作用
(暗喻作者自己)


一組選擇第一題,他認為這是駑馬一開始很積極,但可能後繼無力,
但良馬卻是漸入佳境,所以才能有遠大的成就。

一位孩子一開始答不出來,
在下課才回饋說:
他不認為作者的觀點,
因為至少駑馬一開始是積極的去做,只是可能缺乏能力與恆心。
所以某些人連一開始的行動都不想做,那比駑馬還不如。
而且良馬一開始"初不甚疾",

如果遇到沒有耐心的長官,

可能也會被視為駑馬。
因此最好的應該是一開始就很厲害,而且還能堅持到最後的人。
於是他將馬分成了四等級
1.良馬,並且一開始就很厲害,堅持到底
2.良馬,如文所述
3.駑馬,如文所述
4.駑馬,連做都不做

真是出乎我意料的答案,

而且也扣合了現實人生的狀況。

(某位學生在聯絡簿回饋說,

有些人都只想到看成果,

卻忽略它們努力的過程,

那麼良與駑就不是能力、個性所致,

而是上級的觀感罷了,

亦是其人生之體悟)

課末最後留個伏筆給孩子,
宋高宗說"善(好)",
那他到底聽懂岳飛的隱喻嗎?

回歸宋高宗、岳飛的歷史情境,

兩個人到底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呢?

最後以呂世浩教授TED講座結尾
讓苦悶的考前生活可以澄清一下
學習是為什麼?
如何與文本對話
如何與人生對話

會考將至
講義、補充課文相並而行
期待孩子也能讀出自己的人生取捨

補充教材二:勤訓
教學目標:除文意理解外,還能學習寫作形式

先備基礎:學生明瞭論說文中論點與論據的寫作方式

教學時間:一節課

教學流程:
學生默讀課文時,
教師於黑板書寫思考提問:

1.就首段第一句來看,本文採取什麼寫作方式開頭
2.第一段中,引用了邵子的話來開頭,這樣的寫作方式是什麼?有什麼效果?
3.第二段是由正面還是反面來論述?
4.第二段的段落主旨是哪一句話呢?
5.第三段為何要再舉大禹、陶侃為例證呢?

本文能自學精熟者一半,尚有疑義者一半,
所以教師進行簡單的文意梳理後,
開始討論黑板的提問。

1.多數人能回答破題法、開門見山法。
教師趁機引導同學寫作時破題要明確。
(千萬別照抄說明)

2.學生多數知道引用,但不清楚名言錦句法的使用,
趁此說明一番。
並且針對邵子的三句話,
講解層遞效果,
以及晨、春、勤的遞進性。
(勤最重要)回扣題目勤訓,
歸納,首段主在破題、立論。

3.4.負面論述,藉由"惡勞好逸"之語,
點出多數人的弊病,
並分述此類人在農工商士的困境。

聯結思考,還有誰寫作時也使用了四民概念?

生曰:寄弟默書,

再問:那兩課在四民的比較上有何不同?

勤訓是份量相等,寄弟墨書則特寫讀書人

再問:為何會有詳略差別

生曰:勤訓重點在講勤,寄弟默書則是在探討古今讀書人的差異

師曰:太棒了,所以特寫的目的在凸顯主題,所以文章會因重要性而有詳略之分
 

接著教師整理總分結構:
因為惡勞好逸,所以在農工商士的表現都不好,
小結:是一蠹耳。

5.學生不太理解題目之意,
所以教師拆解題目。
作者舉兩人的共通點是-珍惜光陰。
又況聖賢不若彼者乎的意思是-何況是才能比不上兩位聖賢的人呢?
所以舉這兩人的意思是-兩位聖賢都珍惜光陰了,何況是我們呢?
強調珍惜光陰,及時努力的重要。

歸納全文結構

核心:勤
第一部分:破題立論
第二部分:反論(總分結構)
第三部分:結論(舉例再強調主題)

一節課結束,下回要挑白話文練習推論與結構了

補充教材三-康軒版三年級"情懷"

教學目標:練習結構分析與歸納

教學時間:兩節

教學流程:
概覽文章,並思考黑板上的三個提問
1.情懷指得是什麼意思呢?
2.作者用了幾個例子來說明呢?
3.如果要把各例子分三部分,你會怎麼分呢?

因為有四位同學晚進教室,
所以就由這次位同學來處理提問。
1.情懷指得是輕鬆美好的心情?
2.本文用了四個例子說明?

教師講解第一段,
為什麼好情懷可以日日都有-因為胸中自有情懷,
也就是人要有心境去欣賞。

3.以第二段為例,讓孩子練習分節
因此先找出句號,共有六個句子
第一位孩子是 1/234/56三部分。
第二位孩子是 1/23/4/56四部分。
要求他們為區分的地方下小標。
第一位孩子是 地點、過程、感受。
第二位孩子是 地點、影的出現、影的消失、感受。
各自說明原因後,
教師歸納分節的基本原則-能言之成理便好。
(只有比較好,沒有絕對的好)

接下來交代各小組,將四個例子分析,
找出主要的寫作脈絡,繪製於海報上以便發表。

六組中有一組討論熱烈,
但是思考與書寫太籠統,
以致結構出不來,
報告上自然也就不甚流暢。
趁機提醒他們,
想法很重要,但執行也很重要,
要不會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下台時幾位同學不免沮喪,
利用下課勉勵他們和別組學習,
這樣創意才能落實,
期待下次會更好。

其中有一組則依我的要求,

分為三個標準化流程:

因此還可以將本課表格化進行比較:

 

起因(背景)

過程(發現)

心情(結果)

總結

第一例

校車等紅燈

如刺繡的樹影

異樣的溫柔

胸中自有其情懷,自可發現快樂

第二例

等車不來,一籌莫展

絲瓜花香、山水岸草

沉浸在美的世界

第三例

夜裡等車

馬鬃花樹

互通聲息之樂

第四例

蜻蜓飛入

突然消失猶如棒喝

世事也無絕對

整體而言考前是苦悶的生活,
特別是複習考完的下午。
所以讓孩子重溫結構繪圖的操作模式,
順便結合寫作,
強調 總分結構的作品形式,
讓孩子可以參考。
也因為有操作和報告,
才讓連四的下午(同一班,公國國公,四節),
不至於苦悶枯燥。

延伸閱讀

沈政傑 沈政傑

沈政傑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生態中小學班導師

不務正業的國文老師,自然組出身,卻選擇國文系為棲身之處;從事國文教學,卻又研究經學文字,只為了走自己想走的路。秉持著教育是使人向善、向上精神,試圖建立客製化的教學模式。 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教育無他,惟愛與碎碎念而已。 2016年起,開始山居歲月,嘗試另一種教育的可能。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