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選才,不該特殊——別再拿同一把尺,衡量每位學生

在拾穗計畫的招生說明會上,透過此管道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擁有辯論專長的小魚分享著自己經驗。他拿著麥克風對著在場的老師、家長與學生說:「教育的改革不單純是面對學生,重要的是師長願意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才會有今天的我們。」 小魚的父親是中學校長...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試辦3年的特殊選才,今年正式成為大學招生管道之一。雖然每個人看待特殊選才的角度不同,有贊同,也有異音,但我們該省思的是,過去拿著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的時代,只能帶給少數學業秀異學生成功的經驗。今天我們期待從大學選才的多元,造成學習的多元,也讓多元智慧的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性向中得到成功。

編按:傳統的紙筆測驗、填志願,真能選出適當的人才嗎?為了讓無法藉由傳統招生方式而彰顯個人特殊專才的高中生,不再成為大學的「遺珠」,大學特殊選才招生計畫於104學年度起試辦,107學年度納入正式入學管道,由各校獨立招生,全國共有34校254學系參與,共555招生名額,主要透過書面審查與面試選才。

清華大學是目前知名大學中,對於特殊選才(該校稱「拾穗計畫」)最積極投入規劃、提供招生名額也最多的學校,107學年度共招收53名。同樣也透過拾穗計畫進入清大就讀的林芳如,近身觀察記錄了這樣的選才方式。

在拾穗計畫的招生說明會上,透過此管道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擁有辯論專長的小魚分享著自己經驗。他拿著麥克風對著在場的老師、家長與學生說:「教育的改革不單純是面對學生,重要的是師長願意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才會有今天的我們。」

小魚的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是音樂老師,從小在開明的教育環境成長,耳濡目染下,小魚也投身關懷偏鄉教育,他認為:「應該讓特殊選才不再『特殊』,也就是翻轉我們的觀念。透過特殊選才的同學來告訴大家,我們不要再拿著同一把尺,衡量每一個學生。」

小魚提到106學年拾穗計畫錄取的學生,有魔術方塊的推廣者、到偏鄉推廣帆船運動的選手、空手道好手等。學生有明確目標,更容易達到12年國教強調培養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

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舉例:「學生不是玩魔術方塊就能通過特殊選才,而是有某個成就,能將事情做到極致,他們將來在外面做事情,很盡心盡力去做,每個行業都能成功。」

特殊選才入學一年試探,大二再分流

透過特殊選才進入清大的學生,全數是大一不分系,大二後再依性向興趣分流各學系。清大並針對特殊選才學生,設立客製化學位學程以及學習輔導等機制,在自主學習的環境下兼顧入學後的輔導,讓學生能順利發展專業。

106學年拾穗計畫錄取生中,共有11位逆境向上,且具強烈學習熱誠特質的學生,他們來自離島、偏鄉、原住民、新住民或經濟弱勢等家庭。來自澎湖的學生S認為,特殊選才大一不分系的設計讓他有一年試探的機會,學校的旭日獎學金則可以幫助弱勢家庭,或偏鄉地區的學生完成大學的學業。

「我的第一志願是法律系,這是清大學士班沒有的系所,如果沒有特殊選才,我可能不會進來清大,」小魚說。他最後選擇清大的原因是:「清大可以提供給我科技能力的培養,未來我想成為科技法的人才,創造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是我喜歡的路,就算再辛苦我也會把它走完。」

兼顧學業和發展特殊專長,是重要挑戰

小魚的大學導師曾直言不贊同特殊選才的計畫,因為認為學校無法額外提供不同領域的資源(例如練習場地、參賽經費支持等),給每個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不過,小魚對於清大給予的空間和資源,仍抱持肯定態度。「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而學校給了我們很大的試探空間,但在課業與專長領域,找到平衡點,是我們大學4年中很重要的課題。」跨領域的課程安排,讓小魚第一學期超修學分,結束忙碌的課程、經常挑夜燈準備辯論比賽的資料,但小魚認為,過程中的辛苦是必然的。

有時面對辯論比賽與學業成績無法兼顧,小魚認為:「辯論對我而言並不是學術性研究,我喜歡稱辯論爲極限運動,辯論考驗著我們的耐力、毅力和抗壓力,這對我的影響遠比升學考試和成績來得深遠。」

Curriculum是課程,也是一生的跑道

美國的藝術教育學者艾斯納(E. W. Eisner)談到,課程(curriculum)是「要走的路程」,有一定的路線,路線存在著障礙或者任務必須克服,他把課程重新定義:「學校的課程,或是一門學科、一堂課的課程,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計畫,目的是要讓學生達到教育上的成果。」

艾斯納認為,學校的學程用「跑道」來比喻也很貼切,就像賽跑一樣,順利跑完的人就頒給文憑或學位。未來,拾穗計畫的學生、或是特殊選才的學生都有屬於每個人要走的路程,以及求學路上要克服的障礙。

「教育能夠引導學習主體探索他們所欲追求的理想,使他們傾聽心中對於生命意義的呼喚。更重要的是,學習主體對於什麼感到好奇、充滿熱情、覺得困惑,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給他們嘗試摸索的機會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曾經參與拾穗計畫招生面試的清大社會所林文蘭教授認為:「教育不是培養學生被動的符應社會分工的角色,而是讓學習主體積極主動的發揮潛能『成為他自己』。」

目前擔任特殊選才學生導師的林文蘭指出:「這可能不是在一所學校裡就能夠得到的解答,而是需要用一輩子去探詢的證明題。人生假若是一場馬拉松,那麼,每個人都可以規劃適合自己的學習跑道,在這個過程中,沿途領略不同的風景,『願自由之風永遠吹拂』(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毋寧是清華大學對於特殊選才學生申請客製化課程的初衷。」

學習勇者們,為捍衛興趣而奮力起跑吧

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特殊選才,有贊同,也有異音,但我們該省思的是,過去拿著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的時代,只能帶給少數學業秀異學生成功的經驗。今天我們期待從大學選才的多元,造成學習的多元,也讓多元智慧的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性向中得到成功。陳榮順教授說的好,將事情做到極致,每個行業都能成功。多元選才鼓勵每一個願意把興趣做到極致的偏才的成功,相信這些成功累積起來,可以造就一個國家多面向的成功。

特殊選才的「跑道」已經出現在每一個學生的腳下,期待更多的跑道上的學習勇者起跑,讓更多願意為自己興趣奮力一搏的人一起跑,他們能跑多遠,國家的力量就能增進到多遠。

思考一下,那把用來衡量所有學生的升學量尺,曾經帶給台灣的孩子多少壓力、失敗、睡眠不足、討厭學習、與過度補習的惡果?你會開始考慮,丟了那把尺,一起奔向特殊選才的跑道。

清華特殊選才「拾穗計畫」

根據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網頁說明,該校拾穗計畫招生目的為:「讓無法經現行招生管道入學或透過現行招生管道入學相對不利,但具特殊才能、特殊優良行為或逆境向上且具強烈學習熱誠的學生,及符合本校系選才需求之學生,有機會到清華就讀,使大學選才更多元化。」

延伸閱讀

林芳如 林芳如

林芳如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

2017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現為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因為罹患罕見疾病「史迪爾氏症」,迫使一路資優熱愛讀書卻無法上學的她成為自學生,同時也為「實驗教育」闖出一片天空。自學後,她成為公民記者,遍訪各式各樣的自學生,希望透過寫作讓社會能重視多元的教育型態,並關注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