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選才書審見幼兒園獎狀 清大主任:請呈現個人特質

10月起各校陸續收到學生上傳的特殊選才書審資料,大學教授們共同的心聲是,送審資料應切中要點,務必去蕪存菁並呈現自己的特質。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每年10月中旬起,各大學進入辦理特殊選才的時程,會先公告簡章、舉辦說明會,讓今年高三生了解各校所需的人才特質,及應該要送審的資料有哪些。今年最早截止報名的清大,已陸續展開審查作業。

但教授們發現,這批新課綱上路後第一屆學生,交出的檔案太多、太繁雜,顯示經過3年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經驗值,高三生送審的素材有多元化的趨勢,但多數學生似乎還沒有掌握到更精簡有力的呈現方式。有的人甚至連幼兒園獎狀都拿來當成備審的一部分,令審查人員相當傻眼。

大學特殊選才可視為當年度入學前哨戰,各校各自開出招生簡章與要求上傳的資料規格,陸續收件後教授們就分組展開逐件審查。今年最早截止的是清華大學。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王潔表示,今年收到800份申請資料,即使事前已透過線上說明會一再提醒,自傳、作品等只要抓重點,切勿太多,但不少申請學生還是堅持傳好傳滿,「光是一個課程學習成果,動輒把整學期傳高達數百頁的作業全都傳來,教授們的眼睛真的吃不消」,她感嘆。

王潔說,大多數教授給高中生的良心建議是, 一個成果至多上傳5到8頁的 pdf 檔就好,千萬不要太貪心,如果只是一股腦的把自己作業上傳,不懂得精簡、取捨,反而對自己的表現不利。

面對新課綱首屆、也是首度從高一起就逐年累積學習歷程檔案的高中生,清大收到的800份申請資料卻令人「整個眼花瞭亂」,覺得學生普遍欠缺「去蕪存菁」的能力,因此呼籲111學年度即將申請入學的學生們,在學測之後能重新檢視自己準備上傳給大學的資料,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每一份檔案都要有它的意義。

資料重質不重量 內容多記得做摘要

曾擔任高中生自主學習計畫諮詢專家的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杜佳倫分析,針對新課綱首屆一直在宣導和調整,大學想看到的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有哪些進步的地方?以中文系為例,建議學生要展現與中文相關的閱讀、思辨和語文運用能力,如有參加過全國性語文相關比賽並得到佳績,也可以上傳備審。

大學系所公告的「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則明列學習成果重視歷程、心得與反思,且重質不重量,如:多元表現的項目要撰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具體說明特色重點以利審查,但所列項目包括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活動經驗、競賽表現、檢定證照則「無需全部具備」。

此外,清大招策中心主任王潔也發現,高中生和家長最在意的是檔案上傳的容量限制 ,因此清大受理特殊選才時就放寬影音作品的限制,可直接上傳至雲端,「我們的原意是給個方便,卻發現學生的自傳、多元表現都用雲端連結提供檔案,教授得一一去點開」,王潔說,本來該用文字呈現的檔案,學生都偏好附上連結,這會耗費審查教授的時間,再加上隨時可修改,有的甚至1小時前才完成上傳或修改,可能影響教授認定的公信力,也十分令人頭痛。

一直致力宣導學習歷程檔案的高雄市教育局課程督學林百鴻則說,第一波升學管道特殊選才並未使用學習歷程檔案平台,而是各校自訂規格,所以可預見的是亂象較多;至於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則有明確規定,課程成果這部分需要教師認證,不可使用網址連結,其他的項目則可以適度使用,可以避免上述缺點。

他也會特別提醒學生,整份作業、小論文如果很精采,內容含圖文高達7、80頁,務必先做一個摘要。「因為教授很可能在前5頁就決定,是否值得繼續往下看」,前面最重要,最好先把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難和如何解決,及可能有的延伸學習等,先簡短摘要說清楚,更多詳細的內容則在之後用附件呈現。

新課綱上路,從高中師生到大學端,都在摸索與嘗試,但如何把自己3年學習成果、個人學習特質做最適切的展現,是新一代學生必備的能力。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