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也要探究與實作?資深社會老師提供教學3秘技

以往談到「探究與實作」,對108課綱稍有了解的人都會馬上想到是高中生必修的課程,其實從這學年開始,國小學生們也將有所接觸!你知道國中小的探究與實作主題課程有哪些教學重點嗎?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這個學年開始,國小3年級社會課都要加入探究式學習,課綱明定:「國小教材各單元至少設計一項探究活動,每學期至少規劃一個探究與實作主題」,但如何引導國小生「帶著問題進教室並分組討論」?資深社會老師陳香吟提供教學3大祕技。

一個馬祖小女孩的學習故事

在一次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分享中,我在馬祖北竿遇見一個特別的孩子,9歲的她帶我參觀她的學校,學校重新蓋校舍中,所以同學們在臨時搭建的組合教室上課陪著媽媽,用了各種方法及行動,落落大方地介紹她所愛的家鄉,聽了讓人深深感動與省思,住在臺灣的孩子,會怎樣介紹自己家鄉呢?

猶記那一天,當我出了機場,車行轉個彎,不到1分鐘的路程就看到站在路邊的她,向著來接我的老師媽媽揮手,媽媽帶著飢腸轆轆的我們吃早餐,小女孩落落大方,告訴我喜歡吃什麼食物,並且介紹北竿有4家 7-11,也說明因為觀光客來去匆匆,所以這些 7-11 是賣東西給觀光客,雖是新增的店面,但因為店員都是在地人,所以她也覺得很親切。

說完了自家周邊的環境,她說很喜歡大家到馬祖來,也覺得馬祖生活很好,環境乾淨、老師很親切,大家都把學校當作自己家,老師還帶領同學為自己的學校種了不同盆栽,但是課本中很少有介紹馬祖的教材, 她只能透過閱讀,在圖書館裡借書瞭解更多的事情。

對於大陸和臺灣,她覺得就是除了家鄉馬祖之外的另外一片土地,沒有感覺到什麼特殊差別,但是對於馬祖是一個島嶼,要去其他地方的交通,確實挺不方便。

我驚訝於這孩子短短的介紹,竟然就涵蓋了國小中年級社會課的課程內涵,她將社會老師最糾結的「學習表現」,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她又繼續說,這幾年觀光客變很多,路上到處都是來玩的人,餐廳也都是觀光客,最近一年人變得更多了(指的是疫情之前)。她很喜歡介紹馬祖的景點,認為馬祖有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景觀,房屋不同、廟宇不同、海裡的東西也不同,「藍眼淚」這種夜光藻吸引很多人來,島上有很多營區,不少食物都跟台灣不同。她表達出的能力包含觀察、比較、分析、評估」,不正就是課綱當中素養導向的學習成果嗎

孩子如何從自己的觀察,到探究、解決問題?

我非常好奇她將如何把探究式的學習成果,從第一構面的「覺察說明自己的觀點」,及第二構面的「自省珍視文化的多樣性」,進入較困難的第三構面「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只見她當天講習結束,主動請媽媽讓她規畫如何帶我了解北竿,她選擇了島的另外一邊,那是一個小山丘上的廣播站,她說這裡可以用 wifi 連接手機,把聲音播放出去,從那裡也可以看見對面那個地方(大陸),海上有很多漁船,但是捕魚的人聽說變少了,漁產減少了很多,書裡面的魚市場沒看見,但是老酒麵線味道還是很濃厚。

孩子的童言童語讓我深思,全台高中生從109學年度起首次接觸自然與社會科的「探究與實作」課程,111學年度自然科探究與實作還將正式納入學測考試。而社會領域開設加深加廣選修課,學生要自訂方向深入探討融合歷史、地理、公民3科的主題內容,未來申請大學時,有7成校系會採計加深加廣選修的學習成果。那麼國中和國小的社會學習領域有相應的變革嗎?

答案是:「有的!」

國中小的社會課綱中要求列入探究與實作內容,且社會學習領域課綱明確規定:「國小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每一個單元至少設計一項探究活動每學期另需統整該學期所學內容至少規劃一個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因此,110年8月起國小3年級社會課本會逐年增加探究式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而國中階段則在108年開始時實施新課綱,因此今年度8月起,各年級的國中社會課本也都有探究學習的教材內容,這波課程變革將帶動5~10年後的孩子如何思考與解決社會問題。

但是探究式學習有如走在馬路上,孩子在學會解決問題前,會歷經價值判斷的過程,想像一下,9歲的孩子學了4年社會課後,13歲到了國中應該擁有什麼能力?是不是擁有「觀察能力」?能不能擁有「不同的分析技巧」?是否願意嘗試「問題解決」?

不等於校外教學!3秘訣進行

探究教學

目前仍有許多老師刻板印象認定,探究學習就是實驗課及校外教學課。其實,社會領域的探究教學和探究學習,是一連串從「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以及「總結與反思」的階段,首次接觸探究式學習的孩子,應是循序漸進了解這個歷程。

這些歷程可能因為學習內容不同,教師挑選其中2~3個階段引導,等熟練各階段中不同的探究方法,就可以朝向「議題式的探究活動」挑戰。到了此時,孩子面對如馬路上複雜車流的思考條件,就可以判斷分析方法,了解影響事情的優先順序,最後歸納出適合的解決策略。

一個10~25人的社會課教室,老師要面對的探究教學問題類型包含「如何讓學生在課前或課程開始時,能帶著問題到教室」、「學生分組討論時,如何拿捏節奏才能產生最佳效果」,要思考「話題分散時,教師如何提綱挈領」,更要小心「引導價值觀時,如何避免教師過度主觀的話語,切斷了學生思考的深度」。這四大類情境,正是社會課教室中,探究式教學的核心困境,筆者分享一些經驗,或許可供現場老師一起共備參考。

1.  第一階段帶著問題到教室的小祕訣:
可以嘗試藉由影片、繪本書籍或實物觀察等,讓學生以圈選的方式加深記憶,卻不增加大腦的訊息負荷量,也不會像過去書寫學習單,上課前已經把結論都想完了,我把這種教學技術命名為「故事巢」。

2.  第二階段討論節奏引導與的小祕訣:
可以藉由一些引導判斷的句子,引導孩子在開口說話過程,引發大腦活動,但這種引發過程要有技巧,布置在前面的引導語,目的在引起中低成就孩子討論的興趣,因此佈題要簡單而直觀,討論的人數可視情況採倆倆討論或小組討論,倆倆討論多半是暖身階段,而多人的小組討論,多半具備集思廣益創造話題的效果;這些探究式的句型包含「你知道⋯⋯」、「你發現⋯⋯」、「你認為⋯⋯」及「你猜測⋯⋯」,我將這種教學技術歸納為「未完成句」。

3.  第三階段引導價值觀思考的小祕訣:
而最後這一階段可分成「形成論據前的探究」與「行動與態度的探究」,我們可藉由「關鍵字檢核表的自評或他評」與「態度量尺」去思考價值觀的適切性,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站在不同立場思考。

當然,師生感受探究式學習的魅力後,就有如從平面道路,開上快速道路,甚至學會了自駕飛行器,所以「圖像化思考記憶」、「團體討論的技術」、「資訊融入自主學習」、「道德推論的哲學思考」與「組織各類公民行動」都將是探究活動的潘朵拉之盒打開後,充滿樂趣的學習挑戰。  

延伸閱讀

陳香吟 陳香吟

陳香吟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現任新北市光華國小社會專任教師,歷任中央課程與教學諮詢輔導教師團隊執行秘書與新北市社會輔導團團員,並且擔任108課綱社會領域教科書副主任委員將近7年,對課程、教學、教材實務經驗豐富。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