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風暴下 「一個都不能少」的挑戰

停課風暴把孩子吹回家中,學習場域從學校推回家庭,每個家庭的資源、支持度,成了孩子能否「不停學」的關鍵。

▲停課期間,新北市仍有約900名孩童無法獨自居家學習,需送至學校接受基本照顧,新北也提供早、午餐補助。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停課期間,新北市仍有約900名孩童無法獨自居家學習,需送至學校接受基本照顧,新北也提供早、午餐補助。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疫情來得又急又快。3個多禮拜前,當教育部一聲令下宣布各級學校停課時,想必許多學生、家長沒有預料到,會一路停課到學期末。

剛停課前幾天,親師生全都手忙腳亂的準備遠距學習中。小五生家長林小姐居家上班、觀察孩子居家學習狀況發現,班上有位隔代教養、原本就「邊緣」的孩子,移到虛擬教室上課,就更直接被同學「合理漠視」

林小姐觀察,這名同學前兩天都沒有出現班級的網課中,後來上線後,數位能力明顯和同學有落差,常找不到各科的虛擬教室連結,孩子在留言區詢問,也少有同學願意回覆、幫忙。「原本人際關係就弱勢的孩子,到線上環境,同學更可以直接無視。孩子的數位能力落差、家中大人協助指導的能力,也影響孩子的學習,」林小姐憂心。

採完竹筍返家 老師再幫忙補課

停課居家學習場景轉到阿里山。阿里山中小學國小部教導主任王寶莉在教育部宣布全國大停課前兩天,就準備好各個學習平台的登入帳密方法一覽,印出讓學生帶回家。宣布停課當天,也立馬發下大垃圾袋,讓學生把各科課本習作全部打包帶回家,「絕對不是只停兩週,」王寶莉盤算。

連這樣的預備,停課初期,還是無法讓所有孩子都跟上學校的線上教學時程。「這個季節是採筍子的季節,學生停課,家長就把孩子帶著一起去採筍子,山上收訊不好,根本不可能在戶外上課,」王寶莉說。老師們只好上午先帶著班上多數同學上網課,等家長的採筍工作結束、孩子下午兩三點返家後,老師再幫這些孩子補課。更有家長老神在在,認為這次停課「就像腸病毒那樣停兩週」,兩週不上學也沒關係。

「停課就停學」的確存在。台灣的教育不平等情況已是沈痾,除了近年來國際學生能力評比(PISA)高低分族群雙峰現象加劇外,國際研究也指出,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受到家庭社經背景影響,嚴重程度甚至高於新加坡、香港。(參考:孩子會閱讀,卻看不懂考題怎麼辦?

台灣目前停課不到1個月,尚未有相關實證研究。去年以來全球已陸續有16億學生曾面臨停課,許多國外研究都證實,停課讓學生學力下滑,尤其以弱勢學生更顯著。例如,美國史丹佛大學學者今年3月最新研究指出,二到三年級學生過去一年的閱讀程度降低了30%;英國2020年11月的研究顯示,受疫情停課影響下的6~7歲學生,閱讀、數學程度平均比無疫情下的學生學力,落後2個月;而弱勢學童更比非弱勢學童落後7個月。

停課遠距學習高牆,加劇教育不平等現狀

停課風暴大風吹,把原本在學校裡學習的孩子們,吹回家庭裡。家庭原本就不是學習學校教育的場域,當學習場所被迫回到家庭中,每個家庭資源的落差、家長可以支持協助孩子學習的程度,加劇了教育不均等的困境。

這道高牆,也擋住許多特殊需求的孩子線上學習之路。許多特教生、資源班孩子,需要大人從旁協助才能使用線上學習工具,若家長得外出工作,或隔代教養,都讓難題加深。學生這波停課能否順利不停學,「家庭支持度是關鍵,」新埔國小資源班老師劉馨嬪觀察。這段期間讓她有感動,也有感慨:有名學生爸爸白天得外出工作,家中只有阿嬤可以協助,阿嬤非常認真和老師一步步學習如何登入教育平台、找鄰居協助處理上網,讓孫子終於可以跟上網課;但也有學生停課以來只跟上一、兩次網課,因為家中大人作息晚,偏偏孩子格外需要監督和協助,一停課,就彷彿斷了線的風箏。

「疫情下的停課,考驗著老師的應變、學生自學力和家庭能支援的程度,」長期招募、培訓偏鄉教師的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劉安婷指出。停課初期,TFT收集到許多在偏鄉服務TFT老師們的各種回饋:還沒上過電腦課、不熟悉英文字母的低年級學生,連開機、登入帳密都困難;家長在外地工作、隔代教養,或聯絡不上家長。「老師得更密切家訪了解居家學習環境,或是以低科技的方法,例如打電話,來維持教學,」劉安婷說。

把家長納為教育夥伴,親師生一起學

這些狀況,在台灣東北角、新北市貢寮區沒有少過。這裡五個偏鄉小校組成策略聯盟,除了澳底國小全校有百人以上學生,其他4校學生人數都少於40人。5月中開始的停課潮,澳底國小校長李延昌有把握,一個都沒少:「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跟得上網課。」老師們處理的難點幾乎只有「教阿公阿嬤怎麼打開手機的網路分享、讓孩子設備能順利連上網路」。

早在兩年前,李延昌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平台自學能力。他相信若有科技輔助學習,定能翻轉偏鄉教育不利的地位,首先,透過各種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分配到一台Chromebook。去年,疫情席捲全球,教育部下令為停課演練時,五校就「來真的」,讓學生把Chromebook帶回家做停課演練,過去一年也經常讓孩子帶電腦回家使用。當今年5月中各校學生們因為「光登入帳密就搞一個星期」而手忙腳亂時,五校幾乎沒遇到這個問題,家長也對學生使用筆電在家學習很熟悉。

「讓孩子把電腦帶回去實際使用,有兩個用意:一來是找出學生在家使用會遇到的問題;二來是爭取家長認同,了解筆電是孩子的學習工具,不然家中阿公阿嬤看到孩子使用3C,總認為是在玩,」李延昌說。

不只如此,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澳底國小也會採用線上開會,同步教育家長熟悉使用遠距視訊工具。當停課開始,李延昌說,對於低年級、需要大人協助才能操作的孩子們,老師們特地利用晚上7點半到8點半、家長在家可以陪伴孩子時,才上線上課,讓「親師生共學」。一週後,家長、孩子都熟悉使用後,才恢復在白天上課。

學生統一使用Chromebook,讓學生在遇到設備、使用上技術問題時,老師能有效率溝通、引導解決問題。也別小看「教育家長」這件事,王寶莉就遇過,學生使用家中大人手機上網課時,手機突然被拿走,因為「阿公阿嬤以為孩子在玩電動,或是有大人的電話打來,得接聽」。

澳底國小等五校透過提早佈局,讓老師、軟硬體都到位,把學區內學生家長視為教育夥伴,親師生一起學的做法,為難以撼動的偏鄉教育不利問題,鑿出一絲曙光。

疫情揭開的教育不均黑洞,如何弭平

台灣「停課就停學」的問題,其實世界各國也都曾經歷過,也都提出解方。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 )在6月一場演講中就提到,已經有科技可以協助過動、閱讀障礙、自閉症等特殊需求的孩子,例如英國研究團隊開發出ECHOES研究計畫,就是一個促進5-7歲自閉症、亞斯孩子人際互動技巧的學習環境。

史萊賀也提到無法到校,師生關係更對學習效果有巨大影響。他建議,老師一定每天都要跟孩子講到話,無論是透過網路課堂,或用傳統的打電話,都能安定孩子的心,讓孩子有歸屬感,促成好的學習效果。

而從停課開始,TFT也很快就收集偏鄉老師遠距經驗、資源,建立「高需求地區的停課不停學」網頁,針對各種高需求地區停課期間可能遇到各種科技不足、家庭支持程度不一的狀況,歸納、彙整教學方法,提供務實的解方。例如,遇到學生家庭無法上網的低科技環境,TFT建議老師們可以利用電話,聯繫學生或上課。

在這次停課風暴突襲下,掀開許多過去未被察覺的教育黑暗窟窿。「現況或整體層面而言是無解的,全看那個孩子在哪裡、遇到什麼老師、行政團隊,命運差很大,」花蓮五味屋創辦人、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顧瑜君認為:「教育單位應該在這次事件,很認真與徹底的面對教育資源不均等的改善。」

政府能做些什麼?或許從最基本的上網開始。劉安婷說,當去年聽到國外有人喊出「網路是人權」時,還覺得莞爾,如今點頭如搗蒜:「就像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水、有電,網路也該是必備的基礎建設,這是政府必須要做到的。」

疫情或有結束的一天,教育不平等的窟窿既已被掀開,如何弭平、減少教育落差造成的影響,絕對是應該長期抗戰的目標。

延伸閱讀

蘇岱崙 蘇岱崙

蘇岱崙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

誤打誤撞讀了新聞系。進入親子天下擔任記者前,有多年雜誌、報紙記者編輯工作經驗。對於各類人物故事、社會現象充滿熱情與好奇,希望記者這行業不要消失。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