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鹿江國際中小學 辦學像創業,雙語國際結合鹿港文化

彰化縣公辦公營實驗學校──鹿江國際中小學,紅磚瓦、斜屋頂的建築,給人強烈的鹿港意象,建校時特地延請當地建築師,把鹿港街屋特色融入學校建築。 占地6.5公頃的校園,將近一般國中的三倍面積,校園裡還容納了一個生態池。儘管還有部分區域尚未完工,但生機盎然的校園...

▲鹿江國際中小學 實驗教育師生照片。蘇逸涵

▲鹿江國際中小學 實驗教育師生照片。蘇逸涵

彰化縣從校舍開始全新打造的公辦公營雙語實驗教育學校。以科技教育為導向,傳承鹿港傳統工藝文化,接軌在地文化,開拓孩子的國際視野。

彰化縣公辦公營實驗學校──鹿江國際中小學,紅磚瓦、斜屋頂的建築,給人強烈的鹿港意象,建校時特地延請當地建築師,把鹿港街屋特色融入學校建築。

占地6.5公頃的校園,將近一般國中的三倍面積,校園裡還容納了一個生態池。儘管還有部分區域尚未完工,但生機盎然的校園,及融合傳統文化和國際觀的辦學理念,已讓鹿江國際中小學在108學年度8月,首次招收國一新生80人時,就吸引上百名學生報名抽籤。入學條件是:學生須先參加體驗營,並入籍彰化,額滿抽籤;家長和學生都須經面談。

跨科實作加深學習歷程

「我們希望來的學生和家長都是『主動』想要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鹿江國際中小學校長黃俊偉說。在為期一週的體驗營中,教學團隊以「鹿港龍山寺」為題,透過虛擬實境(VR)、桌遊和外籍英語老師,帶孩子了解當地的寺廟文化及傳統工藝,也讓學生可以提前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

攤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課表,會發現他們並不依循一般學校以國文、數學、英文分科,而是設計諸如「傳藝科技」、「多元文化」、「在地探索」等跨領域課程,「我們想做的正是打破過去傳統課程的框架,」黃俊偉說。鹿江的教學團隊希望透過主題課程連結不同學科,以跨領域的方式帶領學生實作探索,並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學習歷程。

教導主任李亞珊說,他們就曾以台灣的中元節為出發點,設計一系列的「神靈文化特色課程」,試著讓學生跳脫刻板印象、看見文化中的真意。除了教授中元節知識外,在外師的英語課程,他們也試著連結西方的神靈節慶,如美國萬聖節和墨西哥亡靈節,讓學生比較東西文化差異,同時教學團隊也透過藝文課程,帶領學生製作跨文化的創意燈籠、花窗紙藝,實作探索不同的節慶藝術,最後透過成果展給予學生舞台。

近期,教學團隊則是以「東京奧運」為主軸,開展一系列課程,讓學生除了具備國際體育賽事的基礎知識外,也能連結各國歷史背景、地理知識,去研究奧運沿革,儘管因為疫情緣故東奧延期,但學生仍然穩步完成一次次的探索和簡報。

有趣的是,不只教學規劃煞費苦心,鹿江國際中小學就連評量方式也是盡量以跨領域的方向出發。比方說,一般學校在月考時通常會將歷史、地理和公民等社會科分開,但為了鼓勵學生將所學融會貫通,鹿江選擇將三者合科,試題會盡量融合各科的概念和時事,靈活的題目讓學生學得更開心,甚至還笑說,學校的考卷好玩到常常讓他們看著看著就忘記答題。

除了基礎學科外,鹿江國際中小學也在每次月考納入英文口語測驗。李亞珊說,雙語教學雖然是學校的重點之一,但他們並不想刻意用口說、閱讀、文法等,將英文分門別類的進行教學;而是在主題課程中,設計讓孩子能複合應用這些能力,最後以情境對話的方式進行評量,鼓勵學生多說、多練習。

為地方注入實驗教育活水

黃俊偉說:「整個辦校過程,簡直像是在創業。」由於少子化的衝擊,鹿江國際中小學是彰化縣內十幾年來唯一一間新學校,許多行政流程,就連政府單位都一問三不知,加上校舍趕在開學前才完工,教學團隊在草創時期,甚至得借用附近學校的教室來開會。

大學一畢業就分發來鹿江這所新學校的唐琬晴老師說,除了制定課程、行政事務,有時還得帶學生做課外活動,創校以來事情多到難以想像,但也慶幸實驗教育相對彈性的課程規劃空間,讓他們得以多方嘗試,像是利用VR/AR技術輔助教學,或是透過校內的數位攝影棚帶著學生探索興趣等。

聚集了具備跨領域教學能力又熱情的年輕教師,讓黃俊偉對學校的發展信心十足。目前是公辦公營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在課程設計上比私校多了限制,現階段的經費也尚不足,「很多人問為什麼少子化還要建新校?鹿江國際中小學提供了不一樣教育的選項,」黃俊偉期許他們的辦學經驗,能成為彰化實驗教育發展的範例和平台,為地方教育注入活水。

小檔案|彰化縣鹿江國際中小學

●學校型態/公辦公營

●教育理念/雙語傳藝

●學期制度/一年兩學期

●涵蓋年段/國中(國小110學年度開始招生)

●費用/一年2,600元(外師課程或補充教材額外收費5,000元)

●入學條件/學生須先參加體驗營,並入籍彰化,額滿抽籤;家長和學生都須經面談

●成立時間/2018年

●地點/彰化縣鹿港鎮

延伸閱讀

蘇逸涵 蘇逸涵

蘇逸涵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