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討論,老師不只拋問題! 4 階段讓孩子學會溝通和思考

「小組討論」是現在教學現場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的工作並不是只有拋下問題給孩子。彥佑老師嘗試在課堂上實踐了 4 階段的學習模式,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圖片:Shutterstock

圖片: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小組討論」是現在教學現場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活動,但不論是發表想法、聆聽意見、甚至提出自己的思考,其實都有許多眉眉角角,教師的工作並不是只有拋下問題給孩子。對此於這個新課綱重視的核心素養,彥佑老師嘗試在課堂上實踐了 4 階段的學習模式,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綱的核心素養,提及了「自主行動」與「溝通互動」,我不斷地思考,怎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能真正達到素養的目標呢?我回憶過往的教學經驗,總是老師講述居多,如此一來的教學課堂,怎有可能讓孩子多思考、多討論、多發表呢?因此,我嘗試運用了 4 個階段的學習模式,也漸漸發現這樣的帶領方式,確實可以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孩子成為教室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陪伴的客人。

這樣的 4 個階段,簡而言之,便是自學 ➡ 互學 ➡ 共學 ➡ 引學。

小組討論階段1:自學,先獨立思考再討論

自學,顧名思義,便是讓孩子得自行學習,這便是素養核心中的「自主行動」。平日在討論的時候,我們老師們總習慣拋下一個問題,接著便讓孩子開始小組討論。但這有一個盲點,便是有些思考比較慢的孩子,還沒有想出答案,便被小組的領導者給牽著走而來不及思考。因此,自學的目的,便是讓孩子得以「獨立思考」,不去問也不去看別人的答案,僅專注地就這道題目來思考、書寫;一般而言,大致可以給孩子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去處理自學階段。

小組討論階段2:互學,兩兩互相分享答案

自學(獨立思考)結束之後,孩子便要進入到核心素養的第二面向—溝通互動。互學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有機會兩兩互相分享自己的答案,也練習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的時間內,孩子可以學習尊重、聆聽、包容對方的想法,甚至要提出質疑也都無所謂,因為這些都是「思考」的歷程;孩子此刻還必須把對方的答案,書寫下來;若礙於時間限制,可以請孩子記下關鍵字詞,或是以注音符號、草字取代,如此的訓練,對於日後的擷取大意、重點,有極大的幫助。

小組討論階段3:共學,四人小組多元討論

共學的目的,在於讓想法與答案更多元,前一階段的「互學」,是以二人為主,而共學則以四人為主;當人數越多,所能產出的想法自然就更為豐富。此時,也是仿照互學的方式,記錄出彼此的重點。此刻教師要引導孩子在對其他人說話時,音量要夠、眼神要看向另外三位組員;如果組員當中有程度跟不上的,也可以請另一位組員來協助;在發表時,可以適時請對方重述重點,以確認組員有專注聆聽。當然,因為四個人加起來的答案會更豐富,想法也可能產生紛歧,其實都沒有關係,只要不影響整體的秩序,各種想法、乃至爭辯都應該被包容,因為這都代表孩子們有在思考。

小組討論階段4:引學,教師引導全班深入學習

此階段是由教師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師在組間巡視時,可能會聆聽到不同的、值得商量的、有觀念偏差的想法,都可以在這個階段提出來,全班再一起討論、釋疑。老師在引學的時候,也盡量可以採取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習,或是請有想法的孩子為全班解答,避免直接公布答案,而教師仍可視情況,再做適時的補充。

 

在這四個階段的過程都走過一輪之後,老師也應拋出幾個簡單的問題做初步的檢核,同時也可以順道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點。筆者近日的教學,便是採取「自學 ➡ 互學 ➡ 共學 ➡ 引學」的模式,深深發現,班級中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工作做,再也不會出現孩子發呆、不專注、等待答案的情況了;對我而言,這確實是很好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在四個階段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佔了三個階段(自學、互學、共學),而老師只有一個階段(引學),亦即是說,老師不再佔據課堂講述的多數時間,而僅僅只是一位輔助者、補充者罷了。

新課綱上路一年多了,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嗎?我們看待學生學習的觀念改變了嗎?多點省思、多點策略引導,相信一定可以讓新課綱,發揮功效的!

延伸閱讀

彥佑 彥佑

彥佑

高雄市林園國小

Super 教師首獎、翻轉教育創新獎得主,擔任過教育部閱讀磐石評委、教學訪問教師、中央與地方輔導員等;著有《和孩子玩文字遊戲》、《有趣的成語遊戲》、《讀寫生活好好玩》。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