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成接班人 方新舟X李吉仁的第三人生:走一條不看KPI的偏鄉教育路

3年時間,誠致基金會接手六間公辦民營實驗學校,佔全國公辦民營中小學家數近半,從企業出發、在國際舞台競爭,重新出發的第三人生,他們如何影響台灣中小學的教育?

▲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左)10年前成立基金會,台大國企系教授、前EMBA執行長李吉仁今年接下副董事長,將接續教改理想。陳雅慧攝

▲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左)10年前成立基金會,台大國企系教授、前EMBA執行長李吉仁今年接下副董事長,將接續教改理想。陳雅慧攝

方新舟,矽谷創業家、台灣翻轉教育推手。李吉仁,企業策略大師、跨國企業CEO們的國師。他們曾是研究生和指導教授,現在則是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和副董事長。3年時間,誠致基金會接手六間公辦民營實驗學校,佔全國公辦民營中小學家數近半,從企業出發、在國際舞台競爭,重新出發的第三人生,他們如何影響台灣中小學的教育?

如果要用三個詞為自己下標題,你想到什麼?

今年68歲的方新舟沒有多思考先寫了「愛、奉獻」,最後一個詞想了一下,落筆「破冰」,身邊聽到有點意外地輕呼,「大家都以為我是工程師、其實我是創業家,」方新舟頑皮的笑笑地回應。

2010年趕在60歲前,方新舟從高科技業退休,要圓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創辦誠致教育基金會,落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投入半生累積的財富和第三人生的精力,透過非營利組織在教育界破冰、創業。

10年後(2020年)方新舟正逐步把翻轉台灣教育、「弱勢優先 科技救國」的使命,讓年輕的團隊接班。這一任董事長任期結束,方新舟預備要退休了。外界好奇,誰要接下方新舟摩頂放踵教育傳教士的工作呢?

教育界陌生、但在商業界鼎鼎有名,今年剛從台大國企系退休、前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接任誠致基金會副董事長,預備兩年後繼任董事長。李吉仁是方新舟台大EMBA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也是台灣知名的管理策略專家。10年間,兩人從名義上「師、生」關係轉成接班夥伴,但是觀察方新舟和李吉仁的互動,更像默契十足的老朋友。

「我幾乎找不到一個說不的理由,」李吉仁從誠致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為台灣而教基金會(TFT)創立就擔任董事,但壓根沒想過會接董事長。「根本就已經像一家人,加上方新舟身體狀況(61歲時罹患癌症),他不是要去另外做什麼事情⋯⋯然後,我也退休了⋯⋯雖然不曉得自己能不能做,但也得答應下來。」

為什麼還要先當2年副董事長、才接董事長呢?「他(方新舟)還不能下課,我還在技術推廣班,還沒進入學程裡面呢!」對中小學陌生的李吉仁重頭學起。

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創業經過,原本會是方新舟EMBA碩士論文的題材,但早已事業有成的方新舟和李吉仁從沒有把「寫完論文」當成一個目標,而是踏入了實踐的路,把論文提案化成了社會改造工程。

若要給自己下三個關鍵字,方新舟下的是:愛、奉獻、破冰。陳雅慧攝

 

誠致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右)期待可以找到在教育創新領域系統化連結資源供給者和需求者的機制。他和方新舟(左)曾經是師生,但現在像是翻轉教育的命運共同體。陳雅慧攝

弱勢優先、科技救國,透過實驗教育培養教育創業家

2014年底,台灣通過實驗教育三法,致力於改善偏鄉教育的誠致教育基金會,決定全力投入實驗教育辦學,109學年台灣有13所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其中有6所是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KIPP Inspired Schools in Taiwan)系統學校。這是台灣目前超過兩百所實驗教育學校、機構和團體當中,唯一一個是透過一套整理過的知識系統支持、專業的基金會和平台經營的實驗教育辦學組織。

誠致教育基金會從2011年開始,為了推廣免費的數位個人化學習,走遍台灣偏鄉。2016, 17連續2年,帶著十幾位台灣的校長和老師到美國參訪,最後決定引進美國的KIPP學校系統(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系統,全美有超過兩百所學校,10萬名以上的學生,9成的學生都來自弱勢家庭,KIPP期望透過教育建構學生的品格與自學力,讓孩子無論出身任何家庭都有公平發展的機會,美國KIPP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大學的比率是相同背景學生的四倍。

2017年開始,誠致基金會透過公辦民營的方式承接公立小校,發展台灣KIST學校系統,推動公校轉型。到2020年為止6所學校,分別為台東桃源國小、雲林拯民國小、樟湖國中小、花蓮三民國小、國中、新竹峨眉國中,是台灣最大的公立學校系統。

方新舟:「我們這一代是大時代的幸運兒,一生名利雙收」

方新舟在TED新竹交大演講中,形容自己這一代是「大時代的幸運兒,生涯中趕上了連續六波好的商業機會,很多人因此名利雙收。」在方新舟出生到30歲,也就是1950~80年間,年平均經濟成長率每年幾乎都是兩位數起飛,年輕人肩上有沈重溫飽的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看得到,只要努力機會就在前方。

年輕時參與台灣在國際政治困境中,全力透過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破冰,因此,一直有著大時代兒女為國為民的使命感。大二時,在交通大學創辦了至今仍舊蓬勃發展的幼幼社,「創業過程中太忙了,火苗有點微弱,但是一直沒有熄滅,」方新舟在演講中說。

從矽谷回台灣創業,2010年方新舟創辦的IC設計公司誠致科技併入雷凌科技,2011年雷凌科技又和聯發科合併,成為台灣最大、全球前五強IC設計公司。「誠致」在科技業中消失,但在2010年底,方新舟成立誠致教育基金會,延續誠信致遠的精神。

在2011年以前,方新舟的名字,只有偶爾在媒體的財經和上市公司報導中出現。這十年在教育界,也很少接受訪問,除非是自己關注想說的訴求,他總謙稱「我是門外漢,什麼都不懂」。不求個人的名聲和利益,只求達成目標,這是務實的個性使然,也是做事可以快速破冰的關鍵策略。

「他的外表看不出來(霸氣),但內在和我認識的企業家都一樣,就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決定了『我要去那裡』,然後再想要怎麼去,」這是李吉仁眼中的方新舟。

10年了,偏鄉改變了什麼?

經營企業透過營收、獲利和市佔率的變化,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一目瞭然,方新舟在科技業的創業人生,透過數字的成長曲線,的確看到具體的成效。但辦教育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十年,小嬰兒成為國小生、國小生長成大學生,但教育辦得好不好?成功嗎?卻仍舊很難拍板。

方新舟在準備第二次退休前,不若十年前從企業界退休前那麼篤定。一是自己的身體狀況下,可以貢獻的時間不多了,另外是教育界推動的變革和在科技業打天下的速度相比,實在太慢了。

李吉仁幫記者問方新舟:「你為什麼這麼焦慮?」方新舟苦笑反問記者:

你不焦慮嗎?世界變化這麼快,我們這麼努力,還是覺得改變不夠快。10年了,偏鄉到底有什麼改變?我只看到老師們頭髮白了,但偏鄉處境變好了嗎?

根據誠致基金會2019年的財報,基金會年收入約ㄧ千八百萬,幾乎全是受贈收入,支出的6成約一千萬,花在經營四所KIST學校,「若是要經營20所學校,基金會一年至少要募款一億,怎麼撐得著?身邊朋友都會怕『你又要辦學校了?』」李吉仁說。和公司經營必須在競爭中破冰不同,「這種活是拿命去拼的,怎麼有人(競爭者)要幹?」。

這也正是方新舟焦慮的,就算目前KIST已經有6所學校,但台灣類似命運的偏鄉小校,班級數六班以下、人數百人以下的小學,就超過一千所,改變的力量似乎真的是杯水車薪。

一生一課表,好忙的研習

2020年8月,6所KIST學校從各地聚集在雲林斗六市舉辦年度共識會。4天3夜的行程,第一天上午溝通基金會的願景和目標,下午6所學校和每一位老師要根據達成共識的願景和目標,形成個人和學校的個人發展目標和團隊發展目標。李吉仁和外部管理顧問,在共識會的討論全程陪伴,好像到了跨國企業策略會議現場。現場活潑又燒腦的氣氛和一般的校長會議、教師研習非常不同。

每一個與會者都有一張自己4天的課程表,每個人的課表都不一樣。從早上8點的晨圈、選課、午餐、下午課程、運動、點心時段、交通班車、晚餐通通都有不同的分組,隨時隨地都必須和不同的夥伴交流。教室裡、PPT簡報上、line群組、報到休息處的公布欄⋯⋯到處都有二維條碼,鼓勵大家隨時拿起手機掃一掃,即時投票、回饋。還有闖關和集點活動,大家隨時隨地五感都有不同的訊息進入和產出,每一個人都會一直被注意到,也被鼓勵著學習和交流,這也是KIST希望在學校現場會發生的豐富學習。

「潛在的邏輯是希望學生不僅要參與,還要忙起來,這我在鴻海也看過,」李吉仁觀察。

方新舟:「當初來台大念EMBA根本是個榥子!」

李吉仁是方新舟在台大念EMBA時的指導教授,「他來找我擔任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關心的是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我就建議他,乾脆自己辦一個非營利組織,把創業的過程寫下來,就是論文了。」但,誰知道這論文一直沒有寫完,李吉仁也沒有料到這指導教授一當,居然也成為自己退休後的志業。

李吉仁是知名的策略專家,思考敏捷、講話總是一針見血,分析組織的問題就像拿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犀利又精準,很快就能用漂亮的幾個英文字母縮寫綜整出簡單易懂的邏輯,讓迷惑的當局者眼睛一亮。他曾經在2008年到2010年借調到鴻海,也在《商周週刊》固定有專欄和台灣頂尖的企業CEO對話,目前仍是台達電、宏碁的獨立董事,不僅有管理的學術基礎也有實務經驗。這一次他轉到中小學教育現場,他直言:「我在大學教過25年書,但是中小學真的不懂。」

「其實我當初來念EMBA根本是個榥子!」方新舟語出驚人:「2007年公司上市以後,我就打定主意要在60歲前退休,來台大念EMBA,每週有2~3天必須在台北上課,離開新竹的辦公室,這是強迫同事們要自立自強。」

方新舟在2010年成立了誠致教育基金會,後來認識嚴長壽,也擔任台東均一中學的董事,開始認識台灣中小學教育圈,得知了美國的可汗學院線上學習的平台,透過矽谷的朋友決定引入台灣。剛開始先透過數十位志工翻譯了可汗的課程,首批翻譯志工大軍的總召集人就是當年指導教授李吉仁的大兒子。

10年前,在教育圈沒有人聽過「方新舟」,但總是在創業的方新舟,從不怕前方沒有路,他看著遠方的目標,憑著意志力和行動力,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方新舟的標準裝扮是polo衫和西裝褲、拎著電腦包,親自到每一個現場,抓住每一個機會和認識的人請益。各縣市的學校、老師的教室、教育部、教育處、教授、媒體、立委民代辦公室、利益團體、論壇⋯⋯現在方新舟還是說自己是「教育的門外漢」,但在教育圈,大家都以尊敬的心情稱呼他「方大哥」。

方新舟,教育的門外漢,卻是新世代教育領導人的伯樂

觀察方新舟創業以來的特質,最重要的成功關鍵是培育人才,讓組織不斷成長生生不息。方新舟形容自己:「進入教育領域,我一個人都不認識,都是在路上找人。」

2012年第一批可汗學院的影片錄製翻譯完成,方新舟立刻找了當時他唯一認識的一位小學校長,同在均一中學擔任董事的台東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請求讓桃源國小的學生試用。「結果完全不行,因為影片講英文、字幕是中文、黑板還有英文字公式、小孩還要學習數學⋯⋯我才驚覺,一定要自己錄影片,」方新舟開始在youtube上找相關的課程影片,發掘好老師,他獨到的眼光,找到了好幾位第一批加入誠致基金會的年輕同事,包括現任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呂冠緯。

呂冠緯曾經在《側寫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你,願意給年輕人多少機會?》一文中,有一段很感人的描述:2011年呂冠緯還在醫院當實習醫生,在網路上錄製影片引起方新舟注意,方新舟約了他見面,誠懇的邀請一起合作,呂冠緯起初覺得不可能,一直到2013年經過深思才決定加入。呂冠緯的父親曾問方新舟希望呂冠緯做什麼?「他(方新舟)二話不說直接回答,『希望我能成為誠致未來的執行長』。」均一教育平台目前有超過200萬的使用者,是台灣最大的數位教育平台。

現任花蓮三民國小的校長,今年31歲的劉冠暐,也是誠致基金會創業時就加入的年輕夥伴,在推動公辦民營轉型的過程中,和方新舟一起到各縣市和縣政府、地方社區還有學校老師溝通。「接下校長的工作,大概有95%的工作我都不會,一路跟著方大哥到處走邊學習,他總是在結束回程的路上,問我很難的問題:「『剛剛你怎麼看?』『你會怎麼決定?為什麼?』」

看方新舟用人實在大膽、但又很有新意,問他,「你怎麼能放心這樣放手?」「就是不放心,才要讓他們有機會趕快學啊!」問起用人的特質,方新舟說只有一個特質就是:「誠信。因為要做的事情都很困難,要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失敗,不是一直想著自己,失敗了就站起來再試一次。

方新舟用人風格,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勇於破冰,這是創業家才有的勇氣。

 

李吉仁對著KIST學校老師談什麼叫做組織的願景。組織的願景要有共識,因為每個人都很努力,但方向不同的話,組織不一定會前進。陳雅慧攝

 

非營利組織(基金會)和營利組織(企業)的管理和營運方式不同,KIST學校裡的老師和校長們也正在磨合和學習。陳雅慧攝

李吉仁:要辦「KIST inside」公辦公營學校模式

只是大膽的放手、沒有給對方法,人才也可能夭折而不會成長。

今年開始,因為學校數目達到一定規模,KIST也展開了系統化的人才培育計畫,由李吉仁親自帶領,一年內辦了兩次的領導培訓工作坊,領導工作坊上課的對象是學校的主任和校長,都是現在和未來的領導人才。

「讓老師訂下自己的IDP(個人發展計畫),全台灣沒有中小學做這件事,我們希望老師們思考:三到五年後,我想到哪裡?需要什麼幫助?」李吉仁說:「我看到的每個實驗學校都很有特色,但是營運的『方法』在哪裡?和別人最不一樣的是,我們(KIST)是用『體系』在run(經營)學校。」

經營公辦民營學校,誠致基金會估計每一所學校,每6年就要投入1,000萬,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資金的規模就會侷限學校數的成長。但KIST經營的知識體系逐漸豐厚,未來要開啟另外一股成長的模式就不只是公辦民營,而是知識轉移的公辦公營模式。李吉仁解釋:「我們要輸出的是KIST教育模式,簡單講我們叫『KIST inside』,跟『Intel inside』一樣,電腦叫什麼名字沒關係,裡面只要CPU晶片是intel就好。」

「和上帝摔跤」是天天要練的基本功

如何在教育創新的領域,系統化的連接資源供給者和需求者,是李吉仁未來最想做的工作。

「最近接任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的報導刊出,我接到一、兩百則學生和朋友的訊息問我『缺什麼?』『可以幫什麼忙?』我跟他們說,等一等,給我一點時間想清楚。因為我要的不只是他們的錢,而是能量。」長期在EMBA任教的李吉仁觀察,台灣有一群年過半百,邁入「50+」的企業高階主管和創業者,他們的開始思考退休後的生活,也就是開始邁向第三人生,財富和事業都在巔峰,該如何連結這些50+們的資源擁有者,翻轉台灣的偏鄉教育,李吉仁雖說自己還沒想清楚,但是語氣中充滿著興奮和好奇。

「看到KIST學校裡,小學生上課那樣的主動程度,我也被震撼到,在台大面對資優的學生,都要花好久力氣,才能讓他們願意主動發言。雖然沒有教過中小學,但在大學教書25年了,看得出來這是對的模式,」李吉仁進入KIST學校現場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是有意義的,對學生學習也是有意義的,這是活的教育,因為看到人活起來了!」 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學生的改變,最能激勵老師的熱情,對李吉仁也是。

暑假的共識會上,方新舟最後給KIST校長老師們的提醒是要天天練習「和上帝摔跤」,不盡信官方的說法,不怕面對挫折和衝突不斷直面辯證,淬煉自己相信的價值,能把失敗當做下一次起步的起點,「和上帝摔跤是天天要做,蹲馬步的基本功」。

也唯有堅強的信念,才能帶著愛去奉獻,看著遠方的目標,眼前有石頭就搬、有河就渡、有山就爬,「愛」是方新舟一直以來「奉獻」的能量和「破冰」的勇氣。

方新舟說:「先從相信開始,必須相信所以能看見。」

剛踏入第三人生的李吉仁,未來將和KIST的老師們經歷和上帝摔跤的過程,把他的相信化為行動,讓更多人相信。大家也好奇,曾經培育出許多頂尖企業管理者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孵育出更多的頂尖教育創業家?

延伸閱讀

陳雅慧 陳雅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