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考題太簡單」請辭!前大考中心主任去職後首度訪談,剖析大考中心3大問題

▲黃建賓攝

▲黃建賓攝

今年2/24學測成績公布,數學科滿級分人數超過1萬4千人,不但是去年的兩倍,也創下紀錄,遭抨擊缺乏鑑別度、不符合大學招生要求。當天下午,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請辭獲准,成為史上第一位因「考題太簡單」而去職的主任。時隔1個多月,已卸任的張茂桂接受《親子天下》獨家專訪,剖析目前大考中心的3大問題。

每年負責大學學測、大學指定考試科目考試命題的大學考試中心,是政府出資的財團法人,主要財源來自教育部,大考中心主任的任命,與政策推動方向息息相關。

「大考的改變,雖無法確保新課綱一定成功,但如果大考不改,卻可以保證新課綱失敗。」

大學「考招小組」成員,與高中端對話密切前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曾如此形容考招改革與教學變革的關係。

一年多前,當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108課綱「公民與社會」科分組召集人張茂桂,帶著滿腔理想,從劉孟奇手上接任大考中心主任,今年2/24卻因學測數學科考題「太簡單」、缺乏鑑別度而辭職。當時大考中心承認命題有疏失,時隔一個多月,張茂桂接受專訪,深入剖析大考中心面對的問題與整體社會氛圍。

問題1: 考題難易度拿捏不夠精準

張茂桂指出,大考中心各種團隊約共有三、四百人,都是大學教授,每年命題組隊時都會有輪替編組;但有些教授未必理解、認同高中教學端做了哪些改變,「因為時代在變,課綱也在變,但命題教授很可能還沒變,不一定充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命題及評分策略」,他坦承,除了命題端,還有審題端,也就是中心內部的研究人員,都該持續加強對一份「組卷」難易度預測的準確性。

「例如一份試卷裡如果有較多的簡易題,考生就有更充裕的解題時間,用來解答後面預估較難的題目,那麼整份試卷的『難度』就下降了,」張茂桂說明。他也坦言:「如果我做到第二年,計畫再多開工作坊,增進大學端對高中教學端的了解,也要加強與研究員、命題以及審題老師間的難易度的共識。」

張茂桂說,109學測數學科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分群鑑別效果,有違去年曾公開做出的承諾「維持大考難易度、專業度的穩定、不會年年擺動」,結果卻沒做到,他對教育部、招聯會還有考生及家長,可能造成後續困擾感到很抱歉,為承擔責任,在確知今年考試成績結果後馬上自請處分。

問題2:未建立穩定度高的題庫

針對外界質疑,大考中心多年來為何沒有建立題庫,從中篩選符合難易度的考題,組合一份卷即可?張茂桂強調有題庫,但難易度預測並不容易準確,依照現在的做法,只能從命題者的經驗做考前預測,而每年考生的平均能力也可能改變,過去的難題可能變成簡單題。他舉例,像國中教育會考、國外的 SAT 等大型考試,常把下一次要考的題目,先預考後蒐集答對率,慢慢累積就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題庫;但大學學測過去不曾單獨進行預考,擔心被社會人士進考場「背題」、「識破」而無法保密

未來希望設法建立題庫,要有難易度評估,且分析它與真正考出來的結果,難易度相關系數多高?藉此自我檢討、提高預測準確性。這些過去都沒有人做過,也是如果我做到第二年,最想要推動的工作之一」,張茂桂帶著點遺憾笑著說。

問題3:特定立場家長、立委左右風向

他在去職之際,也以資深社會學者角度分析,「看完歷年考試成績後有一個感想:台北市某些家長團體與特定立委的立場,是自相矛盾的。他們只強調考試成績區辨與排序功能,社會如果太過聽從他們的聲音,結果會複製現有的階級不平等,但無法提升偏鄉的升學競爭機會」。

張茂桂坦言,大考只能盡力做到「一次性評量」的形式上公平,但像這樣「盲目」的追求形式公平,並不會打破階級的繼承關係、扭轉劣勢者的機會;社會若始終存在「大考盲目」的迷思,不去考慮考生家庭社經地位、學校師資、文化資本背景等真正具決定性的影響,誤以為考試僅是因個人努力而得到的成績,這樣的考試升學方法,和社會的分配正義可說是無關的,它只能反映出當時考生所處的社會不平等地位而已。

長年推動教改的「自學教父」陳怡光針對張茂桂去職,曾為文感嘆:「看到張主任的辭職,心裡很難過。原來我們呼喊了這麼多年的教學正常化、降低學習壓力,還是敵不過考試至上的升學機器。」

「提早跳船不是我的本意,得失之間也很難衡量」,張茂桂心中最在意的,還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但攸關新課綱成功與否的大考中心,3年內換了2位主任,如何維持政策一貫性及因應111學年度起,各科考題都將出現非選擇題,命題與評分的信度、效度,更是各界持續高度關切的議題。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