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滿級分爭議 |高中老師:學測考不出的能力,才是大學選才關鍵

很多學生考100分時,我們不會說學生學得好,更不會說老師教得好。多數人會說:考試題目太簡單、沒有鑑別度,其實是暗指老師出題不好,甚至是老師學科專業不夠厲害,命不出難的題目所以才會出的這麼簡單。 學測是門檻,不是最終篩選結果 一個評量的結果應如何詮釋,要...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學測成績公布,數學科滿級分人數破歷史新高,引發鑑別度難辨識等爭議,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更因此下台。有高中老師認為,學測的目的是「評量學生是否具有基礎學科能力升大學」,考完學測後每個人的學習歷程資料、面試或校系特定筆試,才是大學選才關鍵。

作者:李麗偵(高雄中學化學教師、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專任研究教師

很多學生考100分時,我們不會說學生學得好,更不會說老師教得好。多數人會說:考試題目太簡單、沒有鑑別度,其實是暗指老師出題不好,甚至是老師學科專業不夠厲害,命不出難的題目所以才會出的這麼簡單。

學測是門檻,不是最終篩選結果

一個評量的結果應如何詮釋,要看評量的目標。如果在課堂上,我要看看學生懂了沒?我可以繼續往下教嗎?可能幾個提問就可以達到目的。學生聽不懂時,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沒能銜接上?我可以就幾個先前的概念測驗學生,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解決之前的結點,比一直重複講解目前的課程來得更有效率!

如果我教學生色彩的組成,「藍+黃=綠」之類的,學生都會了嗎?我可以派個任務給學生,限制他們只能用少數幾種顏色畫出繽紛的春天。我和學生約定,色彩越多樣,分數越高。如果我要挑選字音字形比賽的選手,我可能要出個200題,其中還要有些冷僻的字,才能「鑑別」出高手。

這些都是「評量」。

那我們來看看「學測」。學科能力測驗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考科,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什麼是門檻?舉例來說,我要教乘法,能學乘法的門檻就是加法。不論學生加法多厲害,會幾位數的加法、加得多快都可以學乘法,這就是門檻。

融入自我覺察的學習歷程,是最終選才關鍵

不同的大學校系對就讀的學生條件需求不同,就算是比較一般性的,動手做的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興趣熱忱......這些不是學測可以考出來的。所以有資料審查,甚至是實作或是第二階段紙筆測驗。大學想挑適合的學生,而學生希望大學看到自己的優勢,每個學生都是人才,經過考招的媒合,人才被分流到適合的科系。

學生透過各種不同領域真實的學習,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但是學生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嗎?沒有透過長期的自我覺察,多數是說不太上來的。而這些隨著學習而產生的「自我覺察」的過程,可以長期收集紀錄整理,幫助看到且認識自己,也是別人認識真實的你的方式,這就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

所以這2年的滿級分人數爆炸,更凸顯學習歷程的重要性。凡是測驗必有誤差,相同的級分只是代表學生的程度可能在同一級別以上,不代表程度相等。要達到一般所謂的「鑑別度」,不知道要考多少題!而在有誤差的分數中,分級再分級,這樣就像我們教學生的估計值的下一位再估計,就沒有意義了!

更弔詭的是,這是否是特別為高分群服務呢?高分群的問題是否在其他的級分也會發生?撇開試題設計不談,如果一張每題四選項的選擇題考卷,學生每題全猜同一選項的分數可能為25分,零分還更難,不是程度很好避開正確答案,就是考前沒有扶老人家過馬路。你一定看的出這樣的分數誤差實在太大,如果真以這樣的級分鑑別學生的程度以作為申請的依據,不是測驗本身有問題,而是制度對不起孩子們。

當政策出現變革時,總有一堆聳動的報導凸顯某些團體或個人對新制度的憂慮,以及對新制度未來失敗的預測(想像),或是將少數放大成為多數,將大家對未知的疑慮放大再放大,甚至對推動者造成傷害。不要說持平的報導,連就平衡報導的角度來看幾乎是沒有的。

教育是一場投資,家長與老師是教育的合夥人,了解投資環境、遊戲規則,我們的投資標的才會獲利。

190的身高放在軍樂隊多英挺帥氣,放在飛機上當空服員、撞櫃子,會很痛的......。

*原文轉載自李麗偵臉書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