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社會科之壁2】把社會科當國文教?老師、家長應注意的3個NG

國小社會科「越來越難」,面對小學生的難以理解,有的老師把社會科當國語文教,光是解釋一堆沒見過的動詞、名詞,就花掉大半節課......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國小社會科「越來越難」,面對小學生的難以理解,有的老師把社會科當國語文教,光是解釋一堆沒見過的動詞、名詞,就花掉大半節課;很多家長也不知該怎麼指導,只好在考前趕緊幫孩子畫重點,強調「背起來就對了」......,但這些方法都是 NG 的,甚至可能打壞胃口,令孩子產生更大挫敗感而拒絕學習。

《親子天下》走訪多位國小社會科老師和家長,發現大人們為了幫助小朋友學習,求好心切卻經常出現3個NG:

NG1:把社會科當國語文教,花太多時間在名詞解釋上

新北市國小社會科輔導團成員、光華國小社會科老師陳香吟強調,社會科要教的是一個大概念,要能歸納出事件中的關係、差異和因果,學生在課本上會看到很多元素,老師必須解釋完這些元素後再倒回去看文章,也就是要有文本閱讀策略和訓練,「閱讀長文的方式,必須成為教社會科的DNA」。

看一篇社會科長文,不能用讀國文的方式說文解字,要先抓出一個單元的大概念,例如小六課文標題「海上的紅毛人」,要教的就是大航海時代台灣與鄰近國家間的關係,但多數老師還不擅長歸納出關係、差異和因果,就會一直做名詞解釋,只教一些細節,反而學生沒學到社會科該有的廣度和寬度。

陳香吟舉例,學生看到劃線的名詞不理解、陌生的動詞也不理解,「海上的紅毛人」文中,「人名(紅毛人)不認識、地點(台江內海)沒去過,什麼是治理、什麼是移居,這一大段對學生而言都是模糊的」,因為孩子看不懂的地方太多,不少社會科老師被迫兼任國語文老師,一一解釋新的動詞、名詞,甚至教文章的起承轉合,但這樣一堂課所剩時間就更少了。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新北市北新國小資深社會科老師簡曉玲則透過社會科最常用的「提問式」來指導學生,擷取文本中的主要訊息、抓出各段落重點,老師再拋出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

我們不分析體例、修辭、情緒和感受,在社會課堂上最重要的是,當訊息量龐大時,如何分辨出最關鍵的句子?

NG2:大人幫忙畫重點,請孩子直接背誦與大量練習試題

老師、家長常認為社會科不難,只要在考前幫孩子逐段畫重點、加強背誦反覆寫評量就可以了。但陳香吟認為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大人動作太快,爸媽示範的方式可能不符合素養導向,反而打壞胃口;有的孩子則是已過度練習,結果看到超出預期的考題反而卡關,一下子嚇到不會答或不敢答。

例如,課本教到17世紀的臺灣歷史,短短的4至6個頁面出現大量「人名」、「時序」、「事件」等訊息,學生如果只是記憶這些片段知識,而家長只是代替孩子畫重點,請孩子背誦與練習試題,學習者本身不了解因果關係,就容易錯置訊息,產生更大挫敗感而拒絕學習。

陳香吟強調,目前正處於改變的歷程,面對新型態考題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不要再用傳統方式來應對。傳統紙筆測驗主要考學生記憶、理解等能力,重複練習及從題庫中反覆背誦,只能精熟題型,但如果不能習慣「用自己的話語解釋名詞」、「用已經理解的概念反思現象間的差異」,那麼面對新型態的試題,就會瞬間被考題驚嚇到,連原本已知的知識都突然無法熟練應用。

NG3 : 安排走馬看花式的校外參訪,忽視培養深度探究的習慣

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學生去「博物館」、「文物館」、「公共圖書館數位閱覽區」走查,讓學生在散步中,無形累積探究的習慣,並與課堂產生連結。

但與其安排走馬看花式的參訪,不如和孩子一起培養深度探究的習慣。例如家庭小旅行去一趟淡水,出發前孩子會有主動探究的動機,不妨先上國台圖網站申請一個帳號,就可享用免費的自建資料庫;想了解某洋行的歷史,在家點一點就能瀏覽已經影像化的淡水古籍、舊報紙等等,事先做好這些結合數位素養的功課,到了現場就不只是被動聽導覽、只會拍照打卡找名產吃吃買買,還能當個言之有物的人。

簡曉玲則為學生安排一學期一次的小旅行,例如小六正在學日治時期, 就帶學生去北門從郵局逛到台博館,門票都很便宜,她會提醒「同學們,你現在坐捷運可到、看到的,都是當初清朝到日治時期留下的遺跡,所有走過的路線都放在老師的網站上,也可請爸媽帶你去,一次看一個重點就好,再仔仔細細看一回」。

很多社會科老師已經這樣帶頭示範,不用花太多錢就能完成生活中的社會科學習,也希望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對社會科改觀,明白108課綱上路後的社會課,不只是老師在台上拼命講、學生在底下埋頭劃重點,更要創造出有生命力的學習經驗。

看更多:【跨越社會科之壁1】從「背多分」轉為素養考題,國小生如何克服社會科障礙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