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高職篇1】高職5大改變:在地產業連結,跨班、跨科、跨群、跨校選課,發展職涯力

每年全台國中畢業生超過50%會透過免試入學技優甄審、特招等等管道進入高職,108課綱起跑後,未來不要太驚訝你家高職生,上課時間卻在不同的學校、職場「學習」。

▲黃偉翔攝

▲黃偉翔攝

本文重點摘要

在宜蘭羅東高商旁的菜市場,羅東高商的一群學生們正在採訪祖傳三代賣肉鬆店家的故事,並苦思怎麼用學校所學技能與知識,將這個店家的故事行銷出去。《親子天下》記者跟著這個由餐飲管理科、多媒體設計科、商業經營科學生所組成的團隊,學生說,學校國文老師在前幾週的課堂,已帶著學生練習採訪和敘寫故事。

羅東高商教務主任簡瑛欣說,高職的技能學習不只要回應地方知識,議題融入教學更需全校多位教師共同配合,譬如在羅東高商就有不少學生家中務農,菜市場其實就是連結成長經驗和學習庶民知識寶藏區。

108課綱高職影響1:技能課程融入在地產業特色

108 課綱上路後,技術型高中(即高職)開始在課程融入在地產業元素,讓學生不只學習單一技能,而能跨領域學習。羅東高商校長陳銓舉例,多媒體設計科學生,除了學習應用不同素材做設計、電腦軟體與傳統素描。同時也要理解,這些技能進入社會後,要面對的客戶產業生態,若提早接觸跨領域素養,職場才有競爭力。

曾任三重商工教師、全教總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說,技高新課綱(技術型高中新課綱)的校定課程設計,納入在地產業元素,學校須先研究周邊產業生態,並以此做為課程發展的基礎。

教育部長辦公室專門委員廖興國說,教育部長潘文忠任台中市副市長任內,以教育局為核心,結合經濟局、經發局、勞工局、文化局和農業局,做技職教育的產業鏈結,例如台中大甲一帶是自行車產業,當時就在學校開設自行車產業課程。台中新社高中,也設立農場經營科和園藝科,結合在地的花農與苗種改良場,透過政府力量拉近學校課程與在地產業距離。「教育部在這波高職新課綱中,把產業地圖納入校定課程思考」廖興國說。

廖興國拿出台中家商在新課綱的產業地圖舉例,該校學生不論直接就業或升學,未來返鄉工作可能在大台中地區的各家銀行與百貨、IKEA、機場等,未來各高職的課程生態將會非常與在地產業連結,多元且豐富。

高職課程也將在108課綱上路後進一步朝向跨領域整合,業界是如何看待?冠州冷凍公司負責人陳冠龍說,讓高職生具備多元素養立意良善,但業界需要真正能為公司創造產值的員工,盼多增加實作能力。

「高職生培養扎實技術,到科大端再學跨領域比較適切。」陳冠龍說,畢竟要先在生產線上表現優異,才有機會升組長、領班等管理職,這時候才會用到跨領域能力。

108課綱高職影響2:高職專業從「科」到「群」

鮮少接受採訪的教育部長辦公室專門委員廖興國,是教育部長潘文忠身旁負責技職教育政策的重要幕僚。廖興國說,過去是單位行業(一個專業對應一個行業)的時代,念高職就是為了就業,所以課程規劃十分對準產業,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功臣,但隨著產業經濟環境改變,高職已經從過去學習單一深入技能,走向學習廣泛產業知識的教育體制,所以教育部過去著重高職的「科」,在95暫綱起開始走向「群」。

現行規劃下,專業群科共分為15群92科。以機械群來說,共包含機械科、鑄造科、板金科、機械木模科、配管科、模具科、機電科、製圖科、生物產業機電科、電腦機械製圖科等,不論學生就讀哪個科,都歸屬於廣義的機械產業人才。單一科所學生學習上必須深入的專業科目雖然不同,卻也有共同需具備的學群的專業素養,像是部定必修專業科目機械製造、機械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材料,不論學生就讀機械群的哪個科,都要學習。

廖興國說,對於高職來說,108課綱最大突破是,部定必修課程多了技能領域課程。就是在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程層次中,在高職的專業群中增加跨領域的技能領域課程。

技術型高中分組課程審議會召集人鄭慶民舉例,譬如,機械群包含10個科,機械科與模具科都須操作CNC車床、機電科與生物產業機電科都須學自動化整合,科與科之間共同須具備的專業就是這次108課綱催生的技能領域課程。

機械群10個科就有6個跨領域共通的技能領域,技職15個學群,各群都有領域下跨科技能領域。

108課綱高職影響3:落實高職教育專班,就業、升學分流適性學習

究竟這波108 課綱,對高職起了什麼體質上的改變?

鄭慶民冷不防對記者拋出了問題,「在同一個班級中,有30個想升學、10個想就業,老師要怎麼教?」「過去同一套專業群科課綱,卻要同時教出就業人才與升學人才,這可能嗎?」鄭慶民點出多年來高職教育失能的問題本質。新課綱改變還有一個重點,是重新確立高職各班別的定位,讓高職畢業想直接就業的到就業專班,想升學的到專業群科班級。但是這樣的困境,並不是第一天發生,是否可以透過108課綱落實? 也是一大挑戰。

陳冠龍也道出面臨的困境,在台灣少子化、多大學的現實,家長一定希望高職生升學、去大公司,而大公司至少要求大學畢業,導致高職生都把時間花在升學科目上,而非過去扎實的技術能力培養。陳冠龍經營的中小企業,在台灣約140萬家,占整個就業市場97%,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不是到大公司,而是需要扎實技術的小公司。

陳冠龍坦言,自己收到的員工大多是大學畢業後再重新回頭學技術,很浪費彼此時間成本。

鄭慶民說,在理想架構下,未來想升科技大學的、當高階技能人才的應該去讀專業群科;想成為立即就業型人才,並且在高職3年間一邊念書、一邊在職場工作,享有不低於最低基本工資的津貼收入,可以就讀建教合作;而實用技能學程目標同建教合作,只是就學期間都在校內學技能。

108課綱高職影響4:產業能力模糊,跨班、跨科、跨群、跨校選課成日常

高職擁有不同的群、科與班級,所以在新課綱架構下,因而發展出同科單班、同科跨班、同群跨科、同校跨群、跨校選修等5種課程模式。

高雄中山工商教務主任劉盈芬舉例,機電科與電子科共同開設綠色能源應用實習,電子科對於太陽能板與發電原理清楚,機電科則對結構設計與製造熟悉,成為了同校跨群選修課程。

劉盈芬還說,今年新開設「藝數」課程,美術老師跟數學老師一起研發課程,透過藝術與生活結合的課程,把數學三角函數、黃金比例等內容帶入,減少孩子對數學的距離感,成為具有特色的跨一般學科領域的選修課程。

108課綱高職影響5:高職升科技大學,學習歷程檔案占比不少於40%

陳銓坦言,如果技專考招設計沒有回應新課綱,技專端取材、企業端選才、國中端升學宣導不夠理解高職課程新發展,新課綱難以單靠高職端獨自努力而成功。

與高中相同,高職學習歷程檔案今年8月同步上路,這屆高一起,修課紀錄、作品、競賽與證照與其他多元表現,都會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執行長簡良翰說,配合108新課綱上路,111學年度技專校院入學管道就會開始看學習歷程檔案,以升學名額占6成的甄選入學管道為例子,第一階段為統一入學測驗分數,第二階段則是包含統測成績、技能領域課程成果、學習歷程資料審查等。

以《親子天下》記者掌握最新情況,111學年度起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統測成績從過去占比最高50%降至40%,就是為了讓新課綱的展現在升學管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專題實作及實習成果、學習歷程檔案將占比不低於40%。

▲ 技專考招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的成績採計,顯現實作成果與學習歷程的重要性。技專校院招生策略委員會提供

技專端教授如何看待這樣的改變?

《親子天下》記者在學習歷程檔案技專與技高座談會中,聽見多位科大教授質疑,該場次主持人台科大企管系主任曾盛恕,整理了各科大教授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看法,認為機制立意良善,卻也擔憂造假問題,況且高職端的類科分類通常與技專端不同,有時難以鑑別高職生端出來的成果展現。

同樣在現場的南投高商教務主任賴佑婷則說,所有課程學習成果都有各校老師做為認證,所以不必擔心學生造假或是到外面「買成果」。賴佑婷也建議技專端教授可以邀請專業團隊,來協助入學資料審查。

高職課綱也具備核心素養

課綱審議期間,爆出技術型高中15群課綱沒有這波改革強調的「核心素養」。課審委員謝國清說,技職教育除了傳統技能學習外,勞動權益、共好互助等都是面對未來社會須具備的素養,並且要回應新課綱三面九項,成為終身學習者。

對此,鄭慶民認為這是天大的誤會,他說,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生活與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高職的一般科目國英數社自等約70學分,為何能說沒有素養?鄭慶民強調,高職是重其意而不重其形,在實習工廠該做的工安防護、設備使用完畢將鐵屑打掃乾淨等,就是高職生的素養展現,「高中是面對生活,但高職須面對生存,素養重要性比高中端更迫切。」

廖興國也說,當初只是因為課綱沒有寫出「核心素養」這4個字,而被課審大會提出修正決議,但高職教育多年來早已具備真正的素養內涵,否則當初課審大會的修正決議,高職課綱研修小組如何能快速的修正整理出來?因為在高職的學習過程中本來就具備核心素養的精神。

面對高職新課綱,今年8月入學的高一起,即使是同班同學,畢業成績單上的修課組成都不同,高職除了培養類群領域的產業知識,也具備單一類科的深入專業,加上跨域選修設計,讓學習不再只限本科的專業知識,即使商業群學生也有機會學習地方學知識、藝術群也能學習舞台設計,不只培養眼前工作的專業能力,也為未來職涯發展所需能力提前做準備。

>>> 108課綱完整解析|系列專題+升學對策一次看懂

>>> 兩大名師共同策畫|培養孩子閱讀素養的學習解方

>>> 推薦必備素養好書|提升孩子的「讀懂力」,應對跨領域的新挑戰

延伸閱讀

黃偉翔 黃偉翔

黃偉翔

技職議題工作者

創辦非營利組織 Skills for U(國際技能發展協會)兼任執行長、同時也是旗下經營媒體平台技職3.0 總編輯、廣播電台主持人,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