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 × 美感素養,台灣老師的藝術課驚豔芬蘭

美感素養,怎麼教?怎麼學?除了借鏡芬蘭課綱改革、帶動美感教育的經驗,因應108課綱即將上路,台灣的美感教育種子老師們更融入「設計思考」的概念,帶學生用好設計來解決真實生活的問題,成為最早預備好面對素養教學的一群。

▲ 教育部在台灣培植種子教師和學生美感素養,持續萌芽中。曾千倚攝

▲ 教育部在台灣培植種子教師和學生美感素養,持續萌芽中。曾千倚攝

本文重點摘要

美感素養,怎麼教?怎麼學?除了借鏡芬蘭課綱改革、帶動美感教育的經驗,因應108課綱即將上路,台灣的美感教育種子老師們更融入「設計思考」的概念,帶學生用好設計來解決真實生活的問題,成為最早預備好面對素養教學的一群。

2019年4月19日,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舉辦「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國際論壇」,以「美感驅動的當代課綱改革」為主題,邀請芬蘭國家教育署基礎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米寇‧哈帝卡能(Mikko Hartikainen)來台分享:芬蘭課綱改革怎麼做、美感教育怎麼教?

「我要鄭重澄清,芬蘭沒有要取消學科!」芬蘭國教署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哈帝卡能在演講中大力澄清,自從2016年芬蘭啟動新一波教育改革、強調「以現象為本的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國際上和網路上都不斷被誤傳「芬蘭廢除學科」,然而米寇再三強調,「這不是真的,我們仍保有學科,我們真正在做的是打破學科的界線、促進老師和學生們跨域學習。」(看更多:芬蘭教育每10年課綱改革,儲備未來能力

▲ 芬蘭國教署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米寇‧哈帝卡能,首次來台,驚豔於台灣老師的創新動能。圖片來源: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團隊提供

芬蘭教育跨域學習、而非廢除學科

為何芬蘭要強調跨域學習的重要?「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無處不學習的終身學習者。」曾在芬蘭高中任教12年、現為芬蘭國教階段藝術教育重要推手的哈帝卡能回應,在芬蘭,孩子們的作品就跟美術館內的館藏一樣重要,因為在孩子作品中,學生展現對自我的認識,「藝術教育不只是帶孩子欣賞美、學習歷史,還有帶著學生動手做,這些都是在傳承我們的社會文化,這不是單一學科的事,和數學、歷史、人文領域都相關、需要不同領域的老師協力完成。」

哈帝卡能強調:「當我們在談藝術教育時,我們並不是想到學習藝術的好處,或是他們未來會更有生產力(Productivity);而是他們對人的理解(Humanity)。」他提醒,在藝術教育中,技法並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找到方法來表達自己創作,才是美感教育最核心的精神。」

哈帝卡能第一次來到台灣,除了分享芬蘭課綱改革以及芬蘭藝術教育的推動外,他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特別提到:「我非常高興我這一趟來台灣看看、與台灣的老師們交流,我確定,台灣的美感教育改革正走在對的方向上!(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方向借鏡世界教育冠軍的芬蘭經驗,尤其是今年(本文撰於2019年)即將上路的108課綱,更是向芬蘭看齊、強調素養和跨域學習。是什麼驚豔了遠從芬蘭而來的講者?

設計思考,讓台灣美術課大進化

還記得你中小學時的美術課怎麼上嗎?美術課總是被國英數其他學科借去考試?來自新竹和台北的教學創新,帶我們看見美術課變得不一樣了。

▲ 新竹高中的學生作品,讓盛盤又美又具實用功能。圖片來源: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提供

在餐桌上,靜靜盛裝水果的盛盤,既不是陶、也不是瓷,而是國立新竹高中教師吳安芩帶著學生用三張紙做出可以承重六顆柳丁的食器。

做為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的種子教師,她的美術課,讓學生從動手作的過程中,認識結構、運用結構概念進行設計、再從設計中發現結構的美感,最後實際解決問題,做出具有美感的成品,吳安芩也因此看見學生展現設計思考的潛能:「有時給學生限制,不一定會限制他,反而有可能激發更多的創意。」

學生們從做中學,不斷在過程中思考:什麼才是合用?什麼樣的結構才適宜?吳安芩在演講的尾聲感性的說:「即便這個計劃中有結束的一天,但我相信這些觀察力、設計思考力、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會跟著學生一輩子。」(看更多:美感教育怎麼教?

▲ 從食物備置到野餐擺設的美感課程,藝術和家政跨域學習,讓介壽國中的學生樂在其中。圖片來源: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提供

台北市介壽國中老師陳育淳也熱情上台分享自己的教室風景。她將過去「點、線、面」的概念立體化,並與同校的家政科老師合作創課,以生活中的食物來教「塊、絲、片」的美感,帶著學生製作野餐料理,同時也讓學生練習用手機攝影、記錄自己的作品,陳育淳笑說,「學生們對『吃』非常有興趣。」

她在美感課程中,不僅帶著學生練習從生活中找題目、從提問中培養思考力、再從實做中建立美感,她深切的感受到,「藝術教育真的可以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意義感、喚起周邊人事物的感覺,」也因為成功的跨域教學經驗,最後她激動的說:「美感教育計劃的老師們,我們要很有自信!因為面對108課綱,我們準備好了!」

時數太少?藝術延伸,跨域學習

面對現場老師最常見的提問——在第一線教學,最常遇到的困難是每週40堂課卻只有1堂視覺藝術課,藝術領域時數太少,美感教育怎麼教?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主持人暨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回應,「各位老師不要悲觀、不要擔心每週只有1小時。」

他舉先前法國巴黎聖母院火災為例,可以先帶學生們看新聞報導,再拋出議題:除了曾經被認為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建築外,為什麼聖母院這麼了不起?聖母院除了是拿破崙登基的地點,還有哪些歷史性的意義?法國文豪雨果以聖母院為背景創作了《鐘樓怪人》,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發?「藝術可以跟歷史、文學結合,甚至是最後討論:聖母院要如何重建?是要維持原本的傳統,還是要用最新科技?這些都能帶到更深的建築和倫理方面的議題。」他認為把握非常有限的時間,透過提問和討論,仍能為孩子的美感建立寬闊的可能。

延伸閱讀

李京諭 李京諭

李京諭

親子天下記者

相信「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努力用傳播做教育,讓國際趨勢走進來、讓台灣教育走出去。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