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大學備審資料:不要罐頭自傳,要展現知道「自己想學什麼」

3月底,通過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學測成績篩選門檻,高三學生緊接著面臨第二階段的「指定項目甄試」。甄試內容由各校系自訂,除了面試、筆試外,備審資料同樣也是致勝關鍵。不過,什麼樣的備審資料才能贏得校方青睞?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希望看到有溫度的自傳,而非『罐頭』自傳」,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祕書、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說,罐頭自傳指的是部分考生,以家庭背景成員開頭,或是從幼稚園說起,表達求學階段歷年以來的職涯性向。但這些長篇大論,說實在的「有溫度」的備審資料才是關鍵。

關鍵一:別找代寫,也別一稿多投!自己的備審資料一定要自己寫

備審資料自己寫,最有「溫度」,最能打動審查者的心。

戴念華解釋,代製公司往往同一時期,承接多個案子,面對學生自傳的客製化程度低,難以展現學生學習特性,到最後看到的都是一樣的。

他也叮嚀,備審資料別一稿投多校。過去甚至也有聽過有學生在備審資料中,出現校、系名稱沒改正的情況。自己寫、專屬單一校系才是最能表現誠意的方式,「把自己心中所思表現出來,讓這個備審資料是『有溫度的』」。

關鍵二:備足功課,讀書計畫展現學系非你不可

「不同學系,有不同訴求,」戴念華建議,學生務必在撰寫讀書計畫前,先做好事前搜尋,可藉想要就讀的大學學系提供的課程地圖、師資專長、就業進路、畢業門檻、國際交流或親自拜訪等方式瞭解。

在讀書計畫中,能針對下列問題回答:這個學系學什麼?要什麼學生?畢業可能到哪就業?從近程到遠程闡述學習計畫,連結未來升學或就業的職涯規劃。(看更多:掌握自傳10大要件,讓對方感受「我就是你要的人!」

關鍵三:具省思力,學習歷程在「精」不在多

「學習過程未必是最理想的也沒關係」,戴念華說,學習歷程講求精簡「有重點、有邏輯」。他舉例,比起A4紙列滿20面獎狀,「我們想看的是當學生在『高中階段』,所修的課是否和未來就讀的學系相關?學生如何透過這些課探索出興趣?」

最重要的是,能寫下學習歷程中的省思過程,這才能讓審查者感受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申請動機。(看更多:美國名校教授給高中生的建議:「想要學校錄取?寫封有靈魂的自傳」

關鍵四:著重紙筆測驗看不到的特殊表現

戴念華說,如果個人有特殊學經歷,就可以深入說明突顯優點,「代表有特別的考量,那就是你的差異性」。他強調,「學習歷程並沒有標準答案,既不是作文比賽,也不是美術比賽」,凡是紙筆測驗看不見的學習歷程資料都可多加闡述,增加備審資料的獨特性。透過學習歷程中提到的個人特質、學習趨勢、學習潛能,讓評審老師知道這就是我這個系所要的學生。

延伸閱讀

陳盈螢 陳盈螢

陳盈螢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報導教育趨勢、教學策略、人物故事,並樂於跨域交流,盼能在媒體寒冬之中,尋得與世界對話、取得信任的那道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