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推動國際教育?國小教師分享5個理由

為什麼要推動國際教育?國際教育不是一門主流學科,在試卷上也鮮少獨立命題,然而,它是一種知識、一種能力,更是面對十二年國教所需孕育的「素養」。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國際村」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實的在眼前發生,也要培養人道感恩的精神。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如果說,「台灣是圓心,國際認知是半徑,當半徑越大,所拓展的國際視野就越大」。也因此,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從小就培養國際觀,認識世界,從台灣出發,放眼地球。因此,儘管國際教育不在學科當中,但落實國際教育卻是一件重要的事。那麼,為什麼要推動國際教育?

掌握與時俱進的競爭力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國際村」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實的在眼前發生。也許因為自己當老師,算是一個相對保守的職業,所以我覺得我的工作競爭力不太需要強而有力的英語力、國際力(除非是教學時需用到英語,或是想自我增能),甚至不用擔心有國際人才搶走我的工作。但只要孩子未來想走向科技業、貿易、金融⋯⋯等,或是想打進一流市場,一定要知道國際的趨勢,才能洞獨機先。

前陣子從大陸演講回來,該大學的教授說,最近很多台灣的大學教師被挖角過去了; 新聞媒體也不只一次報導,大陸正向許多先進國家「招手」。倘若孩子們不知道國際人才的實力到哪,將難以競爭; 我們都要知道,未來的世界變化,而競爭力不只在台灣。

培養人道感恩的精神

身處在台灣,也許我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難以想像有的國家窮苦潦倒、國民飢不擇食。這幾年來,敘利亞發生內戰,烽火連天,我們班上的孩子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認為怎麼可能不能上學?怎麼可能還有人要搭船到另一個國家找到保護、要錢、要糧食?我又介紹了緬甸羅興亞難民事件的新聞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才知道「難民」是存在這個世界的。我也播放了非洲教室的課桌椅照片,他們瞪大著眼,不可置信。我請孩子們先想,如果是你,你可以怎麼幫助他們?我試著讓孩子們以一顆人道關懷的心,感受人飢已飢的同理,甚至是感恩。

國際教育促進學科學習的知能

國際教育不屬於任一領域或議題,但卻可以融入於各學科中,甚至促進各學科的學習。認識世界,最主要的結合領域為史地:「認識國家、城市、河流、氣候、地形、經濟、文化⋯⋯等(偏屬地理)」、「認識國家典章制度的演變、民族遷徙與定居、歷代君王的交替更迭、國土的重劃、戰爭的源由(偏屬歷史)」。有時,公民科亦會和國際教育搭上邊; 文學的學習提及某位國家的作者、文章介紹到某個國家; 了解愛沙尼亞的程式教育、知道印度的數理人才、德國的技職教育。將數學、自然題型融入國際、藝術國際化、閱讀體育報導、運動員的故事。這都是學科與國際的結合。

激發求知探索的樂趣

對一般人而言,對於陌生的東西總是感到興趣。學校因為鮮少有國際教育的課程,所以大多數的學生都很有興趣,加上台灣學生接觸到的四週環境都是「台灣味」,所以對於各個國家,保有一定的求知心、探索欲。我會放一個地球儀在班上,同時張貼一張世界地圖在公告欄,隨時搭配我的國際新聞,適時融入。我是一位愛旅行的老師,所以每每在「閱讀」世界地圖時,就是我求知探索的開始,因為這動機被激發了,所以我會進一步上網搜尋相關資料,了解這一個國家的文化、美食、景點等旅遊資訊; 孩子們對這些是很感興趣的,不妨在教學時,試看看吧!

國際教育要點:瞭解多元文化的概念

台灣近年推動多元文化,讓孩子們對於不同國家、語言、種族、宗教、性別的人,學會了尊重。認識了世界之後,將會發現台灣的「多元性」仍稍不足,放眼看過去的某些國家、語言高達數百種,種族也是不計其數; 有的國家橫跨三、四個時區; 有的國家幣值很大、有的國家幣值極為微小; 這些多元文化包括飲食、宗教、文化、民族、錢幣、服飾、交通、語言、建築、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極為豐富,值得認識。當孩子能體認到「多元文化」的重要之後,比較能對「人」尊重,並間接影響到對事、對物的態度; 這是一種生活教育,孔子曾說:「不學文,無以立」,同樣的,不學習國際教育、不接觸多元文化,也無法豐富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

國際教育不是一門主流學科,在試卷上也鮮少獨立命題,然而,它是一種知識、一種能力,更是面對十二年國教所需孕育的「素養」。國際教育並非短暫、速成的理解,而是需要長期累積的感化、影響、耳濡目染並進而落實的。今日,國際教育的推動,尚須更多的心力,然而,一旦蔚為風氣,將能給孩子不同的教育視野。

延伸閱讀

彥佑 彥佑

彥佑

高雄市林園國小

Super 教師首獎、翻轉教育創新獎得主,擔任過教育部閱讀磐石評委、教學訪問教師、中央與地方輔導員等;著有《和孩子玩文字遊戲》、《有趣的成語遊戲》、《讀寫生活好好玩》。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