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校:匯集台灣教育創新,3大特色走向世界

作者:張益勤、程遠茜 上個週末的華山,被一大片的藍色佔領,讓人不注意也難。週六下午雨過天晴,捷運忠孝新生站往華山的人潮洶湧,這片藍,是雜學校的野心,也是台灣教育創新的里程碑。

▲ 雜學校重新定義了五育,打出「亞洲最大」稱號,匯集來自香港、中國的創新教育來台設攤,讓觀展民眾可以在場內看見各式學習。楊煥世攝

▲ 雜學校重新定義了五育,打出「亞洲最大」稱號,匯集來自香港、中國的創新教育來台設攤,讓觀展民眾可以在場內看見各式學習。楊煥世攝

上個週末的華山文創展覽中心被雜學校的一大片藍色佔領,3天以來粗估吸引2萬5千人次觀展。歷經3年,從一個小小的「不太乖教育展」,到今天,儼然成為台灣教育產業重要品牌,雜學校更打出「亞洲最大」稱號,匯集來自香港、中國的創新教育來台設攤。綜觀展覽,到底「雜學」帶給教育現場什麼啟示?

作者:張益勤、程遠茜

上個週末的華山,被一大片的藍色佔領,讓人不注意也難。週六下午雨過天晴,捷運忠孝新生站往華山的人潮洶湧,這片藍,是雜學校的野心,也是台灣教育創新的里程碑。

走出台灣 亞洲最大雜學校

2017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博覽會-雜學校,第三年在華山辦展,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三年前「不太乖教育展」只是一腳踏入教育圈試試水溫,而今雜學校這個品牌已在台灣教育圈占有一席之地。從三年前的一個展覽館,擴張到三個,甚至延伸到紅磚區,雜學校參展單位之多,不但是台灣人對於教育改變的渴望與各種多元性,更是台灣教育創新產業的大聚會。雜學校的「校長」蘇仰志喊出,不但要讓整個華山都是雜學校,更要讓整個城市都是雜學校。

▲ 雜學校的「校長」蘇仰志在短短3年,讓雜學校儼然成為台灣教育圈的重要品牌。劉潔萱攝

今年雜學校也定位為亞洲最大教育創新博覽會,有來自香港、上海等地的教育產業加入。雜學校募集了120個以上創新教育機構參展,3天的活動期間以8大展館、3大國際論壇、20場國內論壇以及40個以上的工作坊,更有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地的參訪團,現場吸引2萬5千人次參與,讓教育有了更多面向的展現和交流。蘇仰志致詞時表示,期待未來能像是威尼斯影展、米蘭時尚展一樣,將台灣的教育成為世界的亮點。當台灣教育漸漸被世界看到,下一步會怎麼發展,令人期待。

就是要與傳統教育不一樣

雜學校從很多方面都企圖展現與傳統教育的不一樣,而這從今年記者會就能略見一二,他們租借Legacy的場地,打造成夜店風,黑暗的記者會現場,讓記者連寫筆記和發稿都有困難。

今年也首度成立雜學校的主題館,打造上課一日的校園場景,讓人回顧過去台灣教育。從開學典禮排排站聽校長訓話開始,到一本本不同年代的教科書,帶領觀眾回到學生時代。他們也將考卷裱框,規矩排列下就像是一個個墓碑,搭配牆上體罰的影片,讓許多人心中的傷痕彷彿隱隱作痛。主題館的最後,邀請參觀民眾畫下自己的夢想,希望每個人找到最初的夢想,勇敢做自己,也呼應了今年的主題「有敢擇學」。

▲ 圖裱紅框的考卷在燈光的照映下,就像是一個個學習墓碑。張益勤攝

另外一個創舉,則是額外成立一個「實驗教育館」,展現台灣各個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學校,展現台灣獨特的教育特色。自台灣實驗三法通過以來,台灣不但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實驗教育法的國家,也催生實驗教育學校。這些俗稱「體制外」的教育,給家長、學生另外一條路,也給了教育不一樣的想像。實驗教育館的位置相對主展場過去大概要3分鐘,呼應實驗教育「偏離主流」的精神;館內小而精的攤位,不同於大場館,中間走道還提供座位與討論桌,給人隨時可以坐下來聊一聊,也象徵實驗教育重視教育核心精神與理念的傳播。全人中學、宜蘭人文行動中學、宜蘭清水小校和台北市影視音實驗學校都有學生全天駐點,和參觀人潮互動。

▲ 台灣實驗教育逐漸發展,讓實驗教育論壇在雜學校裡也備受矚目。楊煥世攝

 

體制內學校湊一咖 讓你看見「不一樣的普通學校」

不只有各種形式的體制外教育、一般民間教育機構,連體制內的學校,都在現場攤位展現各自教學理念和課程特色,讓教育新嘗試,不是只框在「創業」的概念當中,更讓現場觀眾突破既定印象,了解現場學校的教育活力。新北市樹林區文林國小,即以發行「文林幣」的金融課程參展,學務主任賴皓韋表示,希望透過攤位介紹,讓大家知道體制內的學校也能跟一般想像不一樣,也期望在現場與多元的想法串連、找出新意。

教育,本來就是多種樣貌;學習,更是從生活各角落裡接續發生。特地從彰化北上參展的南郭國小資優班教師陳宥妤,今年6月在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的共創會上,聽到「蘇校長」的「雜學」理念,就希望透過參展,讓群眾更了解「體制內的體制外 – 資優教育」,打開一般認知上對所謂體制內外的隔閡。「資優教育是以『適性』為出發點,但是很多人一聽到『資優』就覺得一般學生辦不到,但框架總是自己給的,像我們已經開始和普通班一起共備、合作教學,」陳宥妤分享。

既然名為雜學校,展覽共同的特色就是「雜」,沒有共同的特色或是一致性的題目,但是在特意的與傳統教育做區別的前提下,雜學校整體來說有三個特色:

特色一:雜學要先找自己

在傳統教育下,學生追求好成績進入明星學校、科系,卻對人生規劃一竅不通。這在雜學校的眼裡行不通,所以協助人「找自己」,成為展覽很強的共通性。

如何「找自己」?最實際來說,雜學校展覽內有各種職涯方向測驗或是性向測驗。有國高中生來找自己,也有不少社會人士搶著看看測驗結果是否應證現在工作?想知道自己到底還有甚麼未開發的潛力。

這些測驗結果不脫現在職場的定位,或是既定的大學科系,卻也有些測驗具未來性,跨領域性,出現一些沒聽過的職稱,說是未來才會出現的工作。

這類測驗的百花齊放,或許代表多數人的迷惘,需要幫助,又或是更明白了提早在社會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是生涯發展重要的一環。

▲ Time Map團隊聚集了一群大學舉辦講座或是工作坊,甚至親自走進高中校園,讓高中生更認識各科系的課程與未來出路,作為選擇校系的參考。劉潔萱攝

但是更抽象一點,雜學校也透過各種學習方式,協助每個人「找自己」。包括多元攤位主題:程式設計、藝術美感、手作創客⋯⋯,或是不同的學習方式:線上課程、戶外營隊、實驗教育,旅行的學習單設計,或是社運理念的倡導等,逛一個展下來,很雜的探索,卻也幫助人看到不一樣的學習主題與方法,近一步發現興趣專長。

特色二:雜學是用各自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

展場,就像自由選課的超級大校園。除了展場攤位互動,另有邀請各家合作單位開出了「雜論壇」、「雜講堂」、「雜工坊」提供逛展的民眾入場交流,用不一樣的方式吸收知識。但是在展區,更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多單位自己就在攤位上擺起椅子,用肥皂箱的方式舉辦小型演講;或是主講人直接坐在桌上,拿起麥克風與參展者談理念,開放網路直播問問題;更或是有些教育類桌遊,也不免俗直接在場內開始遊戲,甚至是為雜學校設計一個實境遊戲。

▲ 自學團體「無界塾」的老師直接拿出簡報與麥克風,與逛展的民眾談「什麼是自學」,同時也在網路直播。張益勤攝

誰說一定要跟主辦單位卡時間借場地,在表定的時間裡說故事,才能吸引別人的興趣?雜學校用各式各樣的素材談教育:有人用課程,有人用社區行動,有人用網路影片,有人用遊戲。正是因為這樣多元的方式談教育,讓論壇或是工作坊的形式,也不足以展現各攤位的故事,更或是,用說的,已經不再是說故事的唯一方式,而是能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發聲。

特色三:雜學是整合與思考

「雜學」不主打具體「能力」、或是特定學習模式,沒有哪一種是最好的學習。學習,更不是教室內才有的事,各年齡的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創造學習、創造生活的熱情。打破課內外學習的結界,攤位提供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家裡、學校、城市、郊外、旅途當中,都可以是學習場域。場內攤位性質確實很「雜」,從非營利團體發起的專案、學校教學專案、教育機構課程⋯⋯等,展場提供各種刺激,但他們不是傳達每個人必須要「多元學習」,反倒給每個人時間和空間回到自身想法:「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

▲ 雜學校重新定義了五育,也整合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楊煥世攝

雜學校的創新教育不是推翻過往,而是包攬過去到現在的學習資源,隨著時代再升級「德智體群美」的五育學習。木工、傳統藝術、程式設計、線上課程、手作創客⋯⋯都可以是學習的工具、媒介、方法,然而即使當代再多的新工具和平台,所有「學習」其實都還是強調多方面、均衡的五育生活探索,雜學校的「創新」少了點革命突破的意味,更多的是整合和思考。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