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你的錯!4種最痛的童年創傷

作者:田育瑄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作者:田育瑄

兒時的經歷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創傷,待成年後便會遭遇諸多的困擾,像是過度的自我批判與漠視自我需求等等,若是缺乏提升的意願,結果將會造成個人在身心靈上莫大的傷害。

幼兒們相當仰賴視覺經驗和親身體會的方式來認識周遭的一切,同時會在心裡標誌出一份內在地圖,用以形塑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然而,對於從小曾被家暴與遭受遺棄的孩子們來說,若沒有好好處理這份失落和恐懼,長大後的他們極有可能會不自覺地顯露出嚴重的後遺症。

心理學家安卓雅‧布蘭特(Andrea Brandt)博士分享了四個最容易造成後遺症的童年創傷,並闡述如何及早面對與治癒的方法:

1.戴上面具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希望從父母親身上獲得無比的關注;一旦狀況不如預期時,我們就會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並表現出父母所喜歡的樣子,久而久之,我們等於在無形中創造了一個虛偽的自我,一切都只是為了能夠對外在世界展現出一個美好的形象。

當我們愈是將情緒加以埋藏,我們的人格就愈與真實的自我產生斷裂,同時,更會無時無刻地擔心一旦拿掉面具,就不值得被人關愛、照顧與接納。

其實,讓深埋已久的自我重新表露的最佳方式,就是與專門治療童年創傷的醫師進行溝通,他們將透過讓你感到安全的方式,適度的表達你內在的情緒,藉此讓你重新連結起真實的自我。

2.對號入座

當我們在和內心的自我對話時,我們心目中所認定的形象可能會讓我們頓時充滿力量,但也可能讓我們瞬間陷入沮喪,這是因為負面的自我對話容易讓人對眼下的狀況產生極大的無力感;其實,我們在兒時往往也飽受這種經歷的摧殘,因此我們很容易就把自己定義成一位受害者,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跳脫。

然而,與其對現況感到失落,不如想像自己早已歷劫重生,充滿動力的模樣,也別忘了隨時提醒自己:現在的我早就比我小的時候更有能力,也非常清楚如何運籌帷幄!

3.被動攻擊

當孩子在充滿情緒暴力的家庭中長大,他們自然就會將發脾氣視為是洪水猛獸,當他從小看到憤怒都是夾雜著暴力出現,長大後他們自然就會壓抑任何與憤怒有關的情緒,又或是在你的原生家庭中,憤怒本來就被視為不該表露的情緒,那麼你也會傾向不讓負面情緒被人發現。

如果你時常壓抑情緒,當你憤怒時,你仍會感到生氣,就算不直接表現出來,身體也會透過其他方式宣洩,譬如在性格表現上就會轉趨陰鬱、好鬥、作對、抱怨等等,而這些行為往往更會招致眾人嚴重的反感;事實上,憤怒是相當正常與健康的情緒表徵,認識並解決令你感到生氣的主因才是我們該聚焦的部分。

4.無力抵抗

如果有人曾在小的時候遭到棄養或背叛,心中的憤怒與再次被拋棄的恐懼將極有可能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靨,長大後更可能被莫須有的焦慮搞得隨時人仰馬翻。

首先,當又有類似的感覺浮出檯面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學習穩住自己,孤獨的童年歲月會讓我們習慣性的選擇隱匿自我的感受;然而,我們必須要將感受正確的表達出來,或用行為來強化我們的需求才是,切記,千萬別再輕易放棄任何得以向外界求援的機會,畢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跨越自我障礙,一路朝著真實的自我邁進。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