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阿媽的一封信】學生熱情逼著跨國追夢,陳慧齡從美術老師到紀錄片導演

《給阿媽的一封信》不只是一部拍攝10年的得獎記錄片,也是一個教育創新的行動。拍攝的期間,17個縣市超過1萬2千名學生參與課程,重新認識自己家族的故事。

陳慧齡從美術老師轉行拍紀錄片,以兩部紀錄片掀起一場由下而上的共備風潮,從教育出發,又回到教育,因為她心念一張張學生的臉。曾千倚攝

陳慧齡從美術老師轉行拍紀錄片,以兩部紀錄片掀起一場由下而上的共備風潮,從教育出發,又回到教育,因為她心念一張張學生的臉。曾千倚攝

不只是紀錄片,也是教育創新的行動

入圍金馬獎、拿下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獎、法國 Les Rimbaud du Cinéma 影展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The SMR13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紀錄片導演陳慧齡,原本是高中美術老師。她花了10年的時間拍攝的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這不只是一部紀錄片,也是重建台灣共同記憶的歷史工程。

拍攝紀錄的同時,2008年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引導學生回家訪問祖父母,用文字、肖像畫等藝術創作詮釋家族記憶。她希望這一個島嶼的故事是由眾人一起來說。從凝視一雙眼睛到一張臉,群像就像馬賽克一樣累積成一座島嶼。她用電腦模擬最後畫面到底需要幾張肖像畫,計算結果是上萬張。

「那時我就知道,這1分鐘群像的鏡頭,要花10年積累。」

她無償提供紀錄片當教材,邀請老師合作課程。這10年「島記」夥伴越來越多,組成跨校、跨領域、跨縣市的共同備課社群,熱血的老師們甚至自發性辦研習,發展教學法。2021年止,共有17個縣市、150多位教師,以及12,000多名學生參與。

她鼓勵了學生,學生又回頭激勵她追夢。當年任教徐匯高中的學生如今也是導演,許志漢和她一起拍攝這部紀錄片,也在其中成為一個主角。在雄女實習時的學生李思瑩,現在是高雄勝利國小的特教老師,還有當年雄女的同事劉癸蓉也是島嶼記事教師社群最核心的老師。

10年拍攝兩部長片,觸動3,000位師生

2004年,27歲的陳慧齡才剛從師大美術所畢業,是她在徐匯中學擔任美術老師的頭一年。那一學年結束,她就匆匆辭去正式教職,在不會半句法文的狀況下,搭機飛往法國,從零開始學電影。

一場跨國追夢,扭轉了陳慧齡的人生,當時她爸媽甚至被矇在鼓裡,以為女兒去念美術博士、要回國當老師。

12年過去了,即使陳慧齡目前已長住法國,她的眼與心卻未曾離開日夜懸念的故鄉台灣跟學生身上,她花10年拍了兩部紀錄長片「通往天堂的信箱」、「給阿媽的一封信」,她像一塊強力磁鐵,連結了過去的同事、學生跟學長姐等各種可用人脈,在國小、國中跟高中現場,以兩部紀錄片,觸動3,000位老師跟學生,開啓他們跟阿公阿媽對話、理解的第一步,思考「我是誰、將往何處去」的大哉問。

陳慧齡個兒不高,一頭長直髮,總是綁雙辮垂在胸前、微微笑著,沈靜眼神跟復古造型給人一種藝術家的距離感。事實上她是很暖心的夢想家跟 Fighter,花了10年獨立製片的「給阿媽的一封信」一片,還在最終後製募資階段,她卻選在2011年5月回台,是為了趕在曾參與拍攝教學計劃的高雄女中高三全體同學畢業前,讓她們親眼看見初剪的成果。

▲ 2011年陳慧齡(圖左)拍攝「給阿媽的一封信」現場。圖為陳慧齡在雄女的學生湯家寧正在畫外公的肖像畫,圖右拿曬衣夾充當麥克風的是另個學生鄭喬文,靠近窗戶拿攝影機的也是學生李思瑩,目前是島嶼計劃的主要推手。李思瑩提供

曾單純只為一張張學生笑臉而活

陳慧齡也曾是個溫柔陪伴、理性引導的老師,她曾在雄女美術教室的某一角,跟美術老師劉癸蓉分工用「一對一掛號」方式,側身傾聽雄女10個班、每位同學的家族故事,聽完故事後擦乾眼淚,再給出長輩訪談建議、長輩肖像畫的構圖建議,最後讓同學在攝影機前介紹自己的作品。

有些同學主動把訪談作文打成電子檔寄給她,為了對同學「有所交代」,她剪接了兩百多隻短片送給同學,寫卡片寫到手抽筋,因而讓同學家長轉而重視,這個看來跟功課沒關係的美術作業。

陳慧齡會跨國追夢,是由許多美麗的小意外促成,大多是在她擔任實習老師跟正式老師那兩年間發生的。2000年,就讀師大美術系的陳慧齡回母校雄女實習,帶同學做繪本、演舞台劇,「同學們演得真的很好、讓我流淚,每個班我都錄影,本來我抗拒學電腦,連打字都不會,為了同學我去買電腦,買書學 Premiere(剪接軟體),因為有個東西等待你完成、所以就學得好快。」

「在雄女實習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期,晚上做夢都會想到學生,想到明天要跟她們講什麼冷笑話,結果笑話太冷把自己笑醒!」陳慧齡描述時眼尾都笑了起來。

陳慧齡念完研究所後,考上徐匯中學正式教職,教高一大男生寫劇本、拍校園青春短片,更是直接送她出國追夢的關鍵點。

她帶著高一同學愛上拍片,中午、晚自習學剪接,週末出外景,「他們玩瘋了,沒有人要求他們做到這個程度,他們的影片完成度不可思議,學校主任特地幫同學辦了一個影展,有紅地毯、金徐匯盃獎盃,還有儀隊的劍門迎接他們,同學都傻眼,上台致辭都哭了。」

那次的經驗讓陳慧齡覺悟,自己是如何熱愛影音,也讓同學一同愛上拍片,但是她的程度遠遠不足以影響更多學生。

喜歡當老師、又喜歡影音,乾脆去學電影回來影響更多學生

「老師,我已經立志要走電影這條路了!」當高一學生許志漢這麼對她說,陳慧齡驚呼:「哇,同學都立志了,那我得趕緊訂機票!」於是她鐵了心飛往法國,插班大學念電影。

誤以為女兒是要去念美術博士、回國後當教授,陳慧齡爸媽最初開心支持,後來了解實情後,擔心女兒收入不穩定,曾以斷絕金援手段逼她回國,陳慧齡選擇到龐畢度中心擺攤畫水彩肖像畫賺錢。

「(在廣場)用水彩畫畫肖像其實有成功,對我來說是一種技法練習,很快樂、很獨特,有時候都忘記是為了賺錢一直一直畫。剛開始會被趕,因為搶地盤,我假裝聽不懂法文,拼命對著趕我的人說中文的謝謝,」後來有好幾個廣場上的「友攤」畫家,私底下幫她招攬生意,最後真的存錢買了最初的攝影機。而父母也知道她外出畫畫其實有點危險,並未真的放棄她,還分別偷偷寄錢給她,讓她撐過最苦的那段留學生涯。

將紀錄片鏡頭從諾曼地轉回台灣

2007年,在遠離巴黎的諾曼地,她正拍攝第一部記錄長片「通往天堂的信箱」,記錄接待她的寄宿家庭無也樂(la famille Houyel)家族,無也樂家族在二戰最激烈的時期,選擇不跟大家一樣漫無目的的逃亡,反而留下來用自家農場存糧,照顧每天經過小鎮的七、八百個難民。無也樂家族的小孩從父母那裡學會吃苦、慷慨助人,動員全村力量解決困境的人生智慧。

「那幾年,我整天跟一群7、80歲風趣幽默的法國老爺爺老奶奶相處,彷彿去世的阿媽依然在我身邊,我享受著被疼愛的感覺。」陳慧齡被阿媽帶大,從小被呵護的感覺她永遠不會忘,但阿媽在她4、5歲時就過世,她從無也樂家族的故事回頭想認識更多的阿媽,驚覺那已是個永遠追不回來的遺憾。

鏡頭被拉回台灣,陳慧齡回到阿媽的古厝,拍下紅磚牆、蒙上塵埃的神壇,像靜物畫一樣美,但她不想將影片拍成「讓觀眾認識陳慧齡的阿媽」,她選擇跳出追不回阿媽的個人遺憾, 動手拍「給阿媽的一封信」,拍更多人跟上一代的家族故事,讓觀者看到影片也想起自己的家人,想想佔據台灣上一代的歷史事件,直視很多人避談的白色恐怖、二二八,「有些人認為不要再談這些,應該放下、往前走,但受傷的心走不遠,我選擇把脆弱的結痂打開,解構完,才真正有機會重新建構」。

島嶼計劃的好夥伴:雄女實習的美術老師同事劉癸蓉(左)、勝利國小特教老師李思瑩(右)、紀錄片導演許志漢(前)。曾千倚攝

陳慧齡在2008年發起了「島嶼的集體記憶創作、教學、展覽計劃」,預計在2018年完成「給阿媽的一封信」,發夢最後要做「世界家族故事交換計劃」。陳慧齡說,曾當老師的教學經驗讓她奠定了創作態度,至今沒有跌進電影產業的可怕循環中,未曾脫離創作者狀態,「當你滿腦子想的都是學生,就很容易忘記創作焦慮,跟身在電影產業的焦慮。」

如今,幫陳慧齡負責在各級學校主推共備教案的勝利國小特教老師李思瑩,是她在雄女實習的學生;負責在雄女美術教室接力生命教育的,是她在雄女實習時的同事劉癸蓉;在「阿媽的一封信」中協助拍片、成為主角,是徐匯中學那個立志當導演的同學許志漢;在「給阿媽的一封信」中擔任被攝者的,是雄女的學生鄭喬文跟湯家寧……

多年前那些美麗的小意外生出了更多動人的插曲,持續在陳慧齡的生命舞台上演中。 

《給阿媽的一封信》特映會索票請點電影海報登記

延伸閱讀

陳雅慧 陳雅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李宜蓁 李宜蓁

李宜蓁

前親子天下記者

前親子天下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