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成為世界冠軍,是花20年做對這5件事

新加坡花20年教改,減少30%課綱內容,專注活用知識,老師定位為最厲害的學習者......父母「怕輸」、政府怕不被世界需要。或許你也不喜歡新加坡的極權和無聊,但你也應該要知道他們做對什麼,拿下5個國際教育評比的世界第一。

楊煥世攝

楊煥世攝

剛歡慶獨立建國50年的新加坡,以求新求變、迅速引進全球最新潮流著稱,不僅創下許多經濟、金融紀錄,教育也拿下世界第一。

自2012年起,新加坡教育在國際間嶄露頭角。2015年,新加坡十五歲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拿下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三項世界第一;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的小學、中學的數學與科學,新加坡皆是全球冠軍,堪稱「教育五冠王」。這個曾經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在一個世代間就躋身世界第一的國家俱樂部,背後的驅力是什麼?

「太害怕被世界淘汰」,成就了「世界第一」競爭力。新加坡政府重視教育,新加坡的家長也重視教育。而且,和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難以掙脫考試競爭的緊箍咒。

教改20年,做對5關鍵

面對這樣的主流價值和現況,新加坡卻做到了台灣做不到的事:中小學生都在綜合、開放性、重思考的國際評比中,證明在學校所學,足以應用、解決問題、而且跟得上世界教育的腳步。新加坡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樣的世界第一,並非一朝一夕。新加坡的教育工程,從20年前便開始動工了。新加坡教育成功,有5個關鍵:

1.教更少,把時間用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用出知識

攤開新加坡近20年來的教育政策,從1997年開始的「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定調發展能力導向的教育,教育部和學校系統從那時開始減少課程內容。

2010年,新加坡再推出「21世紀技能」教育方針。除了延續原有培養批判性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注重問題解決及與人溝通、合作的社交技能等。「因為光是學習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應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課程司副總司長孫桭煒說。

2.教師檢視自己成為習慣,評鑑比企業談績效更細緻

談近年來國際教育評比的好成績,孫桭煒說:「像PISA、TIMSS這樣全盤式的教育評鑑,讓我們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在對的方向上?我們的學生是否具備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比起「第幾名」,新加坡把眼光聚焦在:要怎麼做得更好?

新加坡課綱三年一小評、六年一總評,不斷維持教育競爭力;校長、老師也定期做評鑑,目的不是在「揪錯」,而是進步與調整的契機。

3.政府給課綱、教案,老師關鍵任務是讓學習變好玩

新加坡在推廣教育新方針的同時,教育部也提供老師們清楚的教學課綱和教案,讓老師備課方向更明確。

跨領域做課程創新的數學老師斯緹‧秀芙拉(Siti Shofurah)說:「在課程上做創新並不難,因為老師們手上都握有教育部給的教學地圖,老師只要把心思放在『怎麼教更好玩』上就好。」老師不需從頭開始創課,只要加入一點點改變元素,找到學科跟生活的連結,就能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

4.師培不只講教學法,而是培養老師成為「終身學習者」

新加坡師培目標明確:給老師站到浪頭上「衝浪」的技能。

光洋中學(Guangyang Secondary School),5個生物科的老師為了帶學生們做「應用學習計劃」下的太陽能車,原本對程式設計一竅不通的5人,一切從零開始學起。「但因為我們走過從不會到會的歷程,教學生時更知道他們哪裡會卡關跟怎麼協助他們克服問題。」生物老師陳德發坦言。新加坡的老師,本身就是最用功的「學習者」。

5.教學現場,比起「學知識」,更注重「如何學」

新加坡不僅培訓老師成為「終身學習者」,老師們也在教育現場強調「應用式」和「主動式」學習。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理工中學的物理老師林佳慧(Lim Jia Huei)說:「科學,不是拿來背誦或考試,而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甚至問對問題的人。」她的物理課裡沒有課本,教材是生活隨處可見的音響、洗衣機的水管等,她說:「老師主要在做的就是,不斷的問他們『為什麼』,引導他們做更深層的思考。」

延伸閱讀

李京諭 李京諭

李京諭

親子天下記者

相信「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努力用傳播做教育,讓國際趨勢走進來、讓台灣教育走出去。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