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1-- 不問為什麼,討論「該怎麼做」

「老師,○○和●●沒有來戶外掃地!」下午最後一堂上課鐘聲響起,負責外掃的同學拿著掃具進教室,並且告了缺掃的兩位同學一狀。 被告的兩位主角從另一個門慢慢且心虛地走進教室。 我看了他們一眼,口氣平靜地問道:「我想確認剛剛同學說的事情,是誤會還是真實的呢?...

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1-- 不問為什麼,討論「該怎麼做」

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1-- 不問為什麼,討論「該怎麼做」

*外掃區風暴 – 同學說的是事實嗎?

「老師,○○和●●沒有來戶外掃地!」下午最後一堂上課鐘聲響起,負責外掃的同學拿著掃具進教室,並且告了缺掃的兩位同學一狀。

被告的兩位主角從另一個門慢慢且心虛地走進教室。

我看了他們一眼,口氣平靜地問道:「我想確認剛剛同學說的事情,是誤會還是真實的呢?」

「是 ‥真的!」兩個孩子沒有迴避的點頭。

*不讓情緒「專美於前」-- 老師,你可以這麼說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你們認為可以怎麼補救?」我冷靜直指補救方式。

「我們兩個可以明天早上再回去補掃!」

「我們怎麼知道你們會真的去掃?」有同學提出質疑。

「我們就會去掃啊!」兩個孩子覺得不服氣,口氣加重。

「你們今天沒說怎樣就沒去掃,明天你們去掃就沒人看見啊?」同學繼續質疑。

「所以,因為你們今天信用受損,讓同學質疑,你們覺得合理嗎?」我出面整理兩造的爭論。

「喔!好!」兩個孩子面色凝重了起來。

*分清是誰的課題—誰該為錯誤負責任?

「我們可以請溫老師明天去看我們掃地,這樣可以嗎?」

「喔!我不想!那是我的下課時間,是你們要『補救』,你們要學習負責。」

我鄭重申明,目的當然是要孩子知道事後補救錯誤,本來就得更加費力取得他人的信任,且要承擔他人的不愉快情緒。

*信任是教育的本質—沒有信任,沒有愛

「有人願意去看他們補掃嗎?」環視,全班都不想。

「如果沒有,我們是否一致同意相信他們,給他們機會補救呢?」我提議之後,全班沒有意見。

「親愛的○○和●●,溫老師和全班最後選擇相信你們,那是因為愛你們,希望你們可以做到剛剛的承諾。」我面色和悅且慎重地看著他們說話。

隔天早自習,兩個孩子跟我報備之後,拿了掃具就去執行工作。約莫15分鐘之後,我「偷偷」跑去觀察,兩個真的很賣力在清掃。

*停止追究原因,提案「該怎麼做」-- 雙贏的秘訣

阿德勒心理學的深層概念,不是追究原因的「原因論」,而是針對目的的「目的論」。

如果一開始溫老師就怒批:「為什麼沒去掃地?為什麼要…」

孩子的回答會是什麼?

他們可以編出一大堆理由搪塞,或者因為恐懼選擇封閉自己,拒絕與外界溝通。

除此,非當事人,感受與學習到的又是什麼?

反正又不是我,袖手旁觀看熱鬧?緊張不安的想著,如果下一次是我,我會怎樣被羞辱?

既然偷懶已是事實,針對此「羞辱」或「責罵」,反而讓事件焦點被模糊掉,彼此情緒高張,誰都討不到好處,而且老師反而被拖下水,一起成了受害者,想想,又不是你沒掃地,你幹嘛要懲罰自己啊?

然,透過「停止追究原因,提案『該怎麼做』」這樣的概念處理,一件可能成為班級「霸凌」的事件,最終能在不委屈而且學會負責任之下歡喜落幕。

延伸閱讀:

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2 – 老師討厭學生,老師不說

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3 – 溫老師,你在學校人緣到底好不好?

 

溫美玉 溫美玉

溫美玉

「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腦力集教學諮詢公司」CEO、南大附小退休教師。

相關出版品與教學輔具,請前往「溫美玉備課」精選館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