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楊逸帆,邀請你一起思考「學習的理由」

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從「不想考基測」到探討「教育的本質」,楊逸帆廢寢忘食拍片,只為解答心中的疑惑。《學習的理由》是一部從台灣學生觀點發聲的呼喊,已經獲得10項國際紀錄片獎項。

紀錄片導演楊逸帆,邀請你一起思考「學習的理由」。圖片來源:楊逸帆提供

紀錄片導演楊逸帆,邀請你一起思考「學習的理由」。圖片來源:楊逸帆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一部好的紀錄片持續拍攝7年,也許不稀奇,但是,如果導演從14歲起,拍到21歲呢?楊逸帆就是《學習的理由》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他從國中起,就「不好好念書」,廢寢忘食拍片,只為解答心中的疑惑,從「不想考基測」、「為什麼要學習?」到探討「教育的本質」。7年來,他記錄自己和同學面對升學考試的無奈、面對未來的恐懼,並深刻反省學生的主體性和價值。甚至,他成為唯一現場採訪過教育學大師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的台灣人。

《學習的理由》是一部罕見的、從台灣學生觀點發聲的呼喊,已經獲得10項國際紀錄片獎項。但楊逸帆說,「如果能選擇,我不需要拍這部片,也不需要得這些獎,我希望用這些,換回孩子們充滿意義與快樂的童年時光。」

他最希望的,是更多孩子懂得「叩問學習的理由,做回學習的主人。」拍片的同時,楊逸帆也成立《青醒Awakening》線上雜誌,集結兩岸三地學生對教育的共識,更和 Design For Change 的許芯瑋合辦工作坊,用設計思考的方式,讓參加的學生釐清自己對教育的想像和反思,並且做出改變。

楊逸帆一直有意識的在體制外學習。他曾經進入東吳大學哲學系,在短暫1年內,又帶著老師傳授的心法,回到社會做更開闊的學習。8月底,他終於將出發到心目中的理想學習場所──美國舊金山重實作專題、國際化的 Minerva Schools。

行前,他期待更多大人、小孩一起來觀賞、討論《學習的理由》。他發起募資計畫,除了將於8月12 ~14日,在台北、宜蘭、台中、台南、高雄各放映一場,更期待持續用揪團辦工作坊的方式,讓台灣的孩子找回學習的熱情,讓台灣的教育幫助更多孩子。

楊逸帆獨特的成長選擇,背後是父母的全力支持。他的父親楊文貴是一位教育家,在擔任「徹底施行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的中學老師後,又花11年取得博士學位、在大學任教,2003年又接任宜蘭公辦民營的人文國中小校長,推動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親子天下》曾在2011年,邀請楊逸帆和父親楊文貴對談「考高分、上名校」之外的學習可能性。從對談中可以更深刻理解楊逸帆的成長和思考歷程。以下,是對談摘錄:

Q:為什麼想拍這部紀錄片?

楊逸帆(以下簡稱子):拍這部紀錄片,還是跟我身邊的人有關,畢竟基測跟我這年紀的人密切相關。像我堂姊準備考試的模樣:書桌上擺滿課本、參考書、考卷,每天看起來都超疲倦;還有我在人文國中的朋友們,原本參加社團,彈琴、跳舞、唱歌,但到了基測前幾個月,大家都被迫中斷社團活動,埋首書堆。

這些親身接觸的經驗,讓我開始思考,我與我身邊的青少年,整天泡在書堆跟考卷裡,無法發展自己的天賦,難道是國民教育的目標嗎?「國、英、數、社、自」就等於基本學力?

Q:你怎麼看待基測?

子:人們看待基測,有兩種主要看法:反對的人,認為基測給學生太多壓力;支持的人,認為這很公平。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如何點燃,甚至保持學習的熱情,才是教育的根本。

去年年初,我片子拍攝的3個基測考生,都考完基測,就讀高一。他們在基測前後的心境轉折,被我仔細的記錄下來。不過接著就輪到我自己了。我想,我的拍片計畫自然也不能是逃避基測的藉口,而且沒有實際考一次,又怎能算得上是身歷其境的「學生的角度」呢?

因此我決定去考基測,考前2個月,我買參考書,報名補習班的考前特訓班,寫各式考卷,覺得很受挫。面對四選一的作答方式,我習慣深思探究的思考,完全打亂作答節奏,題目總是做不完。過了好一陣子,才體認到,考試並不要求你深思,只要你會背誦、適應答題方式,就能考高分。

我慢慢融入備考狀態,也起了好勝心,想證明我的實力。直到考前幾天,才突然發現自己忘了拍片的初衷。我開始問自己,這種考試方式稱得上學習嗎?考完基測後,我分發到台北的永春高中,但讀了一個月後,選擇轉學到人文高中,繼續我的拍片計畫。

Q:爸爸怎麼看待兒子拍紀錄片這件事?

父:我基本上都不干涉兒子,也不太過問,放手讓逸帆做他想做的事。逸帆高一上常熬夜剪輯,幾乎沒在讀高中,但我擔心的不是課業,而是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天賦與能力的界線。去年下半年,我看他的拍片計畫愈玩愈大、愈陷愈深,耗損大把時間在剪輯上,沒有具體進展,做 父親的我,就決定介入協助。最後我們討論的解決方案是,找專業的剪輯師來幫忙。

Q:對於親子間的互動,你認為關鍵時刻才出手介入,但怎麼判斷何時是關鍵時刻?

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我探索是他們的重要課題。做父母的任務,就是鼓勵孩子從事各種活動,讓他們暴露在各種 可能性裡頭。但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常被批評做事三分鐘熱度。但我認為,三分鐘熱度反而是探索世界的必經過程,唯有透過大量嘗試,才能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天 賦與自我管理的能力。

此外,父母不可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什麼都不管了;好像你是消費者,學校是負責教孩子的商店。相反的,我心目中的學校與家長的關係,是一種合夥人關 係,一同照料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歷程。透過這過程,我們對孩子的狀態才會有更細緻的關照,當我們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或決定不妥時,要先釐清自己在擔心什麼, 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後,才不會讓孩子背負過多或不必要的包袱。

拿我與逸帆的相處來說,逸帆就像是輛活力十足的跑車,四處奔馳;我的角色則是不到必要時刻,絕不出手的關鍵煞車皮。

子:我讀國小後,爸爸就鼓勵我自己安排時間、規劃想做的事,一開始我很不習慣,會一直發呆或一直玩。不過後來就上手了,一旦對某件事情有興趣,就一頭栽入;等到實在很誇張,像熬夜、影響生活其他安排時,爸爸才會提醒我。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