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救教學無效的4個原因

今年會考不僅是學生的學力檢測,更是補救教學政策總體檢。政府每年投入近15億元於補救教學,舉辦教師研習、學生補課⋯⋯但加法式的補救教學策略,愈補卻愈大洞。

補救教學無效的4個原因。劉國泰攝

補救教學無效的4個原因。劉國泰攝

本文重點摘要

熾熱的六月中,國中教育會考結束,學生引領期待考試結果公布之際,教育部發布的二○一五年會考全國統計,卻彷彿一桶冰水當頭澆下,讓許多關心教育的大人,不禁打了個冷顫。

原因是:在會考的五個科目當中,英語和數學兩科,都有高達三分之一的考生,成績落在「待加強」區段(見一二○頁表)。

長期以來,英、數兩科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科目。很多國小老師都被學生問過:「為什麼要學數學?」「為什麼一定要會說英語?」這樣的大哉問。對許多國中小學生來說,英語只是一堆字母的奇怪組合,不像我們熟悉的國語文,天天用得到;而數學又充滿抽象難懂的符號,還有繁瑣的計算過程,英、數兩科各有學習上的門檻,難以跨越。

就像運動場上的跨欄比賽,跨得過的人一路領先,而跨不過的人總是被扣分,差距愈拉愈大⋯⋯帶著這樣跨不過、怎麼學也學不會的傷痕,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的英、數能力就落後並且放棄,甚至喪失學習的動機,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會考成績單上的「待加強」。

教學現場的老師、校長和教育部官員,都明白有這樣一群待幫助的孩子存在,但如何幫助他們,才是最適合的方法呢?

近七成教師認為研習沒幫助

二○一四年十二年國教上路,政府提撥十四億九千萬元,用於學生的補救教學,另外也規定所有的國中小教師,都必須參加相關研習,提升教學技能,努力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

但是《親子天下》在六月間針對全國一百多位第一線教師所做的網路民調(註),卻顯示了不一樣的結果。近七成的教師認為,參加過研習並沒有對後來的教學產生任何幫助;認為這樣的研習,對於後段學生補救教學有幫助的,只有不到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近九成的教師覺得,學生的程度落差,已經對班級經營和教學帶來困擾。顯示學力落差問題如果再不設法改善,將會對整體的教學、學習品質造成威脅。

既然教師研習效果不大,不管是白天的正課,還是放學後的補救課程,學不會的學生依然不會,那麼,可不可以換個方法,更有效的對症下藥?

補救教學面臨的4個困境

綜觀來看,目前補救教學面臨的困境有:

1. 行政事務已耗盡老師心力。

即將在今年暑假,舉辦一場大規模教師自主研習的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認為,補救教學能否成功,最重要關鍵在老師;在職教師有沒有能力與意願提升教學品質,是孩子學習成效的決定性因素。

但是,要求一線教師在忙完一整天繁瑣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之後,還要設法為學生補足白天沒學會的進度,是否已超出能力上的負荷?多少老師還能有心力在補救教學上的技巧精進呢?

在這次網路民調中,一位受訪的國中老師表示,實施補救教學的老師,如果仍是同樣的任課教師,到了課後再用同樣的方法講一次,聽不懂的還是聽不懂;長期下來不但老師得不到教學上的成就感,學生再次受到打擊的機會也更高。

其實補救教學需要更高的專業性,甚至要突破教學上的框架,重新用另一種方式來教。

長期投入國小課後補救教學的永齡希望小學中正教學研發中心主任鄭勝耀觀察,多數的老師仍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再加上老師自己通常也是所學領域中的精英,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很難同理他們的痛苦;如果老師能轉換心態,把關注放在這群最需要幫助的學生,一對一設法找出他們卡關的地方,再用最具有創意的方法把他們教會,這才是最強的老師。

2. 每個學生程度差異過大。

受訪對象中有一位國中英語老師,身兼每週一次的八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他表示,雖只有七個學生,但是他們的學習困難不盡相同,有的連單字都唸不出來,不管是單音不會,或是單字拼不出來的都有,老師只能從國小程度的自然發音開始教學生,不斷帶著學生反覆練習。

另一位國中老師則表示,補救教學的精神,在於針對學生特質,發展差異化、個別化且適性的教學。

但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教材程度太過簡單,在補救教學時,孩子們的程度落差大,需要設計個別教育計畫,然而教師們被要求填寫大量的評鑑用表格,占去補救教學老師們能編寫教材的時間,只好用複習卷應急,孩子們被迫機械式的重複寫複習卷,對學習愈發失去興趣,於是愈補愈大洞。

3. 缺乏精準的前後測與診斷。

這次受訪的一位高中老師表示,他所任教的學校做法,是把各班學習落後的五分之一學生集中,聘請老師補救教學,然而學生落後原因及程度不一,不可能用同一套教材教法改善,認真的教師還得想辦法自編教材,實在太耗費心力。

至於一學期補救下來成效如何?這位老師認為,事前既無診斷,事後更無檢討,教育單位似乎以為花錢就是有做事,卻不管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

鄭勝耀根據永齡投入補救教學七年的經驗指出,對每個學生做前後測非常重要,整個補救教學課程的規劃與評估,應該是診斷、教學、再診斷、再教學的輪迴。如果政府沒有進行診斷,只是不斷想衝「普及率」的提高,實在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4. 未建立有效的教學後援。

一位受訪的國小老師認為,與其花大錢在末端的補救教學,不如著重在培養老師們,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以及備課的重要性;如果平日課堂教學時能好好處理學生的落後問題,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也就不再需要補救教學了。

因此,王政忠號召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教師,在今年暑假發起一場盛大的教師自發性研習,各教學相關社群如學思達MAPS、數學咖啡館等也都熱烈響應,就是希望從現在開始,逐步建立一個民間的教師支援系統,未來透過網路分享教學、共同備課,為全國近兩千位一線教師增能,尤其是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

減法教學:教會比教完更重要

補救教學實施上的重重困境藉由二○一五年國中教育會考結果凸顯出來或許是一個轉機。來自民間、由下而上的改革力量雖然正在起步階段但許多實驗計畫已經悄悄在偏鄉展開了。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教授四年前在台東縣開始「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計畫嘗試以「教會比教完更重要」為主軸提醒老師們不要一直想追上課本的進度反而該放慢腳步停下來看看大家都學會了沒有?

這套「減法學習」理論就是先從國中六冊英語課本中抓出最常用、一定得會的單字重複練習讓學生先學會最基本英語產生「原來我也能學會」的自信心再輔以生活化、趣味化的課外補充教材至少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打心底排斥英語了。

陳超明說台東縣的國中生英語過去平均有七成屬於待加強等級遠高於全國的三成比例;但他很有信心經過三年多的教學實驗有機會讓參與的學生走出待加強等級全部達基礎級以上。鄭勝耀也認為老師一直擔心進度趕不完但是如果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沒學會就算把表定進度趕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只有學生真正學到的進度
才應該是老師教學的進度。」

期待我們的教育現場也能少一點忙亂,多一點從容,在少子化的年代,更該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讓每一個人的學習步調都不致落後,每一株小草,都能抬頭迎向陽光。

註:調查時間為2015年6月12日至17日,回收問卷132份,有效問卷98份,其中國小老師占44.9%、國中老師占41%、高中老師占6.1%。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