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探索的起點:從一場對話,看見孩子的內在學習
面對孩子在人際互動中展現出的強勢與挫折,許多家長難免感到焦慮與無力。本文從一位母親的提問出發,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情緒營隊如何協助孩子認識情緒、學會表達與共處。透過繪本討論與安全的對話空間,孩子在探索自我與理解他人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成為情緒的主人。這不僅是孩子的學習旅程,更是家長與教育者共同成長的開始。
圖片提供:怪獸心球
本文重點摘要
「您好,我想了解有關情緒的相關課程。」
這樣的一句開場,展開了一段關於「孩子的情緒學習」的深刻對話。這位母親說她的孩子「比較強勢、喜歡發號施令」,在人際互動中屢屢受挫。她坦言:「有時候看她跟朋友相處,我都會在旁邊捏一把冷汗。」
在眾多家長的焦慮與疑問中,這段對話顯得格外真實。
面對「孩子適不適合參加情緒營隊」的提問,老師的回應並非制式的招生說明,而是一種溫柔的教育觀:「我們並不排斥衝突,反而讓孩子在衝突中練習看見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也學會看見他人。」
在安全的空間裡,讓情緒被看見
怪獸心球的情緒怪獸營隊設計以「安全的對話」為基礎,讓孩子在不被批評的環境中表達感受,學習傾聽與理解。老師分享,在多日營隊的相處中,孩子會慢慢產生「質變」——開始看見自己,也開始聽見他人。這樣的歷程,正是情緒學習的核心:不壓抑、不逃避,而是學會「與情緒共處」。
母親的擔憂不難理解。她說,孩子在人際互動上「常感覺孤單」,但老師指出,這樣的孩子往往只是「不得其法」,他們的主導性若能被轉化,會成為領袖特質的養分。營隊正提供了這樣的練習場,讓孩子在互動中摸索與找到「如何讓自己被理解,也理解他人」的方法。
老師進一步說明:「現在學校也有情緒課程,但在學科壓力下,很難完整陪伴孩子。營隊雖然只有五天,卻是一個開始,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特質,並學習與人共處。」以課程中《黑先生》的繪本討論為例,探討當自己與眾不同,不被他人理解時,可能有的情緒反應與感受。

觀察、覺察與表達黑先生怎麼了?圖片提供:怪獸心球
從故事到心裡,學會成為情緒的主人
故事裡的黑先生因為喜好和大家期待的不同,所以東西被丟掉。
孩子們起初注意到他的害怕與失落,但很快,有人提出:「那些鄰居是不是因為忌妒才丟掉他的東西?」這句話像火花一樣,讓討論熱鬧了起來。
「忌妒就是羨慕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但又想要!」
「也可能是生氣,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好。」
「我覺得是害怕,怕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原本看似簡單的「忌妒」,被孩子們層層拆開,裡面藏著他人的羨慕,自我不被理解而反應出來的生氣、害怕、失望……,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卻也越來越認真。
他們發現情緒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很多感覺交織在一起。這樣的發現,讓故事不再只是黑先生的,而是屬於每個孩子的心情地圖。
一次又一次的繪本討論,就像一場場小小的冒險。孩子們跟著角色跌倒、哭泣、忌妒、生氣,再慢慢找到站起來的方法。老師不會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說、去試、去想像。有人選擇躲起來、有人選擇表達、有人選擇用小秘方安撫自己。這些看似不同的答案,都是孩子在學習「我可以怎麼做」的證明。

討論、思考與表達面對情緒時的小方法。圖片提供:怪獸心球
面對情緒的處理,不是要求孩子永遠做「正確的選擇」,而是讓他們知道:「我有好多種選擇,我可以試試看。」當孩子知道自己有方法、有自由,他們就不再被情緒牽著走,而能慢慢成為情緒的主人。
情緒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功課,也是家庭的學習。老師最後回應家長:「孩子的改變需要等待與陪伴,您的用心與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這就是最重要的力量。」
這場對話沒有華麗的結尾,卻像一扇窗,照見了情緒教育的真意——陪孩子認識情緒,不是為了變得乖,而是為了成為能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人。

大人陪伴與接納孩子面對情緒時的選擇。圖片提供:怪獸心球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