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效率與人性化的拔河:安親班提升管理如何不扼殺動機?
當行政者對「效率」的執著,對「規範」的掌控,正逐漸侵蝕著孩子們最純粹的自主與善意。我們這些旁觀的父母,如同站在霧氣瀰漫的海岸,難道能遙遙望著那艘搭載童年夢想的小船,是否會在無形的規訓中,悄無聲息地偏離航道?
效率與人性化的拔河:安親班提升管理如何不扼殺動機?圖片來源:Deane Bayas (Pexels)
現今安親班和補習班競爭激烈,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教育夥伴」時,無不期望能找到效率與關懷兼具的理想環境。然而,業界仍不時傳出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甚至困惑的管理措施。
近期一位家長朋友分享的經歷,便促使我們一起深思:在標準化與績效追求的背後,安親班是否在無意中,犧牲了孩子最需要的學習彈性與人性化的關懷?
一、學習的定價:如何平衡休息與主動學習?
有安親班新上任的行政主管制定了一項新規定:休息時間與英語課後時間不允許孩子主動寫作業。除非家長額外付費參加「陪讀」,孩子才能在指定區域完成功課;未付費的孩子,則只能在閱讀區進行指定的閱讀活動,不允許做其他事情。
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或許是為了區分服務或確保休息品質,但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可能帶來幾個值得探討的影響:
- 影響內在動機: 對於7-8歲正處於發展勤奮感的孩子來說,當他們自發地想要利用時間完成任務時,這種主動性理應被肯定。如果孩子主動學習的意願,被付費與否所制約,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將學習視為一種商品,進而削弱他們對知識與成就感的內在追求。
- 忽略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的專注時長和能量恢復方式不同。強制將學習與休息時間徹底切割,可能會讓部分想提前完成功課的孩子,處於一種「被規範的閒置」狀態,反而降低了他們的時間管理效率。
建議思考: 安親班是否能在不影響付費服務的前提下,為孩子提供一個有彈性的「安靜自習區」,讓具備自律能力的孩子也能利用零碎時間,滿足他們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二、閱讀的界線:如何鼓勵興趣導向的探索?
在電子書閱讀的管理上,有安親班採取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孩子必須依序完成指定難度級數的閱讀內容,即使他們的能力已經超前,也無法選擇他們感興趣、但難度較高的書籍。
我們理解安親班希望透過分級閱讀來打好基礎,但閱讀的「內在興趣」是培養長期閱讀習慣的關鍵要素。
- 扼殺好奇心: 這種「教官式」的強制規定,容易將閱讀簡化為一項必須完成的績效指標,而非享受探索與求知樂趣的過程。當好奇心與選擇權被壓抑,反而可能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反感,影響更深層次的認知發展。
建議思考: 在確保基礎閱讀量的前提下,安親班是否能給予孩子適度的閱讀自主權,例如每日或每週允許他們自主選擇一定數量的書籍,讓孩子體驗閱讀的樂趣,進而自我驅動學習。
三、休息的人性化:理解學齡期兒童的情感需求
對於休息時間的管理,嚴苛到要求「不睡也要趴著」,甚至禁止孩子攜帶個人玩偶,即使孩子保持安靜也不允許。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孩子被沒收物品後,行政人員的回應未能展現同理心。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來說,個人擁有的物品(如玩偶)是重要的情感支持與過渡物,它們提供在轉換環境(從學校到安親班)時所需的安全感。
- 缺乏情感支持: 嚴苛的紀律固然重要,但若犧牲了孩子的基本情感需求,安親班便從一個「支持性的場所」變成了「冰冷的監控空間」。
建議思考: 安親班管理者是否能以更具同理心的視角,看待孩子的休息需求?在確保紀律的同時,可否給予孩子在安靜狀態下,與個人物品共處的彈性空間,以幫助他們平靜地度過這段過渡期。
結語:行政管理需要融入教育善意
安親班的成功絕非僅依賴於學科老師的教學成果,更不是品牌招牌大就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品質。行政老師作為孩子日常相處的管理者,他們的教育哲學、情商與同理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學習動機影響深遠。
在少子化的時代,我們誠摯建議,教育機構的管理層,能夠真正地理解兒童發展的需求,將善意、彈性與對個體自主的尊重融入到日常管理政策中。真正的教育,是引導孩子愛上學習並學會自我管理;而非透過僵化的規定,將孩子的內在動機推向冰冷的規範牆後。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造一個更人性化、更有利於成長的學習環境。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