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你越努力,就越倦怠的五個原因

教育現場像一場無止境的長跑,我們拼命更新自己、修補制度的裂縫,卻依舊被困在原地。那份努力、倦怠與無力,是教師共同的默契與孤單。如果你也在疲憊中掙扎,也許這篇文字能讓你暫時停下腳步,聽見彼此的呼吸。

我們都想讓教育變得更好,只是這場奔跑太長,看不到終點。圖:ChatGPT生成

我們都想讓教育變得更好,只是這場奔跑太長,看不到終點。圖:ChatGPT生成

本文重點摘要

「學校教育就像一台跑步機,老師和學生再怎麼努力奔跑也是待在原地。」

這是一篇寫給所有在教育體系中感到疲憊與徒勞的人,如果你正處於深切的倦怠之中,或許能夠提供一份共同的理解。但還是想加註警語:你的心情很愉快,那不要閱讀;你的心情很差勁,那更不要閱讀,這些字句注定讓你不開心,尤其是你正是那一個待在學校裡的老師或學生,而且可能無法改變現狀。

是的,教育逐漸加深人們的疲憊感,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只要你碰觸到學校相關的事物,都會出現倦怠的情緒。

「每天都考試,沒人知道我們的壓力。」
「為什麼要學這個沒有用的科目。」
「學習歷程檔案真的浪費時間。」
「學生越來越難教,家長也越來越多意見。」
「行政業務這麼多,已經很久沒有準時下班。」
「啊!還沒上課,學生就睡著了,認真備課真的有意義嗎?」

以上的抱怨,或許來自於工作業務的疲憊,也可能係某種徒勞無功的不安全感,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認為有以下五種原因:

一、被迫持續更新自己

事物和人必須不斷移動,而且不確定將會移動到甚麼地方。因此,學生與教師都在處於改變之中,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以應對不可預測的未知困難,現有的困難則依然存在,並沒有得到合適的處理。

無論是學習歷程檔案,還是教師的各種研習,他們被要求不斷地重組、再造,以證明可以完成任務和更好的自己,但現實卻不是這樣運作,那些努力看起來沒有意義,他們依舊對於現狀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也沒有辦法對未來有任何期待─沒有地圖與終點線的長跑,總是讓人感到絕望。

二、承擔太沉重的世界

學生與教師都必須面對競爭的壓力,從過往單純的學業成績比較,擴展到了更為複雜的社會與政治層面,當他們被鼓勵從傳統的課本中跳脫出來,認識外界更為廣闊的世界時,他們進入更大的框架之中,並且發現自己無能為力。面對全球化競爭、教育資源分配、社會價值觀變動等巨大問題,教師與學生知道什麼該做,卻什麼也沒有辦法做到。

對教育現場而言,這意味著「能做的」與「應該做的」之間產生落差。彼此都知道不公平、不正義,但在現行的體制與評量標準下,仍被迫複製既有的規則,以尋求相對的優勢與利益。是的,我們先從密閉的鐵屋中醒來,至於怎麼離開,我們還在想。

三、學校是便利商店

另一種狀況是,學生成為消費者,無論是成績、證照、幹部、競賽,或是社團與服務學習,都被當成可以交換的資本,也就是說,學習歷程檔案似乎更接近一種「投資組合」,藉此換取更好的大學科系;至於教師也被迫以滿足市場需求,提供各種學習與服務的配套措施,並且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從中選購那些能為履歷「加值」的項目。

那麼學生努力的目的,逐漸從理解外部世界偏移,反倒是轉向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價值,學習不再是為了求知或自我實現,純粹是想要換取更好的大學科系,而教師的教學也被家長與行政轉化為「服務」,必須即時且熱情的回應各種不可思議的問題,造成專業與尊嚴的損害。

四、沒有安全感

我們比以往感到自由,而自由是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換來的。學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時也背負著「成為自己」的焦慮,還有「獨自承擔」的不安;而新課綱似乎讓老師具有更多教學的可能性,獲得教學上的相對自由,終於可以不再進行僵硬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不過,任何創新都伴隨著不可預測的結果,一旦教學方式改變,教師必須為此創新所產生的所有結果(無論是教學成效、家長質疑,還是學生不滿)負起完全的個人責任。

更別提,教師利用新課綱的自由空間進行越多的議題式教學,就越可能觸及敏感議題或引發爭議,增加被輿論或行政系統「審判」的風險—

我們越自由,也越沒有安全感。

五、我們渴望被指引

或許你不願意相信,但我們開始期待有人給予具體作法和明確答案。學生面對學習焦慮時,會希望老師「直接告訴我怎麼做」,不再想自己探索;老師面對制度混亂時,也渴望上級長官「給我明確規範」,彼此都害怕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之外,需要有強大的力量介入其中,以維持穩定的狀態。

既然沒有強大的力量維持穩定狀態,學校的人們逐漸分崩離析,不再因為共有的價值與理念而維繫關係,彼此隔絕在自己的對話框之中,缺乏持續且有效的溝通、理解,以及互動,導致每一個人都是孤立的島嶼。這種孤立讓倦怠變得更深:學生認為老師不懂壓力,老師覺得學生太脆弱,家長埋怨教育無能,沒有人真的理解彼此的疲憊。

總之,「被迫持續更新」的長跑耗盡了能量;「承擔世界的重量」帶來了無能為力的落差;「便利商店」的市場化抽走了學習的純粹;「自由的代價」讓我們在孤立中承擔所有風險;「指引」則在溝通斷裂中不再實現。或許,在學校裡的人們唯一能做的,是意識到彼此的無知、無奈還有無力感,然後多給對方一點寬容,尋求短暫而輕薄的愛與連結。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厭世國文老師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新訂戶輸入厭世國文老師推薦碼「yanshi」,將多送 30 天訂戶權益翻轉教育推薦碼使用說明)

延伸閱讀

厭世國文老師 厭世國文老師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高中國文老師及導師,著有《戰鬥吧!成語:歡迎登入厭世國文伺服器》、《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厭世廢文觀止:英雄豪傑競靠腰,國文課本沒有教》等書,最新出版《厭世讀論語:千年名師神回覆,開解你的人生疑難》。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