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衝突到學習:幼兒園如何教孩子理解「身體界線」
「老師,他插隊!」「他推我!」孩子們在遊戲、排隊時推來擠去、哭鬧著,其實背後藏著對身體界線的不了解。老師如何在衝突中,教孩子覺察情緒、勇敢表達、學會尊重他人差異?讓孩子透過情境劇「親身體驗」什麼是尊重與同理,也讓老師找到更溫柔有效的情緒引導方法。
衝突當下的孩子,可以怎麼練習勇敢表達?
早上活動結束,孩子們一窩蜂地衝向廁所。很快地,排隊隊伍中傳來此起彼落的爭吵聲和告狀聲:「老師,皓皓插隊!」「老師,他推我!」孩子們的告狀聲一如往常持續地上演著。我看著正在排隊的其他孩子,他們的表情雖然有些無奈,但似乎也還能接受。我想,先不急著出手,看看孩子們是否能在別人的告狀中,提醒、調整自己,找到彼此共處的方法。
然而,沒過多久,我聽到蓁蓁怯怯地抗議聲:「不要碰我頭髮!」她邊小聲嘟囔,邊縮著頭、挪動身體,試圖避開小宇的碰觸。後方的宸宸一見到有空隙,立刻開心地往前推,小宇被推擠後順勢往前,導致蓁蓁一時站不穩跌倒大哭,甚至連帶前方的小澤也因碰撞而失去平衡。瞬間現場陷入一片混亂,哭聲、吵鬧聲四起。
顯然有些孩子在聽到別人的抗議時,仍無法從中察覺他人的感受,或是不夠在意別人,他們沉浸在推擠的樂趣中,而沒意識到需要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而有些孩子雖然覺得不舒服、很討厭,甚至有些生氣,但因為無法即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斷壓抑情緒,最終才爆炸。這些都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生活和人際互動中經常遇到的挑戰,也是許多孩子需要更多關注與練習的部分。
我決定先簡單處理眼前的爭執,讓孩子們的情緒先舒緩下來,然後再另外安排時間與孩子們共同來體驗、討論與練習。
下午的「大小事分享時間」,針對有人插隊事件,幾位老師決定進行討論。雖然孩子們都清楚「排隊」的規則,但插隊、推擠等行為仍不斷上演。有些孩子急於「搶第一」、「衝第一」,似乎也喜歡與好朋友身體推來推去、擠來擠去,甚至「碰」到朋友也沒什麼感覺。到底該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察覺」,甚至「在意」別人的不舒服和不喜歡呢?老師們認為,或許藉由情境劇的扮演,讓孩子直接體驗「被插隊」、「被碰撞」、「被抓頭髮」的感覺,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於是由三位老師分飾小綺、喬喬、小霖三位小孩,並帶著皓皓、小宇兩位小朋友, 試著將孩子們在「排隊」時常發生的情境演出來:
老師說:「想上廁所的小朋友,可以去上廁所了!」大夥兒一窩蜂地往前跑,皓皓排第一,小霖快速地衝到隊伍的最前頭,硬是插在皓皓的前面,皓皓開始大叫:「老師!他插隊!」;過一會兒,小綺則硬插在小宇與喬喬的中間,邊插隊邊推人,還一邊大聲地說:「我先來的」。喬喬被插隊,很不開心,他看了小綺一眼,小綺一點都沒有要退的意思 ,喬喬也就默默地繼續排隊。排著排著,在等待中,小綺開始撥弄小宇的頭髮,小宇轉頭,不開心地說:「不要碰我,我不喜歡!」小綺繼續逗弄著,小宇邊生氣邊調整身體往前,喬喬看到前面有空隙,就一股勁地往前推擠,小綺沒站穩往前撞到小宇,小宇跌倒、大叫⋯⋯
練習勇敢表達
情境劇結束後,我與孩子們就故事內容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老師:「故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皓皓:「霖霖插隊!明明是我第一,他就插隊!他必須排到後面去。」
老師:「霖霖沒有排隊,硬插在你的前面,你有甚麼感覺?」
皓皓:「很討厭,生氣!我不喜歡!」
翰翰:「可是你也有插隊啊!上次,明明就是我排前面,你還不是插隊!」
皓皓張開口,想說點什麼,但最終沒有再說話。
小宇:「小綺也插隊,喬喬明明排在我後面,小綺就故意說是他的位置。」
小綺(老師扮演): 「我本來就排這裡,我只是離開一下!」
小宇:「可是離開就不算了!就要重新排隊!」
老師:「對啊,謝謝小宇提醒,這是我們班上次討論出來『排隊』的約定。」
老師:「喬喬,剛剛小綺跑過來插在你的前面,你看了一下小綺,你想說什麼?」
喬喬(老師扮演):「我不喜歡他插隊,這樣很討厭,但他沒有理我。」
老師:「我有些好奇,喬喬,你剛剛說你不喜歡被插隊,為什麼你不直接告訴小綺?」
喬喬:「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不敢說。」
蓁蓁:「我也是,上次被拉頭髮,後面又一直擠,就跌倒了,我很生氣,但不知道該怎麼說?」
透過「演練」建立表達的勇氣與習慣
在幼兒園現場,以及與爸媽的溝通過程中,我常發現有些孩子似乎不太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讓老師、爸媽們很困擾,也十分心疼。孩子不說,或許真的不在乎,但更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表達或不敢表達。我認為,透過「情境演練」的方式,陪伴孩子在情境中練習「怎麼說」、「怎麼回應」,或許是孩子跨出擔心,找到勇氣去面對的一種有效方法。
我跟孩子們說:「我以前也跟蓁蓁、跟喬喬一樣,不敢跟對方說,怕他會生氣。現在我們來一起練習可以怎麼說,我來當小綺,一直碰你的頭髮,你練習說出你想說的話、還有你的感覺。」
我(扮演小孩小綺的角色)開始撥弄蓁蓁的頭髮,另外一位老師鼓勵蓁蓁表達,說出感受。
蓁蓁:「我不喜歡你碰我的頭髮,我不舒服!」
小綺(老師扮演):「我又沒怎樣!幹嘛這麼小氣!」
蓁蓁:「可是我就是不喜歡,我⋯⋯」
秀秀:「蓁蓁,你要跟小綺說,不要再碰我!」
蓁蓁:「我不喜歡,不要再碰我!」
小綺(老師扮演)假裝沒聽到,不理會⋯⋯
小宇:「你沒有跟他說對不起,剛剛你也一直弄我頭髮,沒有跟我說對不起,我要告訴老師!」
看著小宇激動的表情,他似乎也已體會到被人撥弄頭髮不舒服的感覺。他與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法,幫助蓁蓁練習跟小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後,我請蓁蓁再次運用朋友建議的方法,與我(扮演小綺)反覆練習幾次,以加深她面對同樣情境時的應對方法與勇氣。
理解「身體界線」,學習尊重差異
「身體界線」指的是每個人能夠允許別人靠近或觸碰的限度,而每個人在這部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喜歡推來推去、擠來擠去;有的孩子一被碰到就會哇哇叫,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這些孩子「感覺閾值」較低、較為敏感。他們並不是故意鬧彆扭、愛告狀,而是因為他們真的有不舒服的感受,但對被告狀的孩子而言,常會一頭霧水、感到委屈覺得自己又沒有打他,也沒有碰到他,班上的衝突和爭吵,有時正是因此而引起。
因此,班級老師需要特別留意這部分,並規劃課程引導孩子們去了解、意識到自己和別人對身體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進而學習互相尊重。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