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書開啟「友」熊的友善森林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新書發表會

將臺灣山林打造成「友熊森林」,需要我們共同攜手實現。透過童書的引導,與孩子一同走進熊山,與熊有約!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新書發表會於臺中科博館舉辦,吸引上百位大小朋友熱情參與。

《那一天,我走進熊山》新書發表會於臺中科博館舉辦,吸引上百位大小朋友熱情參與。

友熊森林願景 從童書到日常實踐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與親子天下邀請金鼎獎童書作家王文華執筆,推出全新兒童讀本《那一天,我走進熊山》。新書於8月30日下午2時30分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發表會,吸引全臺親子共襄盛舉。活動不僅分享故事,更讓孩子與家長對臺灣黑熊有更正確的認識。

「以往大家一聽到熊,腦中浮現的大多是卡通或可愛造型,但真實的熊具有防衛性,感到威脅時會以攻擊方式保護自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張弘毅分署長表示,臺灣黑熊是臺灣的特有種,是我們這塊土地上所孕育出來的珍貴物種,但曾經一度瀕臨絕跡,經過政府及民間共同保育,這十年來,根據專家的調查統計,黑熊的族群數量逐漸上升,活動範圍也向淺山地區擴張。這當然是很令人欣喜的事,但這也表示,人與熊如何和平共處,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有鑑於此,希望能透過有趣的童書故事,傳達正確的保育理念和方法,讓大家一起攜手打造「友熊森林」。

張弘毅分署長與大家分享,希望本書能成為一顆黑熊保育的種子,讓孩子影響家庭與社區,形成全民保育的力量。

張弘毅分署長與大家分享,希望本書能成為一顆黑熊保育的種子,讓孩子影響家庭與社區,形成全民保育的力量。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視察王佳琪提到,過去政府以法規來保護黑熊,包括通報、救治與野放等措施。在三、四十年前,因為幾乎沒有聽說有人遇過黑熊,所以對大部分民眾來說,相關的保護政策似乎離自己很遙遠。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保育工作有成,除了山林部落的居民,還有住在都市的人因為會走進山林,可能有機會與熊「不期而遇」,所以如何與熊共處,是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的常識。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視察王佳琪與現場觀眾分享,黑熊保育政策與人熊和諧共處觀念。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視察王佳琪與現場觀眾分享,黑熊保育政策與人熊和諧共處觀念。

山林感動化為靈感 童書串起人熊奇遇

為了創作這本兼具教育與創意的童書,王文華老師深入閱讀資料,也走訪臺中與苗栗交界的山林部落,在當地響導的帶領下,體驗部落的生活及智慧,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當他坐在一處被綠樹環繞的廣場旁,一束陽光剛好從樹葉縫隙投射下來,為整個廣場帶來寧靜、神聖的氛圍。「這是熊會出沒的地方!」他覺得好感動,而那份神聖與感動,成為書中部落場景的靈感來源,發展出一段人與熊的奇遇故事。

與談專家野生動物專家姜博仁博士也提到,書中也融入專業的保護知識,教大家遇到黑熊時正確的自保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山林留下任何食物、廚餘等,避免黑熊養成吃人類食物的習慣,基本上黑熊很懼怕人類,不會主動靠近,這也是保護牠們的方法。

邀請本書作者金鼎獎作家王文華老師,與長期投入黑熊保育工作姜博仁博士展開精彩對談。

邀請本書作者金鼎獎作家王文華老師,與長期投入黑熊保育工作姜博仁博士展開精彩對談。

新書發表會尾聲的有獎徵答,引起孩子們熱烈迴響,反映出大家對黑熊保育的熱情和期待。

現場大小朋友熱情參與有獎徵答活動。

現場大小朋友熱情參與有獎徵答活動。

在暑假最後一個週末,這場活動不僅揭示一本童書的誕生,更是一次教育與行動的開端。當更多人能理解、尊重並實踐與熊共處的智慧,臺灣山林才能真正成為人與熊共享的「友熊森林」。

延伸閱讀

整合傳播部 整合傳播部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是一群搭建教育生態圈的工作團隊,將公益和教育資源、以及教育相關產業服務內容,推薦給想要工具心法與軟硬體解決方案,或是需要媒合資源與服務的教育工作者們。 聯絡方式 hsuyutong@cw.com.tw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