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會議讓校園陷行政空轉!教育部承認分流失靈、修法三重點曝光
為了杜絕「師師相護」,教育部去年強化「校事會議」制度,降低受理門檻,且授權外聘委員進行調查。制度上路一年,解聘成案率僅3.3%,校園內湧現濫訴、疲於應付的聲浪。教育部承認制度分流有問題,承諾調整流程。
教師節過後,校事會議仍是教育界的熱議話題(示意圖)。楊煥世攝影
本文重點摘要
「一位曾獲民間版師鐸獎的 SUPER 教師,在學校帶國一新生,班上有同學抽煙、喝酒被抓到,按理講校規就是要記過。但老師認為應該給學生一次機會,因此不強硬處分,改成連續幾天兩節下課來站立反省,結果被學生投訴剝奪下課時間,被送入調查⋯⋯」
這個案件,前後歷經 2、3 個月的調查折磨,儘管事後調查不成立,該名教師也心寒調校,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不要再從事教職。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語重心長地分享個案
教師節過後,校事會議仍是教育界的熱議話題。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15 日)邀請教育部業務報告,朝野立委均針對校事會議濫訴爭議,要求教育部檢討。
教育部長鄭英耀坦言,修法之初,是為了處理不適任教師,但現行制度運作「分流是有問題的」。他承諾將修正流程,也不再處理匿名投訴,希望給予校園溫暖的教學環境。但也提醒「校長在校務治理應承擔責任,提升治理效能」。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