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載世代」AI可能過度刺激兒童認知與言行!國際研究指出家長、政府與開發商的關鍵應對
兒童影音頻道、因材施教的個人化學習產品、自動生成的圖文軟體、孩子賴以聊天問答的機器人、家中的智慧家電......,AI正以您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方式,成為孩子的超級玩伴,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與言行。孩子變得更容易沉迷?變得沒禮貌、沒耐性?大人如何察覺其中的警訊,在AI新時代幫助孩子善用內建AI的學習工具?
「過載世代」AI過度刺激兒童!國際研究指出關鍵對策。圖片來源:Canva圖庫
編按: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執行長楊淑娟,訪談庫奇科娃(Natalia Kucirkova)教授後,經過刪節與整理撰寫本篇內容。
AI 在生活與學習領域的進展神速,加快、也擴大了孩子的數位工具使用與隨之而來的衝擊,而且影響的年齡層不斷往下挪移。根據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的全國國中小師生素養大調查,中年級學生使用 AI 的比例已經高達 88.45%,使用與影響層面廣及課堂、做功課、生活與聊天。
多年前就已呼籲師長幫孩子選擇「慢媒體」的挪威斯塔凡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anger)與英國線上教學的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兒童早期發展與閱讀教授庫奇科娃(Natalia Kucirkova)近期接受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專訪,暢談AI發展對兒童在學習、認知、情緒與行為等面向的衝擊。她除了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觀察趨勢與國際的實務做法,也指出父母、教育工作者、甚至政府與開發商、投資者如何因應。

庫奇科娃教授(Natalia Kucirkova)。圖片來源:Læringsmiljøsenteret foto Elisabeth Tønnessen/Elisabeth Tønnessen 拍攝
問:
您長期研究兒童使用數位科技與接收數位內容的行為與在各方面的影響。現在,這些工具的運作方式和產出的內涵也因為 AI 有很大的變化。能否與我們分享 AI 發展加速,對兒童的認知、學習、情緒和行為等方面產生的多重影響。
答:
由於科技發展迅速,我們今天看到的技術跟明天所指的技術、提供的功能也不一樣,所以預測其長期影響具有挑戰性,AI 也是一樣。
然而,根據目前的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探討在某些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在認知與學習能力層面。許多為幼兒設計的數位科技產品,包含生成式 AI 功能,常有過度刺激的特點。這種設計會對年輕孩子的認知參與(例如語言使用和腦力活動)產生負面衝擊,例如,被這些高度刺激的技術過度驅動,甚至超過他們的年齡與發展階段所能負荷的程度。如果技術設計不良且兒童在沒有成人支持的情況下獨自使用,可能會負面地影響他們的認知、與人事物互動以及社交等等在他們的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例如,生成式 AI 帶來的「深度精準個人化」(deeply precise personalization)技術,能夠根據兒童的輸入和使用習慣生成內容,讓技術「更了解」使用者。這種個人化可以增加兒童的參與度和動機,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兒童花費更多時間使用這些技術,變得非常投入,難以脫離,也就是有些人提到成癮現象。
而當兒童認為這些技術了解他們,並信任這些技術時,他們可能會透露一些通常不會告訴別人的個人資訊。這是很值得擔心的事情,尤其如果 AI 公司沒有依循該有的倫理、甚至銷售孩子的資訊或挪作商業等不當的利用。
另外,發展心理學家擔心,許多本應發生在兒童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和互動,被委託給了科技產品。由於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兒童將大量時間花在科技上而不是與家人朋友互動,這將影響他們的社交與情緒應對等發展。
問:
可否舉例,讓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長能夠留意、發現,孩子有哪些行為或認知已經受到了AI發展的負面影響?
答:
我們的研究發現,父母已經注意到,兒童在使用像 Google Home 或 Alexa 等智慧音箱、對話式 AI 工具時,會出現不禮貌的語言習慣,例如不說「謝謝」或「請」,而是直接發出指令。同樣的,有些大人讓孩子使用生成式 AI 的對話功能,也會出現一樣的狀況。
孩子在真實生活中需要幫助時,會用「請問......」、「請幫我......」,在得到所要的答案時,也會說「謝謝」。但是在使用 AI 時,常常只會直接下指令。因為無論使用者是否有禮貌,這些科技都會執行任何指令。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AI 會即時反應、給答案、不會拒絕回應,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這導致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無法立即滿足的需求時,難以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因此,當孩子在使用這些工具時,有關愛他的大人在旁陪伴很重要。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隨時有大人在旁關愛與關注他們的使用狀況。
問: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 AI 在教育科技中的應用,對於個人化學習很有幫助。我們要如何平衡 AI 工具對學習帶來的益處與負面的衝擊?
答:
如先前提到的,深度精準個人化的技術,能夠根據兒童的輸入和使用習慣生成內容。孩子用得愈多,這些技術就會愈了解他們,產出更多他們想要的回應。個人化在提升參與度跟動機方面有效,也是益處。
但是,這些科技是根據成人、而非孩子的腦部發育程度而設計發展的。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在認知上的發展,還沒有能夠理解真實生活中的大人給他們的建議與講話很像大人的聊天機器人給他們的建議之間的差異。
如果這些技術未考慮到他們大腦的成熟度而提供不適當的建議(通常是為成人設計的),兒童可能會照單全收,卻無法妥善地處理這些不適合他們的資訊,例如對他們而言會過度刺激、超過所能負荷的負面影響。
所以大人在讓孩子使用新科技前,應思考是否非要不可,能為孩子帶來什麼價值或額外的好處。如果答案不明確,就不一定需要跟隨潮流急著讓孩子使用。
如果大人發現那真的對孩子有幫助,例如,促進溝通或創造力,那也要選擇對孩子或家庭都有意義的工具。我建議家長花一點時間坐下來了解那個工具,下載後檢查它的內容、品質如何,再決定要不要讓孩子使用。
在選擇的時候,不要只憑熱門程度或表面的好評來判斷。因為受歡迎不代表品質好,而且許多評論可能不真實。尤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一個孩子的科技工具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孩子。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家庭需求進行判斷,而非盲目跟從。
另外,我也鼓勵大人要積極共同參與這些使用行為。即使某些科技的設計不佳,如果家長也能與孩子一起使用,一邊用一邊跟孩子進行大量的對話,並適時關閉過度刺激的功能,他們就能夠「超越」不良設計的影響。現在的問題就出在,大人常常把孩子丟給科技裝置,讓他們自己面對、跟這些工具獨處。這樣即使該工具設計不良,身邊也沒有大人協助、降低負面影響。
我也了解,很多家長沒有時間在數位市場上瀏覽無數的產品,並選擇合適的技術工具。因此,像我這樣的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政府代表合作,確保我們的孩子能夠獲得高品質的技術。
問:
我們剛才聊到了認知、學習面的影響與如何平衡負面衝擊。那麼在生活、社會情緒學習等層面,您會給父母哪些建議,留意與降低 AI 的副作用?
答:
父母可以留意孩子在使用數位產品後的行為變化。例如,是否出現煩躁不安、易怒、對 AI 下指令後的行為反應跟平時不同,像是變得不禮貌,或是不尋常的社交反應,原來很會社交的孩子出現不尋常的互動模式,這些都可能是不當使用數位產品或用了不合適的 AI 工具的警訊。
在 AI 滲入生活的時代,也更要重視人際關係。家長應明白,科技永遠無法取代富有愛心和關懷的大人,也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確保兒童的社交發展主要來自與家人、朋友及其他成人的對話和互動,而非完全交給科技。
問:
那麼,政策與產品開發者,又可以扮演哪些角色或如何合作,讓數位科技與 AI 發展能夠兼顧孩子的認知與身心發展?
答:
政府與技術開發者可以投資在高品質的設計。例如,有些國家的公共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專家和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應用程式,像是美國的 PBS、挪威的 NRK,就會發展特別針對、適合孩子的數位工具、apps。
這些 apps 或學習平台已經被證明對孩子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不過它們畢竟是市場中的少數,而且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
這些科技工具對學習有哪些好處,取決於他們的設計。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必須在設計技術時,充分考慮兒童大腦的成熟度和心智發展,確保提供的內容和建議適合他們的年齡。目前許多技術是為成人開發的,它們的訓練數據並不適合兒童。
為此,我們要確保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包括開發者、研究人員、使用者(家庭成員、教師和兒童)以及資金提供者、投資者。
事實上,提供資金的人常被忽視了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出資者不應只考慮利潤和下載量,而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目前的作法並不允當。許多投資人和開發者都在做那些能帶給他們最大影響力、最多收益、最多下載量的事情。這正是這些技術發展的動力所在。
另一個方式是推動認證機制,我很鼓勵國際上已實施的國家級認證計畫,例如巴西、智利、荷蘭和挪威,由 EduEvidence.org 推廣的做法。這是一個符合安全、包容和成熟的教育科技國際標準的全球認證計畫。
總而言之,數位科技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多面向且不斷演變的。關鍵在於技術設計的品質、成人(家長和教育者)的積極參與和引導,以及跨領域的協作,以確保科技能支持而非阻礙兒童的健康發展。
作者|楊淑娟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執行長。曾任天下雜誌主編、花旗集團副總裁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