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校園、靈活運用資源 促進校內老師持續成長的 5 關鍵
校長,是帶動學校成長的領航員。面對瞬息萬變的教育趨勢與政策,如何促進校內社群主動學習,更是一門發揮影響力的藝術。基隆市建德國小校長胡宗光分享 5 個實用關鍵,提供校長們打造樂於成長的學習型校園文化建議。
教師研習活動。圖片提供:胡宗光。
作者:基隆市建德國小校長 胡宗光
編按:「師傅校長」為「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培育與認證的資深校長,致力於初任校長輔導、校長回流教育等校長培育工作。本系列專欄每期將由一位「師傅校長」分享校園實務經驗、教育理念或心情故事。
具有20年以上執教經驗的老師,對於九年一貫、開放教育、差異化教學、108課綱、學習共同體、融合教育、跨域教學等名詞應不陌生。一個名詞代表一項政策或趨勢,也代表教師須不斷面臨變革,更因此有多元的學習需求。
如何帶領教師持續進步與成長,不僅是校長的職責,更是一門發揮影響力的藝術。本文分享 5 個關鍵,提供校長作為因應教師需求設計成長策略的參考。
關鍵一:與老師們共同建立學校願景
校長推動教育政策難免有阻力,若仔細深究,多半是教師對於議題或政策的不理解,而非不願意行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便無所畏」,校長應適時吸收新知,了解各項政策的精神與用意,才足以有能量傳遞給每位教師。同時,建立「協助」教師面對與了解政育政策的態度,與教師「共學」而非「督促」。
每個學校皆有其願景,若能從各項教育政策中,釐清政策與願景之間的連結,並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目標,即能有一舉數得的功用。
若想要結合「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創新學習環境」的學校願景,與「科技融入」的政策,校長可與課程發展的核心成員共同對話與討論,讓教師明白自己的教學意義與定位,並透過發展科技與各領域統整的課程設計,提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等目標,讓教師感受到持續成長的必要性。
讓教師參與願景與目標的建立過程,提升認同感與參與度。在討論過程中扣合學生成長與學習的收穫,讓教師進修不再是「被要求的工作」,而是專業發展的自覺行動。

校內教師研習活動。圖片提供:胡宗光。
關鍵二:靈活運用校內外資源,建構成長網絡
校長應充分運用校內外資源,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相信「高手在民間」,校內教師也必定人才濟濟,校長可邀請老師領頭羊擔任領導角色,從社群分享回應教育政策和學校願景。
在校外,除持續與大學、師培機構,或與教育相關系統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也可尋求友校教師擔任學校議題或工作坊的主講者。在領域深耕許久的老師,同樣擁有教師身份,需面對學生、家長與政策的期待與的壓力,更能引起校內老師的同理與共鳴。
此外,校長可善用各類補助方案,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提供教師進修或教學所需的經費,或是課務的減量與鐘點費的支持。
關鍵三:營造友善學習型的學校文化
教師若長期處於繁重行政與教學負擔下,將難以投入專業學習。精簡行政流程、避免過多無效會議,能讓教師有心力思考與學習。此外,安排共同對話的時間與空間更是首要之務。學校若有餘裕,也可提供茶水點心,讓討論對話與輕鬆愉悅的氛圍有所連結。
校長與教師開會或討論的機會頗多,每一次的討論都是一種潛在教育的延伸,校長要以開放態度傾聽教師聲音,營造「錯誤可被接受」、「每個問題都是好問題」的環境。此外,可以在任一公開場合提出教師成長機制是「對等」、「友善」與「互信」等元素構築而成,久而久之也能降低教師成長的心理壓力。
學校教師各具專長,校長在教師成長的領域或議題上,可鼓勵教師發展多元興趣與專業領域,如特殊教育、環境教育、媒體素養等,並強調各個社群成員和召集人可以討論想進一步了解的焦點與議題。
校長猶如串起每個珍珠的線繩,可透過機會與各召集人討論社群的發展與走向,讓這條珍珠項鍊的光澤與學校願景、辦學目標和學習效益互相輝映。
關鍵四:了解教師需求,打造適合的進修內容與方法
教師年資不同,對不同議題了解程度各異,校長可盡可能的從「需求」出發,提供有意義的成長機會,例如在邀請講師或活動帶領者時,依照校內老師需求來設計適合的內容與活動,提升教師參與意願與成長效益。
若進修的內容是「理解某教育政策」,可與講師在事前討論內容,以「共備」的方式設計講述的內容與實作的活動。例如前幾年討論度頗高的「素養導向教學」,可從學校現有的彈性學習課程或教師熟知的教科書單元著手,讓教師體驗素養導向並非束之高閣的理想,而是信手拈來在各個現有教學單元即可編排實施。
「問題導向」的成長活動則較適合以學習社群或工作坊等型式辦理。例如學生常在因數、倍數的學習過程常出現迷思概念,可以小組對話討論的方式,讓教師彼此分享帶領學生突破難關的教學活動,並結合每個教師必須完成的備課、觀課與議課等程序。讓教師不光只是「聽」,而能真正內化與實踐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更能完成原本的任務。
關鍵五:校長以身作則激勵教師
一位能促進教師成長的校長,應以身作則展現持續精進的專業態度。例如參與每一場進修活動、加入教師學習社群、親自觀課並分享回饋、分享教育趨勢資訊,讓教師看到校長是領導者也是學習者。
此外,校長應公開肯定教師進步與努力,若能與教師社群成員建立KPI,累積每一次的小成功、鼓舞成員再往下一個目標邁進,便能建立老師們的成就感與榮譽感,產生正向循環。而這些成就需要等待,校長應時時謹記「慢慢來,快快到」且「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人生哲思。
共創專業成長的永續文化
總結來說,校長若能結合明確願景、目標、資源、環境,並根據教師實際需求設計進修內容,是促進教師持續專業成長的最佳途徑。不論學校規模,校內必具有動能的教師,校長可善用影響力,運用小齒輪帶動大齒輪的原理,讓教師發揮領頭羊的功能,逐步帶動全校共同成長的學習型文化。
如何帶領學校團隊,設計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SEL的課程?
自主學習已成為108課綱的核心精神,社會情緒學習(SEL)今年起也被正式列為未來世代必備的非認知能力之一。《翻轉教育》最新實體工作坊「SEL X自主學習的團隊領導」,邀請專家與校長分享交流,探討如何讓SEL不只是口號,而能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以及學校如何透過自主學習課程,幫助學生找到熱情與天賦?立即了解》【校園領導力高中組】SEL X自主學習的團隊領導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