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羣、林之晨對談金句連發,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談「我是誰」成AI時代最重要問題

AI全面普及,台灣中小學師生使用率超過九成。近千人參與《親子天下》國際教育年會,探討如何讓孩子不僅會用AI,更能培養批判思維與創造力,從小打造內在驅動力,讓孩子仍能自主探索、保有好奇心與創造力。

《親子天下》國際教育年會,在AI時代必備哪些素養。曾千倚攝

《親子天下》國際教育年會,在AI時代必備哪些素養。曾千倚攝

本文重點摘要

AI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從過去談AI對教育的衝擊,如今在中小學教學現場,師生AI使用普及率已超越九成。在AI時代必備哪些素養?如何重拾學習動機與熱情?當AI協助生成答案,教育的目的,必須清楚定位教育體系在AI時代不可或缺的價值。

《親子天下》今(2025/9/24)舉行的國際教育年會以「AI Prompt世代」為題,近千人與會,會中邀請國內外深入了解 AI 教育的重量級國際教育工作者、以及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KKBOX創辦人、KKCulture執行長林冠羣對談,一同討論如何為孩子裝備一個AI淘汰不了的未來。

近千人參與《親子天下》國際教育年會。楊煥世攝
 

AI世代正習慣向演算法傾訴心情

親子天下執行長兼創辦人何琦瑜表示,自2023年起,今年已是第三度以AI為主題,現在談AI已經不再是遙遠概念,而是日常工具,卻也帶來挑戰──孩子可能在尚未裝備好前,就已全面投入使用,尤其當MIT的「大腦外包」研究結果引起討論,當把高階認知能力都外包給AI執行,「是否就像是找了代駕之後,自己卻忘了如何開車?」

何琦瑜引述《親子天下》媒體中心「全台1.3萬中小學生學習大調查」結果表示,近五成孩子使用AI的第一場景是聊天,但同時有四成的孩子,一個月內未與朋友實體互動,顯然AI世代正在習慣向演算法傾訴,卻陌生於實體社交與同理心。

在這樣的前提下,何琦瑜指出,本屆年會將聚焦兩大主題:一是AI素養,協助孩子在「開車前」先拿到駕照;二是AI時代的「心」素養,透過SEL、學習動機與團隊合作,讓學校成為培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場域,為未來做好準備。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也親自與會,曾在大學任教30年的他表示,即便身知學生的科技能力往往超越老師,但AI只會提供答案,解答過程也是「無血無淚」。他認為,師生間的互動,就是「我要教導你為何而做」,AI無法取代師生間的教與學,不希望我們的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劉國偉強調,教育部正在推動AI素養,從中小學到終身教育,協助教師、家長與學生善用工具,並培養正確態度。他指出,AI作為輔助,能打破數位落差、打破城鄉差距、打破貧富差距,幫助孩子更貼近學習,讓更多孩子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

 

芬蘭前教育部長:教育應培養好奇心與人性價值

面對AI時代隨之而來的挑戰,年會首先邀請前芬蘭教育部長、現任全球IB(國際文憑組織)總監海諾南(Olli-Pekka Heinonen)以預錄影片,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當人工智慧在認知任務上超越人類,教育必須重新思考「身而為人」的核心意義。

海諾南指出,在資訊社會時代,我們習慣認為認知性、學術性的思維,才是最有價值的,但那並不是唯一的認知方式,在這世代的重要認知,是在某個情境下,身而為「你」意味著什麼;在另一個情境下,身而為「別人」又意味著什麼。

海諾南認為,未來教育不能只聚焦於知識與技能,更需強調學生的好奇心、人格特質、後設學習能力,以及面對世界挑戰的道德判斷與合作精神。他強調,社會不平等、氣候變遷、公共討論分化等「適應型挑戰」,都要求教育幫助孩子培養跨學科的理解力與改變世界的動機。這不僅是課程設計的問題,更關乎如何引導下一代成為能與 AI 協作、同時保持人性價值的學習者。

什麼是AI無法取代的能力?海諾南說,教育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它應該勇於逆流而上,有時要對抗時代精神(zeitgeist)去思考:什麼才是對未來年輕一代最好的?他認為,我們應該創造更多的探索者(Explorer)他們對自己想學什麼有批判性的看法,同時也對新的思想和觀點保持開放,正是這樣的學生,才能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解決方案。 

 

從會用AI到懂AI,孩子也能當設計師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剛發表完AI素養框架報告,報告核心起草人之一、美國教育科技組織 Code.org 學術長派特·楊帕迪(Pat Yongpradit),以「從用AI到懂AI的課堂新實踐」為題,藉由多元AI應用案例,分享如何在AI時代為孩子打造AI素養。

有13 年特殊教育老師資歷,以及中學電腦老師的楊帕迪指出,AI 不僅能協助教師教學與校務管理,更需要讓學生理解 AI 的運作,培養「AI 素養」,才能安全、負責任地使用科技。

在 AI 教育的想像裡,小學生也能成為「設計師」。楊帕迪提出多個案例,例如老師帶領孩子用積木進行分類遊戲,建立簡單的決策樹,模擬 AI 如何依據資料進行判斷。當孩子發現資料不完整時,就會出現錯誤分類,便能直觀理解資料對模型表現的影響。

楊帕迪強調,AI 教育不只是技術課題,更跨足電腦科學、社會科學與語文藝術等領域,學生應學會與工具共存,而非單向依賴。他呼籲教育領導者與教師,不只要善用 AI,更要帶領學生理解其限制與風險,讓下一代具備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右),KKBOX創辦人、KKCulture執行長林冠羣(左)對談。曾千倚攝
 

企業家爸爸對談:讓孩子在AI時代找到自我與方向

如何為孩子裝備一個AI淘汰不了的未來?年會現場邀請兩位專業經理人,也同時是家有青少年的爸爸,KKBOX創辦人、KKCulture執行長林冠羣,以及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現身說法,討論AI發展與未來人才的轉型關鍵。

林冠羣表示,AI時代職場需求已轉變,年輕人不能只等待指令,而要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創意解方,並把價值帶給同事與客戶。他也分享,曾在校園帶領十年級學生與企業合作專案,學生僅用半年就能解決企業實際挑戰,展現出的戰鬥力甚至超越公司主管。

林冠羣強調,創業與職涯如同跳入泳池游泳,不可能在陸地上學習游泳,唯有跳入泳池實戰才能學會,學校若僅停留於理論,將難以培養真正能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指出,孩子此刻最大的困惑不是學習素養,而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他也現場調查「現在在做的工作是兒時的夢想?是大學科系相關工作的請舉手」,現場各約一成與會者舉手。他提醒家長,既然自己都走上一條曲折的路,又該如何期望孩子能走一條直線?應先幫孩子探索人生方向與興趣,而非只追求學業成績或所謂好工作。

林之晨家有即將18歲的大兒子、11歲的小兒子,他以自家小孩為例。大兒子對台文有興趣,正在自主學習日文、研究台灣日治時期歷史;小兒子雖然志趣未明,但透過線上遊戲與菲律賓的朋友互動,都在探索自我與世界。唯有讓孩子從小理解自己可能性,逐步找到人生方向。「千望別讓自己的不安,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他語重心長地說。

 

AI時代必修課:SEL落地台灣

身處在不確定的年代,AI雖能成為好助手,但在具備生存能力以後,孩子又該如何追求幸福?年會上午場壓軸,親子天下與主導社會情緒學習(SEL)課程研發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邀請在國小推動情緒教育超過10年的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會長楊俐容與談,探討SEL如何在台灣落地實踐。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表示,從國際評比PISA、PIRLS到TIMSS,近五年台灣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只要涉及情感、情緒等內容,孩子的表現反而不理想。他認為,國際評比帶來的挑戰與警訊,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藉由推廣SEL,讓孩子能安穩、正向地往前走。

翻轉教育 Logo

加入翻轉教育
獲得真實多元教學經驗

追蹤作者、收藏好文,更多靈感資源不錯過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趙宥寧 趙宥寧

趙宥寧

親子天下記者

記者。一直都是喜歡寫字、聽故事的人。從日報轉戰雜誌,希望報導不是框架,就跟這世界一樣,永遠沒有絕對的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