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整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分享:從具體任務到合作策略
面對多元需求的孩子,學前融合教育該如何落實?本文為一線幼兒園主任統整擔任「融合教育實務」講師的分享,深入剖析普教與特教教師在課堂上的合作模式與挑戰,並提出解方與現場觀察。從教學設計到家長溝通,從團隊協作到壓力調適,完整提供給在推動融合教育的老師們不可錯過的實戰參考。
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分享。圖片提供:陳秋月
很榮幸受邀擔任南投縣教保與學前特教專業知能研習「融合教育實務分享」講座講師,在這一場研習活動的最後,大家交換融合教育教學心得,夥伴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後統整受益的是主講自己。
這不是一單純的研習,它是一場會讓為人師者遇見自己、也遇見其他教育夥伴的旅程,當我們願意先成為自己跟他人的貴人,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光。

南投縣教保與學前特教專業知能研習「融合教育實務分享」講座。圖片提供:陳秋月
此次研習談到三個面向:
壹、認識普特老師合作的角色與任務
一、融合教育中普幼教師角色定位
班級主要教學者、課程整合設計者合作教學夥伴、幼兒發展觀察者、
老師透過每日的交流、
二、融合教育中普幼老師的具體任務
- 課程與活動設計:設計適合多元能力幼兒的主題課程——調整活動流程與材料,讓特殊幼兒也能參與。
- 行為管理:設定一致的班級常規與行為期待——透過視覺提示、清楚結構協助特殊幼兒理解。
- 協同教學:與特教老師協調教學分工(例:一主一輔、
一教一支) 共同觀察、紀錄特殊幼兒學習狀況。 - 家長溝通:向所有家長說明融合教育的意義——提供特殊幼兒家長個別關懷與支持建議。
- 教師專業發展:參與特教相關研習與實務觀摩——精進融合教學策略、學習差異化教學技巧。
三、融合教育中普幼師的認同與實踐
- 開放包容的態度:幼兒園老師在工作中需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
尊重每一位孩子與家長的差異,並以同理心去理解與支持。 - 願意合作的團隊精神:面對教育現場的挑戰,
更要展現願意合作的團隊精神,與同事、家長共同攜手, 為孩子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 - 持續學習的專業能力:老師也必須具備持續學習的專業能力,
不斷進修與自我成長,才能因應教育趨勢與孩子多元的發展需求, 成為值得信任的教育者。普幼老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 更是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動者。
四、融合教育中特幼師的角色與任務
- 評估與觀察:評估特殊幼兒的學習與行為需求——定期進行觀察與紀錄,提供發展性回饋。
- 個別化教育:撰寫 IEP 目標與策略——提供個別或小團體指導(如語言訓練、情緒教學)。
- 協同教學支援:與普教老師協同教學(例:輪流主講、
一主一輔)——提供班級調整建議(如時間、材料、環境)。 - 行為介入策略:設計並實施行為支持方案(如視覺提示、增強系統)——教導替代行為、情緒調節技能。
- 資源整合與轉介:連結專業團隊(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評估是否需轉介至資源班、巡迴輔導等服務。
- 家長合作:召開IEP會議——協助家長了解特殊教育服務與孩子的發展歷程。
貳、融合教育普特老師合作解決問題策略
一、融合協同合作模式
- 一主一輔:普教老師主導教學,
特教老師個別支援有需要的幼兒或觀察記錄。 - 共同教學:特教與普教老師共同設計與執行教學活動,
如語言課、體能活動等。 - 小組輪站:將幼兒分組進行教學活動,
由兩位老師輪流帶領不同小組。 - 分工備課:特教老師專注於調整教材、擬定 IEP 目標,
普教老師設計主題與一般教學流程。
二、融合教育班級課程合作建議
- 共同備課:每週安排固定時間檢討課程,協調差異化需求。
- 教學分工:明確規劃主教/輔教時段,也可嘗試「共同教學」模式。
- 資訊分享:共享觀察紀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家長反饋等資料。
- 專業尊重:尊重彼此領域的專業,促進跨專業學習與理解。
三、融合教育教學理念延伸
在教育現場,差異不是問題,而是教育的機會,
同時,以「
四、融合教育中普特合作教師壓力來源有下列因素
- 教師需面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
- 特教專業知能不足
- 工作量過大
- 教師面臨的角色衝突與支援不足
- 學校行政支援不足
- 溝通與協調的挑戰
- 兼顧不同學生需求
- 缺乏合作教學經驗
- 資源與態度的影響
以上的因素造成在教育現場中,
在實務上,教師還需面臨與家長、
五、融合教育教師的壓力因應策略
- 發現問題:冷靜評估情況,以邏輯方式思考應對方法。
- 解決問題:積極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如調整教學策略、
修改教材。 - 尋求支持:主動尋求同事、特教教師、
學校行政人員或家長的支持。 - 心理調適:調整自己的心態,抱持樂觀態度,接受現實,
學習放鬆技巧。 - 樂觀進取: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挑戰,從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 延宕處理:適時將問題擱置,給自己時間和空間來應對壓力。

「融合教育實務分享」講座現場交流。圖片提供:陳秋月

參、融合教育合作經驗分享與討論
一、普、特老師合作的好處
融合教育對不同面向都帶來正向影響。對特殊需求學生而言,
進一步地,對整個社會而言,
二、實務可行策略
普特教師的合作成效,取決於溝通的頻率與質量,
- 清楚角色分工:
普教:掌握班級整體教學、課程進度、常規與評量。
特教: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建議、調整教材、行為支持策略。 - 共同目標設定: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適應為核心,不是「誰的方法對」或「
必須聽誰的」,而是「怎麼做對孩子最好」。 - 共享學生資料:定期交換觀察紀錄、學習成果、
行為表現與家長回饋。 - 定期協商會議:每週或每月安排一次簡短會議,針對個別學生的進度、
問題與策略調整進行討論。 - 觀課與回饋:特教老師觀察普教課堂,
針對學生困難處提出即時或事後建議。 - 共同教學:採用平行教學(分組教)、支援教學(
一人主講一人輔助)、輪流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獲得更適切的協助。 - 問題分析步驟:界定問題 → 分析原因(學習、情緒、感官、環境等) → 擬定策略 → 實施與追蹤 → 評估與調整。
三、分享高雄市龍華附幼融合教育的特色
- 以「遊戲及實際操作學習」為核心:融合教育不強調學業,
而是透過遊戲、故事、美勞等實際操作活動, 讓孩子自然互動與學習。 - 重視人際互動與情緒發展:在融合環境中,孩子學會如何等待、
輪流、關心與幫助同儕,培養同理心與社交技巧。 - 差異化活動安排:老師會根據每位孩子的能力與需求個別差異,
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與目標,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 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 支持性資源介入:特教老師、巡輔老師、社工、語言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會定期進班觀察、指導或提供個別協助。
四、龍華附幼孩子的表現
|
特殊需求幼兒 |
一般幼兒 |
|
提高自信與社交能力 |
學會包容與尊重他人 |
|
增加語言與認知刺激 |
培養關懷與合作精神 |
|
感受到被接納與歸屬 |
增進解決問題與同理心 |
舉例來說:
- 當老師帶孩子做「分組角色扮演流利的孩子當小幫手,
共同完成任務。 - 在美勞活動中,會提供粗細不同的筆、剪刀或操作方式,
讓動作發展不同的孩子都能參與。 - 設計不同程度的學習單,讓不同能力的幼兒都能獨自完成。
- 多元適性:看見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找到陪伴的方式。
- 自主學習:讓孩子在自由中長出責任感,培養真正的學習力。
- 體驗教育:透過活動與練習,讓知識轉化為觸動人心的力量。
- 心的帶領:學會與孩子「心連心」,重拾教育的初心與熱情。
肆、最後的反思:期盼共好,成為一位擁有愛與關懷的普師或特師
普特師與孩子在真實情境中,一起用溫暖的心,
親師生都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在這一場研習活動的最後,大家交換融合教育教學心得,夥伴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圖片提供:陳秋月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