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幕的校園|台南2年關8校!教育局長從拒談到侃侃而談:停辦不是廢校,是再出發

「學校是社區的心臟,但心臟不能繼續跳下去怎麼辦?」過去兩年,全台已有23所國小停辦,台南就佔了8所。從一開始對外不好說,如今侃侃而談停辦不廢校,孩子不適應?老師超額?校地活化?台南市教育局長一一釋疑。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楊煥世攝影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楊煥世攝影

本文重點摘要

  • Q:教育局在處理小學裁併時,依循哪些評估要點與原則?
  • Q:在處理小學裁廢併的過程,最棘手或具挑戰性的事情是什麼?又是如何克服?
  • Q:小學停辦或併為分校後,教育局如何保障學生的就學權益,以及教師的工作權益?

《親子天下》去年製作「消失的小校」系列報導,團隊一一致電全國22縣市,獨家掌握113學年全國將有18所國小走入歷史。調查過程中,不是每通電話都非常順利,有些縣市委婉推辭,有些縣市落落大方。

整體而言,縣市局處對廢校態度有三種:產業發展帶動人口紅利沒困擾、少子女化定局廢校計畫明確、模糊推辭「不好說」。

小孩愈來愈少,已經成為各縣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的研究預估,118學年度全國國小生人數將跌破100萬人,較114學年有120逾萬人,減少2成。

近兩年,全國已有23所國小走入歷史,其中台南市就佔了8所,數量是全國最多。去年的台南市,就是對外模糊推辭「不好說」的縣市代表之一,甚至到了截稿日前,仍難取得新學年的停辦國小名單。

事隔一年之後,去年有些勉強接起電話的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今年態度明顯轉變,他更大方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在局長辦公室花了1小時,侃侃而談任內「停辦不廢校」的8校經驗。訪談結束後,面對記者的訊息追問,也主動回電補充說明。

「前年開始,是我在任內首次規劃要停辦學校,一旦太早曝光,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反彈,也不好馬上對外宣稱。因為怎麼說....,停辦多少還是有些敏感,但做完之後,居民與家長的反應沒有預期中的負向,正向的聲音反而出來了,」回顧去年保守態度,鄭新輝今年這樣回應自己的態度轉變關鍵。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688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趙宥寧 趙宥寧

趙宥寧

親子天下記者

記者。一直都是喜歡寫字、聽故事的人。從日報轉戰雜誌,希望報導不是框架,就跟這世界一樣,永遠沒有絕對的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