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戶專屬
謝幕的校園|少子化加速進行式 校園經營不該是「辦或停」的二元對立
少子化讓校園逐漸謝幕,以校園為主體的社區,在靜默中快速老去。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教育的未來,「辦或停」二選一只是表面答案,應該重新定義「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才是可能翻轉的方向。
少子化讓校園逐漸謝幕,以校園為主體的社區,在靜默中快速老去。楊煥世攝影
本文重點摘要
- 消失的學校,不再回來的大人:最大的產業就是「去外地賺錢」
- 只要還有人有心,謝幕的學校,也能重生
- 學校若是社區心臟,搶救學校得先搶救社區
《親子天下》去年製作「消失的小校」系列報導,團隊一一致電全國22縣市,獨家掌握113學年全國將有18所國小走入歷史,這數字更創下歷史新高。
眼前少子化情況只會愈來愈嚴峻,不會變好了,儘管學校「關門」的幅度不一定年年都會創新高,但小一新生人口卻持續創下歷史新低,因此今年除了調查各縣市停辦國小校數,也從小一新生角度切入,掌握新生招生僅「個位數」的國小校園,一查全國竟有近3成、730校面臨此況。
班級人數只有個位數,或是只有3個人,又甚至是只有1個人,這是什麼概念?班級段考不用討論名次,每次都是前三名;分組共學、互學幾乎淪為空談,班上可能就是學生跟老師乾瞪眼的「一對一家教班」;籃球、躲避球、棒球都打不了,因為組不了隊伍。更慘的是,值日生、打掃、打飯班,永遠不會輪到別人......
114學年從8月1日開始,就在今年8月初,《親子天下》媒體中心在一週內打了數十通電話,致電22縣市教育局處辦公室,全面掌握今年全國停辦國小名單,以及小一新生的招生情形。
部分縣市對於「新生個位數」已經司空見慣,當記者問起新生只招了「1-9人」的學校有幾所時,還有縣市反答「已經麻痹了,所以我們只有掌握5人以下,如果要1-9人,我再幫您重撈一次資料,稍後回電!」
而在開學前一週,記者跟攝影記者帶著這些數據,花了整整兩天,從台北市出發,南下拍攝114學年停辦的五所小學的「畢業照」。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