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溝通與班級經營技巧|第一線教師的情境QA整理
在教育現場,老師除了備課與授課,還會面對各種突發情境:學生情緒失控、家長溝通不順、校園事件處理流程、班級經營挑戰......這些狀況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結合經驗、法律素養與人際互動技巧。本文整理第一線教師最常遇到的情境 QA,希望能幫助老師找到與自己現場情境相符的解法,從別人的經驗中參考。
當課堂教學與溝通困境交織時,教師的專業與耐心面臨雙重考驗。
本文重點摘要
本篇 Q&A 摘自:《翻轉教育 4 堂溝通實務課:班級經營 ✕ 衝突管理 ✕ 說服技巧》課程內容整理:
一、教師自我保護與危機處理|避免爭議與自保方法
【自我保護】【家長投訴風險】
Q:學生在班上開玩笑講「小GG」,若老師不按牌理出牌地說:「好啊,我們也來玩小GG遊戲」,老師這樣說很容易被斷章取義,被投訴,怎麼辦?若當學生回答:「好啊,我們一起玩小GG....」,老師的劇本,要怎麼繼續演?
KK笑(資深國小教師)回答
A: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如果是以小GG遊戲為例,學生可能對健康教育、價值認知不夠成熟,老師可以同步先和家長報備老師的處理方法。
先保護自己>讓家長知道老師很審慎的處理>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誠意。
【性平事件】【家長焦慮】
Q:性平或霸凌通報後導師面對焦慮家長的應對方式?老師通報後無法告知細節,但家長很焦慮,導師如何應對?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告知家長:事件進入「調查階段」,認定權非在老師,而是調查委員會。
強調:調查目的為釐清真相與後續輔導,不會對孩子造成刑責。
安撫家長:「等待調查結果是必要過程」,調查後仍可申訴。
提醒老師:程序中不能與家長透露調查細節,以免引發爭議(曾有案例老師先說不會成立結果成立,被指責說謊)。
【溝通紀錄】【是否錄音】
Q:老師與家長或學生溝通過程是否可以錄音?若可,需要什麼注意?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可錄音,但需經對方同意,且事前應清楚說明錄音目的為保護自身權益。
若錄音未經同意,恐涉妨害秘密與個資法。
曾有教師因家長扭曲事實,需自保,這時錄音可作為保護依據。
【調查程序】【證據保存】
Q:調查事件詢問學生時,老師是否需要錄影或錄音?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不建議錄音錄影。建議以兩位老師在場方式代替影音紀錄,保留證據。
若學生無法書寫,可由老師記錄或代筆、甚至錄音代替。
【校園安全】【家長衝進校園】
Q:家長情緒激動、直接到校找老師甚至學生,如何應對?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學校應建立應對機制:
- 家長應先至學務處登記,再由空堂導師協助溝通
- 不可讓家長直接進教室或接觸學生
若家長失控,老師應表達立場:「您這樣可能涉及妨礙公務與恐嚇」保持理性,勸導冷靜,拒絕暴力。
二、家長溝通與關係經營|建立互信與劃清責任
【家長溝通】【親師關係】
Q:請問,跟家長電話要講很久, 家長和老師的時間不一定對得上?每天課很多的導師,有點覺得很費時也疲憊。
蔡思怡(高雄市七賢國中教師)回答
A:老師與家長建立好關係,後續可以避免掉更多問題,家長也會跳出來支持老師。在班級經營的部分,設立小眼線,跟學生的關係也更緊密,創造好的班級氛圍。
【家長反感】【溝通策略】
Q:學生每天出狀況,家長對老師電話有反感,且老師課務繁忙,如何溝通?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回答
A:打電話一開始就先給時間框架,例如「我只有 5 分鐘」,讓家長分配抱怨與討論的時間。平時建立關係,不要只在有壞消息時聯繫。
用合作心態:「我打電話是想和你一起討論、統一家校做法,引導孩子變好」。
對於功能低落、會「裝死」的家長,老師要「裝死」把問題丟回去,讓家長必須參與處理,避免永遠由老師單方面解決。
【責任劃分】【家校合作】
Q:家長將管教責任推給學校,老師如何與其溝通並劃清責任?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面對學生重大行為反覆發生,老師應依教師輔導管教辦法第25點邀請家長來校討論處置。家長拒絕配合時,可依法通報社會局(兒少法第47、59條)。
老師有教育責任,家長有管教義務。 若家長不願就醫或輔導,責任需由其承擔。
【家長立場一致】【溝通困境】
Q:若父母立場一致,老師處於弱勢,該怎麼辦?另外,有家長說「你每次都害我們吵架,不想接你電話了」,怎麼辦?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回答
A:與更多家庭成員聯繫可蒐集資訊,找突破口,即使父母觀點一致,也能從不同對話中了解更多背景。若家長因老師電話爭吵,通常是本來就有教養價值觀衝突,建議家長尋求專業諮商,找到共識,減少孩子無所適從。
溝通時站在對方立場,讓家長感覺老師是幫忙解決困境的夥伴。
三、學生行為管理與引導|降低衝突與促進正向互動
【手機管理】【衝突降低】
Q:2025年教育部宣布,中小學要老師於上課期間,保管學生手機,導師可以怎麼做?
KK笑(資深國小教師) 與 蔡思怡(高雄市七賢國中教師)回答
A:國小生手機管制的安排,首先先從家長育兒的方法建議。在等待的空白時間,可以建議使用畫圖、書籍閱讀或DIY等活動取代。
引導學生界定,在那段時間要拿手機做什麼事情,如果不需要,就不用帶手機。
【人際引導】【負面溝通】
Q:面對時常透過負面溝通的方式,去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時常反駁他人想法,難以接收他人評判與建議的學生,如何引導?
KK笑(資深國小教師) 與 蔡思怡(高雄市七賢國中教師)回答
A:一邊做事一邊問學生發生甚麼事,不用一次就找答案。當身邊大人給他足夠的肯定與信任,負面的想法也會轉化掉。要慢慢醞釀、轉化掉。
為什麼他會這樣?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開始跟學生討論,思考自己這麼做是否可以達成這個目的?下一步是什麼?告訴他什麼才是讓人舒服的發言。
【情緒管理】【課堂秩序】
Q:學生情緒高漲時要等他情緒過去,但若影響到其他同學、引起起鬨,怎麼處理?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回答
A:對情緒控制困難的學生,可事先在冷靜時建立 SOP,例如:握拳、想頂嘴時,先向老師說要去輔導室或找導師,離開刺激環境。
如果有同學起鬨,不要課堂上耗時間處理,可簡短制止並請當事人下課來談。
在眾人面前不要深談,以免學生為了面子反抗。
老師要先安頓自己的情緒,轉移注意力,例如念課本、專注在認真聽課的學生,或透過喝水、移動身體來打破情緒僵直狀態。
【特殊教育】【行為影響】
Q:特殊生經常發生狀況,影響班級,甚至導致學生轉學,導師如何處理?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不可要求轉學或轉班,但可強調其行為已影響他人受教權。
應提報升高處理等級,包括:
- 啟動三級輔導機制
- 開班親會與家長溝通
若情況嚴重,可啟動抽離機制(須依特教相關法規)
家長若不配合(未就醫、未服藥等),學校仍可依法處理(特教法、兒少法規定)。
【亞斯症】【過動】
Q:對亞斯症或過動的學生,老師有何建議?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回答
A:
- 亞斯症學生:
容易情緒爆炸,要教他提早覺察情緒,例如製作「幾分生氣對照表」放在桌上,三分生氣時就要舉手請假離開,不要忍到爆發。
溝通要放慢、給空間,讓他說出想法,訓練表達與情緒控制能力。 - 過動學生:
分為「衝動控制困難」與「注意力不集中」。
建議以正面角度解釋過動特質,讓家長理解有時服藥能幫助專注,減少挫折感。
引導家長用合作方式面對,不要覺得診斷或吃藥是負面標籤。
四、課堂互動與溝通技巧|提升對話品質與學生參與
【教學策略】【引導技巧】
Q:教師當導演,那劇本不如我們想像的去那該怎麼辦?學生不會看穿教師的話術嗎?
KK笑(資深國小教師)回答
A:導演需要選角,先了解孩子。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記錄學生做了哪些變化?哪些點可以觸動到學生?
孩子感覺得到老師是不是來真的,看得出老師的用心與誠意。
【作業補寫】【下課時間】
Q:學生未完成作業,老師可否利用下課時間要求補寫?
吉靜如(少年調查保護官)回答
A:可以建議、不可強制。
建議語氣如:「你可以喝水、伸展後,若還有時間再寫 5 分鐘」,避免剝奪休息權。
切勿說出「你不能離開座位」等強制語句。
【提問技巧】【學生回應】
Q:有的學生被問到需求時,可能答不出來,或說「我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技巧?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回答
A:很多學生習慣說「我不知道」,因為這是最安全的方式。說完之後老師會一直講,學生反而在收集老師的資訊。我們要反過來,成為收集資訊的一方。當學生說「我不知道」,要給他台階下,例如:「你可能之前沒想過,所以不知道」。
然後讓他想辦法,保持眼神接觸,不要一邊改作業。沉默不要怕尷尬,尷尬的是他。
用溫和的眼神盯著對方,一兩分鐘後,他會開始說出自己的想法。目的在建立長期的溝通默契,讓學生知道「我不知道」不能打發老師,之後會先想好再來談。
教育現場的溝通挑戰往往是多面向的——涉及學生特質、家長期待、學校制度、法律規範等。單一事件背後,常常交織著情感與立場的拉鋸。
對第一線教師來說,擁有多一份參考案例,就多一份應對的底氣。若想完整了解講師分享完整內容,請見:《翻轉教育 4 堂溝通實務課:班級經營 ✕ 衝突管理 ✕ 說服技巧》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