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年通報破萬,聽見孩子求救的聲音

近17年來國中小疑似性騷擾通報數成長193倍、平均每年成長破36%,112學年件數突破1.3萬件;疑似性侵害成長15倍至1,612件,性霸凌也成長27倍。顯示校園性平意識提升,學生終於敢說出口。

1.3萬件、15倍成長,這些數字背後,是孩子終於敢說的勇氣。圖片與案件無涉。楊煥世攝

1.3萬件、15倍成長,這些數字背後,是孩子終於敢說的勇氣。圖片與案件無涉。楊煥世攝

「好多年前,上完健康教育課關於身體界線,下課後學生私下問我:『爸爸把手伸進睡衣摸我的胸部,這樣是可以的嗎?』」有通報義務的我,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連學生的媽媽都不希望通報,學生也不想『害』爸爸⋯⋯只能告訴自己在做對的事,」中部縣市一所國小高年級導師也是資深性平講師說。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國家。

性別平等概念全面進入校園,國中小學生每學期依法都必須上4小時性平課程。也在社會上廣泛被宣傳,21年後的現在,各個公開場合,捷運站、速食店、健身房、公部門處處都能看到醒目的「禁止性騷擾」告示。看似性平教育進步概念普及,但在校園現場面臨巨大內在衝突。

在上一代眼中「只是開玩笑」的言行,如今可能成了校園教育工作者「必須」通報的性平事件,改變讓現場的老師焦慮人人自危,依據性平法,若教師知悉性平事件未於24小時內通報,將處3到15萬元罰鍰;延遲通報若超過48小時罰鍰加倍。教師偽造變造煙滅或隱匿性平事件證據,查證屬實,甚至終身不得再聘任為教師。(註1)

 

「一年破萬件通報,不只是危險升高,而是意識覺醒」

若只看數字,會覺得現在校園變得非常危險。

根據教育部的中小學性平事件通報統計,疑似性騷擾通報統計在105年時通報數只有兩位數69件,17年間成長193倍到112學年突破1.3萬件,每一年成長超過36%;疑似性侵害通報,17年間成長15倍,達到1,612件;疑似性霸凌通報自2013年法制化後,也成長27倍,從一年20件到336件。(註2) 

這些「疑似」個案的統計,代表了校園現場的緊張和壓力。

爆炸性的數字,每一個數字都必須進入系統中被評估是否要處理和怎麼處理。但案件陡升的曲線顯示的不只是「校園性平事件暴增」,而是「親師生的性平意識甦醒」。

大學畢業就在勵馨基金會服務8年、創辦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現任監察委員葉大華點出,以前校園中可能連會教性平教育、身體界線的老師都沒有,兒童面對性騷擾和性侵害,只覺得不舒服但根本無法辨識,很多都是長大才意識到。

但是經過一整代教育的投入,現在學生在國小中年級和國中的健體課,都上過身體界線和積極同意權,「沒有說『不』不代表默認同意。」國中小教師每一年也有8小時必修的性平研習課程:「娘娘腔、大波霸和男生間的阿魯巴遊戲都是性霸凌」。

 

老師壓力:
「知道就要通報,老師壓力爆棚:性平教育是責任和勇氣的考驗」

性平教育為什麼這麼挑戰,因為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權力關係的重構。

監察院2020年針對「政府對防範兒少性侵案件執行成效探討」報告中指出,教育人員面對校園性平事件時,容易出現兩極化行為表現,一是採取凡事都通報的「卸責式通報」避責;另一是採取逃避,拒絕接收相關資訊的「避免通報」。

「我們在學校是很被討厭的,」一位教學30年的資深性平教師說。

這兩種反應,其實都來自一個根源:還沒準備好相信孩子、也還沒準備好支持老師。

台灣教育人員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楊人銓無奈的說:「教師的性平案(師對生)我們有句話叫『九死無生』,我們都跟他(教師當事人)說,『你趕快找律師,我也幫不了你。』因為事情的真相都只有上帝知道。」

但是性平教育還有社會意識覺醒,的確救了很多孩子。每年教育部統計的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的通報案件中,國中和國小階段都超過一半以上的比率。也就是說,每年有愈來愈多的孩子願意發聲。

目前的中小學學校一旦遇到有性平案件就要通報,行政人員承擔很大壓力,老師在判斷上需要有決斷力,「很多學生與學生間的性平事件通報後,老師往往自責的難以成眠,因為兩邊都是自己的學生,或是有些狀況是學生開黃腔,若是家長堅持也必須通報,老師也是很為難。」小學資深性平老師說。通報後,學校主任和校長會被主管教育局處要求,舉證平時是否上過足夠時數的性教育課程和宣導。

「正式老師無意願擔任生教組長等行政職務,生教組長都是代課老師,性平專業知能難以累積,」監察院的報告指出。

有的時候是家長的觀念沒有跟上,家長不希望通報,擔心對孩子會有不利的後果,甚至情節嚴重,孩子自己也會害怕「害了」大人。

 

學生擔心:
不是不說,是沒有人相信,為什麼孩子選擇沉默?

監察院2020年針對歷年17件重兒少大性侵案的調查報告,許多兒少受害者並非「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

有孩子直到學校課程中聽見「這就是性騷擾」才恍然發現自己曾經受害;也有孩子說了,大人卻第一時間質疑:「你是不是誤會了?是不是不乖?」孩子會自責、會覺得自己很髒;他們擔心說出來會被笑,會被排擠;有些孩子乾脆選擇不講,因為「講了也沒人信」。

孩子需要被信任,但更需要的是,當他們說出口時,有一個接得住他們的大人。2020年監察院調查報告分析,為什麼小孩不說,主要的理由類型:

  1. 熟人加害,孩子會自認為是照顧,遲至學校教導何謂性侵害才知道被害
  2. 熟人性侵會有權勢的關係,孩子講了不會有人相信
  3. 孩子覺得自己很髒、很丟臉
  4. 不是不講,是不知道怎麼講
  5. 講了會引起同儕效應
  6. 侵害學生伴隨焦慮的其他輔導議題接受輔導,學校才發現學生受害
  7. 孩子一說,家長就會懷疑,或不相信,大人的反應讓孩子退縮。以某國中棒球教練性侵學生案件為例,被害學生幾乎是全班,但僅有2位家長願意提告,其他家長則拒絕調查

從制度設計來看,台灣的性平法非常清楚。但制度要能落實,還需要陪伴與對話。

一位教師坦言:「最怕是根本沒教。」當法條已經寫下「應教」、「應通報」、「應保護」,真正的挑戰其實才開始。站出來,不會讓一切變簡單,但會讓孩子知道:你值得被相信,也值得被保護。 

註1 

  • 若教師無正當理由未於24小時內通報,將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43條處以新臺幣3萬元至15萬元的罰鍰。
  • 若延誤通報時間超過48小時,罰鍰金額可能增加,具體金額依延誤時間而定(如48小時以上未滿96小時者處6萬元)。
  • 若教師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校園性別事件的證據,經查證屬實,將面臨解聘、免職或終止契約的處分,且終身不得再聘任為教師。

註2 

依據2023年修訂《性別平等教育法》

 

什麼是性騷擾?

性騷擾是指任何讓人感到不舒服、不被歡迎,並且帶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言語或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影響他人的尊嚴、學習或工作的機會與表現。
 例子:

  • 用言語評論別人的身體或外貌,讓對方感到尷尬。
  • 故意靠近或碰觸他人,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 以性相關的行為作為交換條件,例如威脅說「如果不配合,就會失去某些機會」。
 

什麼是性侵害?

性侵害是指對他人進行任何形式的性接觸或性行為,且這些行為是未經對方同意的,甚至可能涉及暴力或威脅。這類行為通常會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傷害。
例子:

  • 強迫他人發生性行為。
  • 未經同意觸碰他人的隱私部位。
  • 任何形式的性暴力行為。
 

什麼是性霸凌?

性霸凌是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手段,針對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低、攻擊或威脅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不涉及性騷擾或性侵害,但仍然對受害者造成傷害。
例子:

  • 嘲笑別人的性別氣質,例如說某人「娘娘腔」。
  • 因為對方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排擠或欺負。
  • 散播關於他人性別或性傾向的謠言。

教學第一現場是每年換血的行政和教師,他們面對愈來愈多只生一、兩個小孩的新手家長。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性平教育法,但全民觀念還在苦苦追趕。性平教育在中小學仍是「陌生的新語言」,在師生與家長間代際鴻溝巨大。

📌 打破校園性侵34年的沉默

當保護孩子的每一道關卡都失靈,沉默成了最深的傷害;但只要有人願意傾聽與行動,斷裂的信任就有機會重新被接起。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陳雅慧 陳雅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