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大人都該讀的一本書:讀完《記恨家族》,我開始想和自己好好說話
這是一本青少年能共鳴、大人也能重新理解青春的成長小說。張友漁老師的《記恨家族》以一位少年的「不恨挑戰」,引出關於情緒的深刻探問─「恨是什麼?」「放下恨,是對誰好?」王寶莉老師分享閱讀中的觸動,推薦本書不僅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啟動親子對話,也能讓大人重新整理自己,並更有勇氣陪伴正在經歷青春迷惘的孩子。
一本青少年與大人都該讀的書:讀完張友漁《記恨家族》,我開始想和自己好好說話。shutterstock
暑假過一半了,南部整個暑假都在天災中度過——暴雨、強風、颱風警報一波接一波,有些地區甚至還歷經淹水與停電,孩子們的戶外活動大受限制,大人們也忙著搶修、應變與防災。這樣的暑假,說休息,其實很不容易。
不知道身為家長與老師的你,是否有趁這個暑假稍微喘口氣、陪孩子一起閱讀、或只是單純坐下來靜靜翻書呢?我在這樣紛擾不安的天氣裡,有幸讀到一本非常精彩又深刻的新書——張友漁老師的最新長篇小說《記恨家族》。
這本書獲得國藝會補助、也延續她在《我的同學是一隻熊》後那份直指人心的敘事力道,是一本讀完讓人會久久沉思的小說。它不只是一本青少年成長小說,更是一本適合每個「曾經青少年」的大人細細咀嚼的作品。我真心推薦,這個暑假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甚至先自己讀過,也許你會發現,它講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也曾發生在我們身上。
《記恨家族》簡介(小爆雷,請斟酌以下閱讀)
書名乍看之下有點驚人,但其實充滿幽默與深情。故事的主角是十四歲的楊吉星,一個住在南部、家裡經營腳踏車店的男孩。他的爸媽年紀大了,看似平凡的三口之家,背後卻藏著一個「記恨家族」的祕密——吉星有三個哥哥、一個姊姊,早已離家多年、不再聯絡,家族裡醃製的不是泡菜,是一代代傳下來的「仇恨」。
吉星不太明白那段家族過往,只知道「恨」不是什麼好東西。於是他自己發起了一個挑戰:「我不要恨任何人」。但挑戰並不容易,因為日常生活本身就充滿「值得記恨」的事——被學長霸凌、被女同學誤解、被小孩莫名拜託……當他答應幫助一位自稱堂姪女的小學生完成家族族譜作業時,也等於親手打開了塵封多年的家庭祕辛。這是一段橫跨家庭與校園、充滿情緒與成長的旅程。而這趟旅程,吉星能不能真的做到「不恨任何人」呢?
這本書表面上講的是一個少年的挑戰與冒險,實際上卻是對「家庭傷痕」「原諒與理解」「和解與成長」的深刻探問。
張友漁老師長篇小說《記恨家族》。
五個推薦《記恨家族》的原因
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本書?以下是我想推薦的五個原因:
一、「恨」是什麼?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恨嗎?
我們常以為「恨」是一種激烈的負面情緒,好像必須遭遇極端的不公或傷害才會產生。但張友漁在這本書中細膩地揭露了:「恨」其實常常是一種小小的積累——一點委屈、一點比較、一點沉默不語的情緒,慢慢發酵,然後變得難以說出口。
青少年的恨可能是:朋友沒邀自己參加聚會、爸媽只在乎成績、老師一句無心的批評、兄弟姊妹間的被忽視……這些情緒沒有宣洩口,久了就變成沉甸甸的「恨」。
而主角楊吉星,選擇面對這個情緒,還直接發起「我不恨任何人」的挑戰。這挑戰看似簡單,實則艱難。他的每一步,都是對我們的提問:你真的能做到不恨嗎?而你,願意試著這樣做嗎?
二、放下恨,是對誰好?
有人以為原諒是「對別人好」,但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其實放下,是對自己好。
記恨是一種消耗,我們常常緊握一段不愉快的過往,就像緊抓著一根火燙的鐵棍,不放手的是自己,燙傷的也會是自己。當吉星努力不去回擊霸凌、不去怨恨父母的不解、不被舊有情緒拖著走的時候,他一邊痛苦,一邊也在療癒自己。
放下不是一種退讓,而是一種自我修復的開始。尤其在青少年階段,若能有機會學會「辨識情緒、理解情緒、選擇回應」,將會是一輩子的禮物。
三、這是一本大人也該讀的青少年小說
張友漁的文字細膩卻不沉重,語言幽默卻深具穿透力,她能把青春期的微妙情感寫得誠實又真切。
我一邊讀,一邊忍不住想:天啊,這不就是我青少年時也曾經歷過的混亂嗎?曾經也搞不懂大人的世界,曾經也默默記著小小的不甘與痛苦?我們常說要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我們真的記得自己那時的感受嗎?
這本書會提醒我們,不只是如何陪伴青少年,也提醒我們自己——要不要也給自己的內在小孩一點理解與寬容。
四、這是一本能啟動親子對話的橋梁書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老師,這本書非常適合用來當作親子對話的起點。
書中對話自然流暢、場景生動、情節貼近生活,孩子讀得懂也有共鳴。你可以問孩子:「你會不會也有不想說出口的情緒?」、「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面對這些挑戰?」這些討論不只是理解文本,更是認識彼此的方式。
很多孩子的內在掙扎是用沉默表示的。而這樣一本故事,能幫我們說出一些平常難以啟齒的事。
五、這本書會讓人想起某個人,想寫封信、說一句話、或主動靠近一點
讀完最後一頁,我心裡突然浮現幾個名字——那些我曾經記恨過的人,那些我曾誤解、錯過,卻又沒來得及說話的人。
張友漁沒有強調和解的正確,而是溫柔地指出那扇門: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著靠近;如果你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
《記恨家族》讓我相信:不是每段關係都能完美修復,但每一次的試著理解,都是讓我們成為更溫柔、更堅韌的大人的可能。
這個暑假,讓閱讀帶你靠近情緒,也靠近彼此
若你正在尋找一本適合與孩子共讀的青少年小說,一本兼具深度與趣味、不說教卻令人深思的好書,那麼《記恨家族》會是非常棒的選擇。
它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但它會陪著你去問:那麼我呢?我怎麼想?我怎麼做?在這個有點混亂、有點煩躁的暑假午後,我很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整理自己,也更有勇氣去陪伴那些正在經歷青春迷惘的孩子們。
讀完書,也許你會想寫一封信、打一通電話、說一句:「我沒事了」——這就夠了。

2025 國際書展,有幸與我最喜歡的作家張友漁老師(左)合影。(圖片來源:王寶莉老師提供)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