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的暗角與裂縫:那些教學歲月藏著的練習題

在教學現場,不只面對課本與學生,也行走在行政與制度交錯的縫隙裡,這些課綱之外的風景,有時溫柔如光,有時沉重如夜。本文以十個練習題出發,回望教育工作者在體制內的壓力與選擇,寫給那些在牆內默默種花、守住初心的人。

光影之間,緩緩前行,守住心中的微光。圖片來源:Canva Pro

光影之間,緩緩前行,守住心中的微光。圖片來源:Canva Pro

本文重點摘要

練習題一:當校園的天光,照見牆內與牆外,你看見了什麼?


很多人以為,學校是相對單純的職場:老師專注教學、陪伴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雖偶有波折,但至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孩子好。


可當我們待得久了,便會發現,除了課堂與操場,還有另一個世界:會議室裡的眼神交錯、公文夾層的暗潮、人事任務分配時的微妙轉向。這些事情,不在課綱裡,也不會出現在教師手冊上。

練習題二:誰在高處佈景,誰在陰影裡沉默?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指人會刻意塑造形象來影響別人的觀感。

在教育現場,少數野心勃勃的人,或許會把「道德高地」當作舞台布景,用批判他人方式襯托自己的正直,甚至對能力突出的夥伴感到威脅,於是築起更高的牆。

弗洛伊德稱這是 「合理化防衛機制」—將控制與雙標重新包裝成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自己看似無可指摘。

練習題三:裂縫裡的種子,會發芽成花,還是化為塵?

這樣的高牆,外表光滑,裡面卻有裂痕。裂痕裡長著名字、委屈與未說出口的善意。周遭的人看得清楚,卻選擇不道破,因為道破者往往會成為下個故事的主角。

近期,台灣校園正經歷教師缺額潮,高壓崗位幾乎成了行政「消耗品」——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位置本身消磨熱情與健康。

在已經高壓的環境中,若再遇上一個缺乏人和、無法包容、總站在道德制高點只為糾錯的場域,便如同在旱地上再築一道高牆,讓空氣凝滯,連呼吸都小心翼翼。

練習題四:當教學場域變成法庭,你要站在哪一側?

請記住,我們的工作場域不是法庭,不該充滿審判、找證據、無休止的指摘;即使是在法院,當事人也擁有最高限度的人權與辯解的空間。


然而在某些辦公室文化裡,一個人卻可能被長期用放大鏡檢視、被反覆糾錯、甚至被找碴;每一次的努力與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一旦不小心踩到隱形的雷區,就可能萬劫不復。

練習題五:當空氣裡的人和漸稀薄,你聽見了哪種靜默?

在一個真正有人和的地方,尤其是學校這種場域,行政與教師之間不會有壁壘分明的階層分工感,彼此是並肩作戰的隊友。行政本應是後勤支援與協調溝通的角色,目的是讓教學順利進行、讓教師安心站穩講台。


但當行政不再是「支援」,而成為由上而下的壓力出口;當教育目標被過度包裝成一個又一個計畫與評鑑,讓教師從教室走進公文堆、從教學轉為資料輸出時—你會突然察覺,那條原本隱形的分界線,出現了。它的出現,正象徵著:人和,已悄然消失。

國中教師的工具箱

國中班級經營X高效教學資源專區

專為國中老師打造,有效解決教學現場大小事。

#親師溝通 #SEL #SDGs #教學設計 #國中會考
立即前往

練習題六:在碎片化的聲音中,你選擇轉述,還是慎語?

一位曾在教育界教學二十五年的前輩,在離開體制之後,有次私下告訴我一句話,我始終記得:「當你發現頻率不對、話語裡開始有心機,請不要糾結對錯,直接遠離就好。」他說,人在體制中,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碎片化的資訊與聲音,有人關心課程,有人傳遞八卦,有人假借關懷之名試圖探口風。


但請記得:你可以選擇誠實地自我揭露,但不要輕易轉述他人,尤其是那些未被當面確認過的話語。話語的出口,往往是信任的入口;而失口,常成為標籤的起點。有時候,不說什麼,比說什麼更顯智慧;守口如瓶,是職場裡最安靜的溫柔。

練習題七:你的牆,是擋住風,還是迎來光?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深層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跨足哲學與神話研究的靈魂觀察者,曾說過:「人的一生,既要面向光明,也要擁抱陰影」。


我後來的領悟是—如果說野心型的高牆是為了爬得更高,那我們也可以成為另一種高牆:不是阻擋,而是守護。

守護什麼?

守護課堂的純粹,守護學生的笑容,守護那份不想被政治化的人際。
這是一種安靜的築牆術:不是對抗,而是築一道只讓陽光與清風進來的圍籬。

練習題八:花園深處的香氣,會飄向誰?

在曾待過的幾個校園場域中,也曾放眼望去無數美好風景:老師盡心盡力在第一線付出,行政在背後撐傘。如果你臨時身體不適,同事會主動幫忙接下課務,還順手遞來一杯溫水,安撫強撐的你說:「先休息,我來」。

若處理一份突然湧到桌上的計畫案,夥伴會拍拍你的肩:「有什麼是我們可一起完成的?」在那裡,主任會告訴你:「慢慢來,不用急,事情永遠做不完,能讓學校正常運作就好。記得時間到了就去吃飯、好好休息,準時下班才更重要—因為我們工作,是為了好好生活」。

那是一種安心感,讓你知道自己不只是系統裡的一顆齒輪,而是被真心看重、彼此照應的夥伴。在那樣的地方,牆低得看得見彼此的眼神,花園寬敞得容得下不同的節奏。花開的時候,香氣會輕輕飄向每一個人。有些善意,不必言說,已落實於日常。

練習題九:若無法走進理想的園子,你會在哪片土壤播種?

現實是,我們不一定都能待在理想的花園。於是我們學會了安處,不必與高牆為敵,不必試著拆牆,而是在牆的陰影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靜靜地種花。

用專業、禮貌、沉默和選擇性記憶,為自己保留一片能呼吸的空氣。不求個人績效,不為形象塑造,而是為了讓心中那份不願被體制磨鈍的初心,仍能有棲身之所

同時也明白—陽光從不專屬晴日。它會穿過裂縫灑落,也會在烏雲間透出;彩虹不一定在藍天下,雨中也可以漫步;甚至風大時,也能轉個彎,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身處的教學現場,不在於站在誰的高處,而在於讓生命在任何天氣裡,都能自在綻放,無需仰望,也足夠燦爛。

練習題十:真正的堅強,是緊握荊棘,還是鬆手成風?

  《鈍感力》一書中寫道:「真正堅強的人,並非對什麼都敏感,而是懂得在哪些時候,不去理會」。


感謝教學歲月中那些風聲與雜語,讓我們明白:沉默,有時也是一種邊界。不為不善停留,不為惡語轉身。教學這條路,不只是奔赴學生,更是一場自我療癒的長征願我們行走在不被定義的教學歲月裡,踏上一條屬於自己的朝聖之路,緩緩前行,慢慢老去,也慢慢自由。

延伸閱讀

晶瑩 晶瑩

晶瑩

國中教師

23年中學班導,語文領域教師、綜合活動專長,深信孩子成長是獨一無二的奇蹟,守望教室裡的光影與彩虹,如水手般陪伴青春航船,穿越迷霧與風浪。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