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家校合作文化?校長的實務經營心法與行動建議
親師合作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後盾,當家庭與學校彼此同心協力,孩子才能安心前行。苗栗縣南和國小的劉興欽校長,以建立家校合作文化的角度出發,分享從溝通方式到文化營造的家校合作實踐策略,以及給初任校長的「觀察、理解、行動」三階段建議,期待幫助校長與教師們穩健推動親師合作,打造信任共好的校園文化。
親師觀課活動。圖片提供:劉興欽
作者:苗栗縣南和國小校長 劉興欽
編按:「師傅校長」為「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培育與認證的資深校長,致力於初任校長輔導、校長回流教育等校長培育工作。本系列專欄每期將由一位「師傅校長」分享校園實務經驗、教育理念或心情故事。
「親師合作」是學校與家庭共同加強學生成長與成功的重要基石,就像職業棒球賽與啦啦隊之間的協作一樣——彼此各司其職,但又緊密聯繫。
當我們共同拉起孩子的未來藍圖,唯有信任、溝通與協調,才能讓教育之路走得穩健又踏實。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不只是責任的分攤,更是一場長期且互信的雙打比賽。
破解迷思:親師合作常見誤區
雖然親師合作被廣泛推崇,但在實務上常面臨一些迷思:
- 迷思1:家長不參與就是不重視孩子
- 觀念釐清:許多家長因工作時段或過去負面經驗而對學校保持距離。學校應多了解其背景與限制,提供多元參與方式,例如我們使用家長熟悉的媒介啟動溝通,如臉書社群、班級LINE群等,將優秀學生表現或活潑的學校影片上傳,讓家長無壓參與,也可以蒐集來自家長的反饋與意見。
- 迷思2:老師什麼都應該主動通知家長
- 觀念釐清:親師合作是雙向責任。學校雖是主動方,但家長也應定期回饋或提出建議,才能真正形成良性互動。
- 迷思3:合作一定很花時間
- 觀念釐清:適當使用科技、善用團體活動,一次的有效溝通可以減少未來無數次的誤解與處理時間。
我的方法是透過問卷、社區走訪、小型茶會等,建立親切可信形象。另透過Email、Line、社群平台等方式快速回應家長提問,並使用AI軟體,整理重點摘要,主動分享學校決策脈絡及未來趨勢。
破解這些誤區,需要的是學校文化的調整與持續的信任經營。唯有互相體諒、願意學習,合作關係才能深化。
當家校成為後盾,學生就能安心前行
在親師合作良好的情境中,學生會更有安全感與自信。曾有一位原本經常遲到的五年級學生,因為導師與家長建立固定聯絡機制後,家長能即時關心孩子早晨起床狀況,導師也適時給予鼓勵,結果該生不但改善遲到問題,學習態度也明顯進步。
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爸爸和老師終於站在同一邊支持我,心裡變得比較安心。」這正是親師合作對孩子帶來的正向影響。
學生不只是教育的受益者,更是合作成果的實踐者。當他們感受到父母與學校「同舟共濟」,將更願意面對挑戰與困難,懂得尋求協助,也更有責任感去完成任務。
家校合作的五大實踐策略
以下是我從實務經驗中歸納出五個實踐家校合作的策略:
1. 多元溝通:透過Email、App、社群平台等方式快速回應家長提問,並主動分享學校決策脈絡。
2. 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設計如「親子共學日」、「我在學校的一天」等活動,讓家長真正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

親子食農日。圖片提供:劉興欽

親師觀課提升教學品質。圖片提供:劉興欽
3. 正向案例分享:例如張媽媽因參與班級清潔日,進而主動協助校園綠化,這樣的故事值得公開表揚並成為典範。

家長志工表揚。圖片提供:劉興欽
4. 同理與傾聽:教師培訓中納入家長角色扮演,反思如何面對壓力與情緒,更能增進彼此理解。
5. 制度化溝通:例如設置「家長議事平台」、建立定期電子週報制度、召開班級共識會議,讓合作成為常態。
學校辦理百年校慶時,家長與教師的分工協作,就展現了家校合作對學生教育的巨大助力,也培養了家長更積極參與校園事務的意識。

苗栗縣南和國小百年校慶主視覺。圖片提供:劉興欽
例如,我們辦理親子彩繪與趣味競賽,家長與教師攜手佈置場地,協助學生參與比賽,既增添趣味又促進親子互動。在規劃環保跳蚤市場與闖關攤位設置中,家長志工主導規劃,教師提供指導,攤位收入部分更用於校務發展,實現資源共享。

苗栗縣南和國小百年校慶校園彩繪。圖片提供:劉興欽
籌備會中,也建立親師間的非正式與正式調解機制會議,讓誤會衝突轉化,不斷反饋修正,兼顧創新與穩定性。
國小的百年校慶,是家校攜手共創的一次成功實踐,為學生創造多元的可能性,透過制度化的機制,進一步強化家長參與與教育資源共享,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給初任校長的親師合作實務建議
初上任的校長若能具備「觀察-理解-行動」的三階段策略,將大幅提高親師合作的成功率:
1. 理解社群文化:透過問卷、社區走訪、小型茶會等,建立親切可信形象。
2. 啟動溝通模式:使用熟悉的媒介,如臉書社群、班級LINE群等,讓家長無壓參與。
3. 快速建立信任:挑選幾個易執行的活動,如「親子共讀」、「孩子擔任一日校長」等,立刻創造共鳴。

親子共讀活動。圖片提供:劉興欽
4. 中立處理衝突:建立申訴與調解機制,讓誤會不致演變成衝突。
5. 發展親師共好文化:透過定期分享平台、親職講座、專案共作,讓合作升級為「共學」與「共榮」。
6. 尋求資深經驗支持:加入教育領導社群、參與地區教網活動,累積領導智慧。
結語:親師共築信任,攜手前行
親師合作不是短暫的計畫,而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當家長感受到被尊重,教師體會到家長的支持,校園氛圍將轉為「共好」與「正向循環」。這份夥伴關係不僅提升學習成效,也讓孩子在「被看見、被理解、被鼓勵」的環境中健康成長。讓我們攜手成為真正的親師大聯盟,共同書寫孩子未來的希望篇章!
在不久的將來,教育不再只是學校內的責任,而是結合家庭、科技與社區共同打造的「智慧教育生態圈」。校長與教師應超前部署,擁抱變革,與家長攜手迎向新時代的挑戰與契機。未知挑戰還在,但透過以上具體策略,可以逐步踏穩領導腳步,促進家校信任,一起讓校校成功,親師結合成大聯盟!
作者簡介:劉興欽
劉興欽,係苗栗縣通霄鎮南和國小校長、苗栗縣國中小師傅校長,服務教育資歷35年、其中擔任校長16年,歷任大、中、小型學校校長,也籌辦校舍新建、整建、補強工程等硬體建設、七十周年及百年校慶校友回娘家等人文活動。
「親師合作」是學校與家庭共同加強學生成長與成功的重要基石,隨著AI科技的發展,家校合作的模式也正邁向智慧化與個人化。博士期間鑽研優質學校議題,深知校事會議程序繁瑣,啟動雖是校園民主化的展現,也明瞭「蝴蝶效應、見微知著」之啟示性。家校的親師合作是「自發、互動、共好」的展現,也是學校邁入「自動好、校校成功」的催化劑。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