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正能量:當「正向」成為教育現場的罩門

【Ms.蔡蔡專欄】近年來,「正向教養」與「正向管教」成為熱門關鍵字,強調溫柔而堅定、尊重與鼓勵。然而國中導師Ms.蔡蔡卻觀察到,這套理念在部分家庭與校園的實踐中,逐漸被誤解、甚至走向放任──讓孩子缺乏規範,老師面對挑戰卻無從著手⋯⋯

失控的正能量:當「正向」成為教育現場的罩門。shutterstock

失控的正能量:當「正向」成為教育現場的罩門。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從多年前盛行的心靈雞湯式語錄開始,社會興起一股「正能量」風潮,給了許多身處低潮的人們力量。然而近幾年,這股風潮來到了教育領域,任何理論或措施只要冠上「正向」兩字,似乎就暗示著一切偏差行為都有合理的解釋和教化的可能;只要堅持「正向」措施,就會有良善結局在後方等著。

真的是如此嗎?

從親職正向教養、校園內的正向管教,再到去年底行政院通過《民法》修正草案刪除父母懲戒權... 我感覺這股「正向」風氣,已經有點矯枉過正,似乎越來越多人正漸漸集體落入一種類似宗教膜拜的態樣…。

被誤用的正向教養與錯位的正向管教

當溫柔變成放任

當我看到親子部落客花了好長的篇幅,說明自己看到小孩趴在地上寫作業,卻忍著不提醒他:去桌上開燈寫,才不會傷眼睛和脊椎-只因認為這樣會打斷他難得的專注力和學習熱忱,我倒認為,適度的介入、及時提醒,更能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當我看到校園內的老師,面對部分做出不當行為、卻把正向管教措施視為自身保護符而嘻笑玩鬧、甚至口氣比老師更兇的學生,我只能搖頭嘆氣-罵、不罵?管、不管?好像都不對。

每個人天生下來就有不同的個性,性情中有善有惡,加上成長環境,以及各種元素彼此交互影響,無一不在形塑你我的生命圖樣,也因此,不太可能有單一教育理論足以適用面對所有學生。理解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再揉合不同的教育理念,擬定最適切的方法面對,應該會比起強調「正向」來得更實際。

現場老師的進退兩難

這個學期,我讓孩子參加學校的課後社團。孩子常回來抱怨,社團裡面有兩個同學每次都故意做一些事情惹老師生氣,然後他們還會哈哈大笑,說反正老師也不敢對他們怎麼樣。老師只會一直叫他們不要再OOXX了,講很多次以後,老師生氣了,就不上課了,讓全班自由活動到下課。

我問小孩,真的有到每次嗎?孩子想了想,說:沒有。因為有時候是代課老師來,他比較兇,這兩個人就會比較乖,不會一直鬧。老師那節課就會教比較多東西,也不用全班一直一起被罵,然後自由活動(=很無聊)到下課。

原社團老師的作法或許並不是很好,但也確實彰顯了現場老師的無奈。

我認同合理管教,而非全面強推的正向管教。順應孩子的個性,在師生或親子雙方都理解脈絡的情況下適當告誡或懲處,可以發揮管教的效果,而且不一定會帶來想像中的傷害。或至少,整體和長遠來看,利大於弊。

盲目的正能量,反成為壓垮孩子的稻草

另外,在校園內,相對於遭受過多責罵,我也看到不少孩子是因為盲目相信正向能量,而無聲的被擊垮。

只要認真念書,成績就一定會進步、未來考上前三志願嗎?只要用心對待同學、善解他人,對方就一定會跟你做朋友,你的人際關係就會改善嗎?

真正的正能量,應該從好好認識自己出發,再到正確的理解他人,對周遭人事物建構合理的認知,不抱持過多空泛的期待,從而做出相應選擇和決定。能做到這些,你自然會從身上長出穩定的能量,踏實的築夢。這就會是實實在在的正能量。

是正向,還是過度寬容?

有興趣了解的更多的人,可以去搜尋「權威式教養」,它跟容易養出媽寶的「寬容式教養」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權威」不同於「威權」,請不要被它的名稱嚇到了),我發覺有部分以為自己在奉行「正向教養」的家長,實則進行的其實是「寬容式教養」的行為,讓人非常擔心。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

孩子喜歡打桌球,也打得很不錯。但每天鍛鍊很辛苦,而且最近一直沒辦法突破而覺得很煩燥,告訴你,他不想再繼續練球了。這時,不同類型的家長會有這幾種典型回應-

寬容式家長:「你自己決定,都很好。」
忽略式家長:「隨便,不要吵我就好。」
獨裁式家長:「不要再說了,叫你去就去!」
權威式家長:「我知道你不想去,但有時候,戰勝逃避的衝動,勇敢面對挑戰,會讓你變得更強!」

(我再多加一個類型)
情勒式家長:「我已經付那麼多年的學費了,你不要浪費我辛苦賺的錢!去練球!」

孩子還沒學會尊重,大人卻先退讓到底

不管是家長的正向教養、或校園提倡的正向管教,都應該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之上。有一部分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卻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拿正向教育作保護令,這不外是在踐踏老師的耐性、甚至尊嚴。 

每個人都有各種情緒,我們也教導孩子要擁抱這些情緒,在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不是嗎?既然如此,為什麼部分家長會認為僅用單一的「溫柔而堅定」態度,適用於面對所有情況、每個孩子呢?在某些情形中,難道其他的表達方式,例如嚴厲,不能是個適切選擇?況且許多人只記得要「口氣溫柔」,卻為了避免孩子不開心,連「堅定要求」也放棄了。

教育與教養情境不同,更不該一套理論走天下

教育心理學其實有非常多流派,以阿德勒為核心的正向教養不過是1980年代開始在美國盛行的其中一套理論。它適合在家庭中,由父母和子女共同長期磨合、持續運作,把這個「正向教養」觀念直接挪移套用到學校的「正向管教」,我認為並不切實際。

在課堂上,老師一次面對幾十位學生,與家長和自己一兩個孩子慢慢溝通的情境,全然不同。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溫柔而堅定的了解學生干擾課堂秩序的背後原因、或探詢他們當下的想法,然後提供多種選擇鼓勵他們做出最佳決定。老師們在當下需要讓班級快速穩定下來,也才能夠在大班制教學中照顧到最大多數學生的權益。

我認為中小學第一線教師應該學習掌握的,是在通常不太優雅的教學現場中,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必要時嚴肅表達原則與立場,再透過不失控的適度懲戒,教導另一些還在建立最基本規矩的學生。如果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快要爆炸了,我建議老師先離開現場,務必讓自己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後再開口。否則孩子只會記得老師亂發飆,其他甚麼都不記得。

教育/教學從來都不是一套理論走天下。它比較像一門藝術,需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揉合多種理論,配合實務經驗,做出當下最適合的判斷。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有生命力的。 

「正向」不是問題。但如果只有正向,背後缺乏更完整的架構和做法,例如尊重、紀律、守住底線… 這樣的「正向」往往會淪於單向的試圖避免衝突,容易養出高任性、低韌性的孩子。而它所帶來的「正能量」,可能比較趨近於空中閣樓,有點過於夢幻空洞了。

*本文為【Ms.蔡蔡專欄】文章,歡迎點擊「 ♡ 」收藏文章,或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看更多專欄文章:

翻轉教育 Logo

加入翻轉教育
獲得真實多元教學經驗

追蹤作者、收藏好文,更多靈感資源不錯過

立即訂閱
國中教師的工具箱

國中班級經營X高效教學資源專區

專為國中老師打造,有效解決教學現場大小事。

#親師溝通 #SEL #SDGs #教學設計 #國中會考
立即前往

 

延伸閱讀

Ms.蔡蔡 Ms.蔡蔡

Ms.蔡蔡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國中英文老師,國際教育政策背景、英語專長。曾擔任新北市特教中心資優方案的特聘教師,任教於公立中學。育有兩名子女,經營臉書粉絲頁蔡蔡視角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