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提早準備!英文閱讀能力如何養成?國中三年教學規劃4重點5技巧
老師是否常遇到一個問題:明明很認真教學,學生也很認真學習,但會考結果卻沒反映出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效。淑媛老師分享國中三年的英文閱讀教學進程,根據學生的程度調整教學內容的比重、策略與方向,養成英文閱讀能力,讓學生自信面對會考的素養題型!
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怎麼培養?淑媛老師分享國中三年閱讀學習規劃經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左)、翻轉教育製圖(右)。
本文重點摘要
過去的基測,現在的會考,甚至108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題型,20年來,充分揭示「語用」的語言學習趨勢,和「培養思考力」的時代趨勢。
如果老師沒有嗅到這樣的趨勢,甚至經歷基測時代的年輕老師,若仍只著重文法翻譯教學,師生面對會考題型,都會同感挫折,對108新課綱素養導向題型更感焦慮。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下,國中三年的閱讀教學進程,有必要掌握方向,長期規劃。
一、調整教學比重,區分精讀與略讀

老師們可以在領域共同備課時,討論段考分配比重,決定哪些課文內容進行「精讀」與「略讀」。基本上,除非是特殊議題,需要多介紹背景知識,學生只要能理解單字字意,就能理解文本的內容主旨大意(會考閱讀題組的主要題型)。
對較深難的文法,加重句型練習;文法較簡單的單元,重點講解,不需每課逐字解釋,就有機會空出教學時間了。以下提出幾點個人在教學或課室的經營技巧供參。
TIP 1:預習很重要!
請學生回家預習,上課時,先檢查學生做的筆記,我再來講述。多年來,學生反應,先預習比較能清楚課本和老師上課的內容,這樣上課也很省時。
如果學生的課本空白甚多,或全班多人沒有寫預習筆記,我會停頓 5~10 分鐘,給全班先做筆記整理,再來講述。乍看之下,浪費了 5~10 分鐘,實則上課比較有效率。
在規定預習時,可以先告訴學生要看的重點。例如:今天上的文法句型,請在 Reading 和 Dialogue 文本裡找出來,用螢光筆畫出來。學生不但複習今天的文法,更可理解課文和句型應用。
TIP 2:文法重點「先理解、再練習;先基礎、再深入」,減輕學習焦慮!
我上文法都會先構思故事情境,讓學生理解文法的使用時機,再談文法結構,邏輯概念清楚後,再來做課本練習題。必要時,立刻出三題翻譯,學生可翻課本講義參考,一方面減輕學習焦慮、一方面也讓學生邊看、邊反芻老師剛剛上課的內容。
針對八、九年級學生,可以再給一、兩則會考題演練,一步步由淺入深,由理解到應用,讓學生逐步面對會考。

▲上過去完成式,利用時間軸理解過去完成式使用時機,再用基測會考經典代表題做綜合演練。將文法應用到閱讀裡。
TIP 3:善用科技,機械反覆練習交給學習系統,老師處理大腦思考。

▲善用Google Classroom、雲端硬碟等功能
我習慣把教學進度、備課用書、習作解答、講義筆記、考卷解答筆記…等掃描檔放雲端,供學生預習複習用。也會善用書商提供的電子書光碟,包含課文講解、我在考卷講義上寫的筆記,掃描後投影,學生可以跟著我講述的內容記筆記,減少板書時間。
識字量是閱讀流暢的關鍵,雖然拼讀很重要,但對於落後程度的孩子,不要逼著每個單字的字母都要拼對。只要能認字,知道字義就能閱讀,知道聲音就能增加音感語感,促進英語聽力,也間接幫助閱讀能力。
因此,利用學習應用程式如 Quizlet,或學習平台如 Cool English,讓學生練習認字或拼字,不僅有趣,學習成效也佳。提升上課效能後,老師就有多餘的時間進行閱讀指導。
二、瞭解學生的程度,提供適合的教學進程
我在學習資源良好地區的學校教書,一個班上學生的程度就已呈極度雙峰,相當挑戰老師的教學規劃。舉例來說,英語程度優的孩子,可能已會閱讀像《哈利波特》的長篇青少年英語小說,然而一班(約 30 人)也有 3~6 名孩子,無法認得或依序說、寫出 26 個字母。
可想在社經條件不利地區的學校,班上幾乎不識 26 個字母的狀況比比皆是。即使用同一本教科書,由於教學環境差異大,教學規劃也要因應調整。

TIP1:不同程度的孩子,閱讀教學的實施進度也不一樣
學生普遍程度佳的班級,教師可減少課本細節講述,及早進行技巧閱讀訓練(指導閱讀策略),提升到擴展閱讀(多元題材的文本)。國中三年訓練下來,程度好的孩子不只可以應付會考,更因大量閱讀而順利銜接高中,沒有教材範圍、需要大量且多元閱讀的學習模式。
待加強學生多的班級,教師應減少文法講述,守住學生的單字辨識能力。多利用簡單有趣的文本,引導孩子識字拼讀,帶出閱讀的樂趣,力求「看懂簡易的文章」。
雙峰現象極大的班級,可實施分組教學或分組合作學習。教師提供不同難度的文本,要求的能力標準也因人而異,讓每個孩子各有追求的目標。
TIP 2:利用基測/會考題,系統進展閱讀策略教學
九年一貫以前,我利用報章雜誌編成講義,訓練學生閱讀策略,但學生認為和課本考試無關,不太理會。等到聯考,特別是90年第1次基測,原本段考平均落後全校的任課班竟然大翻盤,英語成績優異,學生才相信我教的閱讀策略是有用的。
之後基測/會考題本累積越來越多,就全改用基測/會考試題,偶爾穿插我出過的段考題來應對閱讀策略。
我參考國外的閱讀策略理論與教師實務應用,整理成一系列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從七年級開始,搭配課本主題或文法結構教學。到九年級,學生就能適應長篇閱讀。

▲我參考國外的閱讀策略,整理成一系列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搭配課本主題、文法結構、基測/會考試題來應對閱讀策略教學。
三、瞭解閱讀評量趨勢,擴大閱讀形式,提升閱讀思考力
很多老師對「素養導向評量」陌生,甚至誤會素養導向評量題目很難、文章很長──這只能說對了一半。如果了解國際幾個重要的評量趨勢,其實從過往的基測/會考題,就可以看到一些素養題型的影子。目前跟閱讀有關的國際大型評量,最重要的有兩個:PIRLS 和 PISA。
PIRLS
PIRLS 的文本以故事體、說明文為主。根據其評量架構,老師可以掌握閱讀的四個歷程:直接提取、直接推論、詮釋整合、比較評估。根據這四個歷程來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步步提升到統整思辨的高階思考。

▲PIRLS 測驗架構 (2021),取自:https://pirls2021.org/
- 直接提取:直接在文本上找到答案(例:文章中出現的人事時地物)
- 直接推論:根據上下文,推斷出訊息間的關係(例:推測主角的目的、事件因果)
- 詮釋整合:運用已知的知識或經驗,深入理解,整合文章的重要內容等(例:主旨大意、推測主角的語氣和態度等)
- 比較評估:連結其他文本之比較分析、評述作者寫作手法或目的等(例如:這篇文章的情節安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
PISA
PISA 的文本形式多元,主要有兩大類:連續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連續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
- 連續性文本:描寫文(description)、說明文(exposition)、記敘文(narration)、論說文(argumentation)、指南(instruction)或紀錄(transaction)。
- 非連續性文本:圖表、地圖、廣告、目錄、標誌索引、表單…等(lists, tables, graphs, diagrams, advertisements, schedules, catalogues, indices and forms)。
- 上述兩大類也可以合併一起呈現(mixed texts,混合文本),或多元文本呈現(multiple texts,例如:旅遊行程+地圖+網頁旅遊景點介紹)。
而 PISA 和 PIRLS 的閱讀歷程重疊,以下截取 2018 年 PISA 閱讀評量架構供參:

▲2018 年 PISA 閱讀素養評量,閱讀歷程架構(取自OECD,PISA 2018 Reading Framework)
上述測驗架構和試題樣本,都可以在官方網站下載參考。如果老師能掌握測驗架構,對素養題型就不需過度驚惶。
同時我也要提醒,像「科普閱讀」(popular science reading)這類跨領域、混合/多元文本呈現方式,可能會讓擅長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文科老師望之卻步。但想培養孩子多元閱讀,老師自己也要大量閱讀,可以多和其他領域老師或專家請教,讓自己的知識範疇擴展。
四、規劃長期的閱讀教學進程(附七~九年級教學規劃範例)
培養閱讀需要長期規劃和實踐,如果國中三年都同一個老師教,就可以依進程發展。如果學校教師配置無法一貫帶完三年,建議學校教學研究會可以擬定一套學習進程,無論誰接手,都可以接續指導。
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新生入學就規劃三年的教學歷程:


▲我編輯的暑期輔導課講義,有系統的上閱讀策略,因七年級識字量有限,選取基測簡單的題目來演練。
希望各位老師面對會考素養題型時,能帶領孩子一步步爬上閱讀能力高階,不只為超越考試的「越」讀,更為終身學習而「悅」讀。
*本文章同時刊載於翰林共備別冊「週週有素養」110年3月發行。
【最新研習】國中班級怎麼帶?林淑媛老師線上直播解惑!
國中老師如何在混亂的教學現場,穩住班級經營,引導青少年、建立親師生合作?《翻轉教育》最新研習活動,邀請資深國中教師林淑媛,線上直播經驗交流,從建立自己的帶班風格、如何與學生「過招」,到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有效溝通、教師的自我照顧,和大家暢聊班級經營的酸甜苦辣!立即了解》》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