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人同行,更別忘自我修煉:師傅校長回流課程的五個體會
新竹市培英國中潘致惠校長認為,肩負輔導初任校長重任的「師傅校長」,不只是經驗的傳承者,更是持續學習的同行者。她參與新竹市舉辦的師傅校長回流課程,從數位領導、VUCA思維到法律素養等主題的共學中,整理出五個體會,反思資深校長的責任,以及在變動不居的時代,如何修煉自己、引領他人。
蔡明貴校長在課程中分享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減法行政、加法教學」。圖片提供:潘致惠
本文重點摘要
作者:新竹市培英國中校長 潘致惠
編按:「師傅校長」為「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培育與認證的資深校長,致力於初任校長輔導、校長回流教育等校長培育工作。本系列專欄每期將由一位「師傅校長」分享校園實務經驗、教育理念或心情故事。
回想十多年前我剛接任校長時,面對新政策壓力、教師團隊溝通、家長期待與突發事件,每一天都像走在雲霧中,既戰戰兢兢,又孤獨前行。那時若有一位願意傾聽、分享、指引的師傅校長,或許我會更有勇氣,更快找到方向。
如今,教育部推動「師傅校長制度」,對於我們這些已有經驗的校長而言,是一次角色的轉換:從「掌校者」轉為「育人者」,從「個體領導」進化為「系統支持」。而「回流課程」,正是這轉換中的關鍵一步。
成為「師傅校長」,代表的不只是年資的積累,而是一種對教育責任的延伸,不只是把「我怎麼做」傳授給新任校長,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到「他們可以怎麼做」的答案。在114年度的新竹市師傅校長回流課程中,三堂課、九小時,彷彿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見校長專業支持系統可以如何深化、如何實踐,也讓我對「如何帶人」、「如何再成長」有了更具體的想法。
(編按:師傅校長回流課程,是提供通過培訓並取得師傅資格的校長的進修課程。)
一、數位領導,是校長更該掌握的語言
「AI會取代教師嗎?」蔡明貴校長在數位領導課程中拋出的第一句話,讓校長們陷入沉思:這是我們近年在現場推動校長數位領導時,最常被老師們問到的問題,也是許多家長疑慮與老師的擔憂。

阿貴校長從校務實作,帶領我們看見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減法行政、加法教學」。圖片提供:潘致惠
蔡校長不是高談科技趨勢,而是一步步從校務實務帶領我們看見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減法行政、加法教學」。例如,他示範了如何用ChatGPT快速解讀、詮釋重點、生成校務公文草稿;如何用Notion AI記錄會議紀要與教師備課筆記、甚至透過Google日曆連結GPT協助校長老師進行日程管理、快速連結、生成邀請連結與通知發送。這些應用,雖非驚天動地,卻真正打開校園行政現場的盲盒,找到解鎖鑰匙。此外,蔡校長也提到:「數位領導,是校長的語言升級。你不需要成為程式高手,但你必須了解科技帶來的可能性,並引導教師一起看見它的價值。」在跟著阿貴校長實作過程中,發現我竟也能透過GPT寫程式,把之前很複雜、很冗長的家長會選舉開票變簡單、一鍵搞定,實在讓我驚訝不已,深深體會到原來校長推動「智慧校園」不是只有建置系統設備,更是要讓最貼身的日常與夥伴們「智慧行政」先走起才行。
對於初任校長來說,數位轉型往往是一片陌生領域,但如果有師傅校長願意領路、分享實際做法,就能大幅減少摸索的時間與壓力。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師傅所肩負的使命。
二、VUCA時代,帶人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VUCA(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一詞,在教育現場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堂課由林逸松校長主講,他以親身經驗帶我們解析:學校不是一個穩定系統,而是一個動態系統。舉例來說,他分享某次疫情期間,學校短時間內需要完成遠距教學轉換,教師手忙腳亂、家長頻頻投訴、學生學習成效下滑。在那樣充滿壓力與混亂的情境下,他如何運用「VUCA 1.0」思維進行狀況拆解,再用「VUCA 2.0」尋求對應策略,如建立清晰的溝通流程、授權中層領導、提供教學技術即時支援。在小組討論中,我們不約而同地說到困擾校務運作的事:教育現場層出不窮的校事會議案件,不僅需耗時處理,也會引發校內緊張情緒信任危機。當時若能以VUCA思維分析——哪些是資訊混亂?哪些是價值模糊?再逐步提出明確應對策略——或許能更快找回校園秩序與信任。

林逸松校長透過VUCA 2.0分析如何在渾沌的動態系統中尋找新解方。圖片提供:潘致惠
這讓我思考,我們指導初任校長時,是否也該讓他們先理解「混亂是常態,穩定是暫時」?VUCA思維不只是分析工具,更是一種心理建設:接受現實的不確定,才有能力面對下一步。在師傅與徒弟的關係中,我們過去習慣給的是「答案」,但VUCA時代,我們要教會的是「思考方式」。能夠引導初任校長從問題背後看見結構與因果,是師傅校長最大的價值。
三、法律素養,是校長領導的底線
「一位學生在臉書上批評老師,家長留言附和,老師選擇提告,校長該怎麼做?」這是李宗翰專員帶來的法律課程開場案例。看似是單一事件,但背後涉及言論自由、教師尊嚴、學生隱私、家長關係等多重層面。我們在分組討論時,才驚覺:法律不是教條,而是教育現場辦案多於辦學的時代,天天都有機會踩到的「地雷區」。

李宗翰專員在辦案多於辦學的教育現場中累積「勿踩雷經驗」,並分享寶貴見解。圖片提供:潘致惠
尤其在AI時代,許多資料來自雲端,許多內容以圖文混合生成,涉及著作權、學生隱私、資料安全等風險。例如教師用AI生成教材、學生用AI寫作業、學校蒐集學習歷程資料,一不小心就可能觸法。因此,我們不只要傳授初任校長「做什麼」,更要教他們「不能做什麼」、「做了之後怎麼保護自己與學校」。法律素養,或許無法解決所有教育難題,卻是避免危機擴大、建立信任的最基本防線。
四、帶人之前,先整理自己
擔任校長久了,我們的時間幾乎都花在別人身上——替教師解決困難、向上級說明業務、面對家長需求、關照學生狀況。但成為師傅校長之後,我發現還有一件事要做:「自我整頓」。這次回流課程,我重新檢視了自己這些年來的領導模式:我帶領團隊的方法是否過於依賴舊有經驗?我是否給年輕的行政團隊太多框架、太少空間?協助新手校長時,我對於校務領導過程中會面對的衝突、危機,是否太過於保護而疏於直面?

師傅校長在燒腦時刻中累積與時俱進的實務動能。圖片提供:潘致惠
這些問題讓我驚覺,我雖是師傅,但仍需學習。也因此,我特別珍惜與其他師傅校長的交流機會,透過案例分享與實作,彼此建議彼此學習,我們不只是傳承者,也是反思者與共學者。「一日為校長,終身為學習者」——這句話或許就是師傅校長的最佳註解。
五、讓學校變好,不靠單打獨鬥
回流課程的開始,林立生處長就蒞臨勉勵,希望師傅校長要力行團結合作,在大環境更迭變動的時刻,一起同心共學、互相支持,讓校長彼此成為最佳後盾,用專業領導展現在家長面前。全國校協(編按:即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精神支柱薛春光榮譽理事長,也在培訓過程中來為大家加油打氣,透過校協精心規劃的培訓課程,讓師傅校長自利利人,更有效的協助初任校長並彼此支持,透過精實的課程學習,師傅校長們不只是被指導,而是學會了2.0進化版的思考內化與操作工具。

新竹市教育處林立生處長到場勉勵與期許。圖片提供:潘致惠
這次的培訓讓我更加堅信:好的校長不是「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而是善用團隊、串連資源、與人共創未來。師傅校長的存在,是這條領導路上的「燈塔」,不一定主導方向,卻能在關鍵時刻,提供一束光。
小結與 Takeaway:陪伴,是一場雙向修煉
這次回流課程,是一場充滿「再認識與再更新」的旅程。身為師傅校長,我從五個面向得到啟示:
- 數位領導,是教育現場的核心議題:校長不需變成科技專家,但不能再是門外漢。
- VUCA思維,是新時代的領導語言:我們要教會初任校長拆解混亂、擁抱變動。
- 法律素養,是保護學校的第一道防線:讓我們與風險共存,而非與危機對抗。
- 反思與學習,是師傅的日常功課:我們傳承的,不是過去,而是願景與方法。
- 建立支持網絡,是校長成長的關鍵條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群體的智慧無窮。
特別感謝新竹市校長協會謝大才理事長及虎林國中團隊辦理這次師傅校長培訓回流課程。我深信:教育領導不是獨角戲,而是一場共舞。當我們願意陪伴新任校長穩健起步、勇敢嘗試、學會思考與改變,我們其實也在重新書寫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與承諾,願我們每一位師傅校長,不只是交棒者,更是同行者。
作者簡介:潘致惠
現任新竹市培英國中校長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博士、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習兼任助理教授
國高中國文教學18年
國中校長資歷13年
新竹市校長協會總幹事3年
新竹市112-114師傅校長
新竹縣113典範學校認證指導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