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園中的自殺,請別再找代罪羔羊了

在校園自殺事件引發社會輿論與責任追究的當下,更需要冷靜理解自殺背後的複雜成因。真正能防止悲劇的,不是找代罪羔羊,而是回歸理解與支持。

關於校園中的自殺,請別再找代罪羔羊了。Shutterstock

關於校園中的自殺,請別再找代罪羔羊了。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這帖子討論自殺,請好朋友們先做幾題是非題。

(  ) 真正想自殺者不會放出想要自殺的訊息
(  ) 自殺者的主因是壓力,如升學壓力、校園衝突霸凌、父母。
(  ) 近年學生心理健康情形惡化,因此校園自殺通報案件快速爬升。
(  ) 心病還要心藥醫,讓有自殺傾向的學生看醫生吃藥是沒用的。
(  ) 女生自殺的死亡率高於男生。

謝謝作答,文末再公布正確答案。

引發我寫這帖子的新聞與評論

近期板橋某國中接連發生3起學生墜樓,引發社會高度關注。4月28日新北市某議員要求教育局,校長應比照政務官負起政治責任。要校長負責,背後的理論是:「學校的作為或不作為,導致或促成了自殺」。

我在社群上看到的輿論,甚至咎責到升學壓力:「升學主義魔咒不除,學生壓力不減反增,難怪家長瘋轉實驗教育學校」。

先講我的結論

一般人只要見到自殺新聞,心裡難免浮出「她(他)受到了什麼壓力?」的自動化詮釋,但研究指出「重大生活壓力」,包括升學主義,其實影響力沒有想像力那麼大。學術界的主流解釋是,自殺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互動」後的結果,生理因素是主因,若同時發生其他的因素,風險就一層層加上來。

我認為,碰到問題時,把問題歸咎於一個結構性的因素,並給予相關人員處罰,是最廉價的作法。但在學校自殺的例子裡,這個作法不但難以解決問題,還會來副作用,造成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莫大的委屈。

早期發現、通報、輔導的流程永遠有改進的可能,但學校工作壓力已經夠大了,外界就不要再找代罪羔羊了。

個案(隱去可辨識資訊)

在某一年的五月,學校請我幫助一個出現強烈自殺意念的學生,一個人在校外租房子。見到他那天是個艷陽天,他穿著寬大的帽T,滿面愁容,他瘦削的臉,讓我警覺到,個子本來就不大的他,已經瘦了好幾公斤。

同學說他成績一落千丈,報告交不出來,又和女朋友鬧翻了。他吃不下、睡不著、心情壞到哭泣時只能嚎哭,卻沒有眼淚,滿腦子都是負面念頭,談一下就不能專心。於是,我帶他出去晒晒太陽,信步走到學院旁的一條小徑,金黃燦爛的阿柏勒熱情奔放地宣告夏天的到來。

我問:「看到這排黃金花樹,你有什麼感覺?」
男孩答:「這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看到它們了。」
50分鐘談話裡,我確認男孩有雙相疾患(bipolar disorder; 又稱躁鬱症),一等親有明顯的家族史,這是生物因極重的疾病,他正處於重鬱期。我立刻通報導師、系主任、輔導中心、校安中心,學校通知家長送醫、住院。我們運氣好,及時把最壞的事情預防掉了。

問題:
但是,如果學生發病後,他從課程及社群退出,同學找不到他,沒有人發現他的狀況,最後他在校園裡墜樓,這可以怪學校,怪任課教師在課程上沒有協助、怪女朋友和他吵架、懲處導師、系主任、學輔中心嗎?
這樣做一點道理都沒有

我請ChatGPT回顧實證研究,依影響可能性由高到低的順序,列出導致自殺的主要因素,我把前5大因素貼在這裡(R平方是回歸研究裡常用的指標,百分比愈高,該因素與自殺的相關愈高):

  1. 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雙極性障礙、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尤其是憂鬱症(R平方:約 30–50%)。
  2.  過去自殺企圖史:有自殺企圖史的人未來再次自殺的風險大幅升高(R平方:約 15–25%)。
  3.  心理痛苦(如絕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強烈的絕望與無望感是自殺的重要心理驅動(R平方:約 15–25%)。
  4.  社會孤立、缺乏支持:孤立無援感、缺乏人際連結是顯著風險。(R平方:約 5–15%)
  5.  重大生活壓力(如失業、破產、親人過世、升學壓力):重大負面事件會增加觸發自殺行為的機會。(R平方:約 5–10%)

個案中的這位學生,導致出現強烈自殺傾向的原因是第1項的精神疾病,他後續出現學業、人際的困難,都可能是疾病所致。學校能做的只是早期發現、通報、輔導或轉介而已。

好,回到前面的5題是非題。5題答案都是X。

( X ) 自殺者主因是壓力,如升學壓力、校園衝突霸凌、父母。
真相:壓力只是促成自殺的因素之一,對自殺的解釋量最多只有10%
( X ) 近年學生心理健康惡化,因此校園自殺通報案件快速爬升。
真相:是校園自殺通報系統更積極了,未必是學生心理健康惡化
( X ) 心病還要心藥醫,讓有自殺傾向的學生看醫生吃藥是沒用的。
真相:許多心病其實是生物因為主的疾病,藥物可以幫助大部分的患者渡過難關
( X ) 女生自殺的死亡率高於男生。
真相:台灣每年男性自殺死亡率大約是女性的2倍
( X ) 真正想自殺者不會放出想要自殺的訊息
真相:80%以上的自殺者會釋放出自殺的訊息

借心理治療電影"凡夫俗子"裡唐納蘇德蘭所扮演父親,在片尾對兒子喊出的那句話做結束:

「不要說這種話!別再折磨你自己了!這不是誰的錯,這世界就是會有意外,不是每個意外都有原因的!Don't do that! Don't do that to yourself! It's nobody's fault! Things happen in this world, people don't always have answers for them.」

老師及學校行政人員,辛苦了。

*本篇文章由【曾世杰】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曾世杰 曾世杰

曾世杰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長期關注素養與學習,曾深入偏鄉陪伴中小學生學習,有四年的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經驗。專長:教學研究、補救教學、閱讀素養、情緒障礙與輔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