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議題怎麼教?用海廢圖鑑和3大心法設計有感的環境教育課
SDGs、永續教育、環境議題⋯⋯環境教育好重要,但怎麼讓學生真的「有感」又願意行動?RE-THINK 團隊分享從教學現場經驗中,整理出3個關鍵教學心法,搭配3種《海廢圖鑑》在課堂應用的參考,幫助老師輕鬆設計出有內容、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課程活動!
世界地球日,從源頭減量開始!RE-THINK 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臺灣四面環海,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理應更加關注海洋議題,學習與這片海洋共存。然而,海洋目前被大量的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所包圍:根據環境部在 2023 年的統計,臺灣的海邊正被 940,000 公斤的海廢圍繞,無不提醒著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因此,海廢教育刻不容緩,我們需要讓更多人了解海廢的來源、影響及解決方式,培養每個人對海洋環境的責任感。
環境議題怎麼教?進行海廢教育前,可以先掌握的心法
每當在教學現場與學生討論海廢議題時,我們不僅希望能夠傳遞知識的內容,更期待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動機與共鳴。若教師在教學前能夠掌握對應的心法,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也能避免在溝通中引起學生對海廢議題的反感或無力感,甚至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與海廢議題的內在連結,真正融入生活中並付諸行動。
對此,根據 RE-THINK 過往所累積的教學經驗,我們整理出了學生對海廢議題的學習需求,並提出教師可對應的教學心法:
RE-THINK 海廢教育的三個教師心法
教學心法 1:議題引路人
利用相關影像或實體海廢,建立學生對議題的畫面感
學生對海廢議題不感興趣,有時是來自於對議題缺乏想像,或是無法體會海廢實際造成了哪些影響。即使不能立即將學生們帶到沙灘上,在課堂中讓學生們觀賞相關影像或實體海廢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師可以利用 RE-THINK 《海廢圖鑑》網站,帶領學生從常見海廢到特殊海廢進行觀察,讓學生感到海廢的種類其實超乎想像,進而歸類這些海灘上常見的廢棄物其實多半來自於人類生活的痕跡,引導學生意識到「海廢的組成來自於人類生活的縮影」。
教學心法 2:案例考古學者
利用實際案例,建立對實踐成果的想像
當學生看見垃圾成堆的景象時,很可能因為影響範圍過於龐大而質疑自己的行動是否能帶來改變,產生對議題的無力感與排斥。別說是學生,就連身為倡議者的 RE-THINK 夥伴們也很常有這樣的感受。
但支持我們能持續下去的不只是對永續生活的憧憬,也包含了行動後實際的改變,例如:淨灘後美麗的落日搭配乾淨的沙灘、因落實回收而減少的垃圾量、去課堂進行環境教育後學生的正向反饋。因此,也建議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實際案例,讓同學看見實踐後的成果。
教學心法 3:行動啦啦隊
提供具體的永續行動方案,並注意便利與環保相互影響的效果
接觸海廢議題並決心開始實踐永續生活時,初期的各種撞牆,尤其是環保與便利性的取捨之下,很可能讓行動方案無法延續下去。教師在課程後期的行動呼籲上,建議可以提供相對具體的永續行動方案供學生參考,也可依照難易度進行排序,鼓勵學生執行的同時,也為學生建立「環保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的,而是需要時間的投入」的心理準備,面對各種限制,可以分別如何應對。
如何利用海廢圖鑑進行教學?三種課堂應用設計參考
若教師預計透過《海廢圖鑑》網站作為海廢教育的教材,以下三種方法可作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參考:
(一)引起動機
- 在網站上任選3個海廢品項
- 列出所選海廢及其特性(e.g. HP值、材質、類別、出沒地)

從海廢圖鑑中對各種海廢的介紹,引起學生動機。圖片提供:RE-THINK
(二)趣味挑戰
透過海廢圖鑑中的「海廢大挑戰」,分組互動或競賽方式,可觀察海洋垃圾在經過海水浸泡及陽光的曝曬後,樣貌為何。

海廢網站有「海廢大挑戰」遊戲,可搭配分組互動或競賽方式進行挑戰。圖片提供:RE-THINK
(三)行動提案
由教師挑選特定垃圾,邀請同學分享它的使用情境與替代方案,並設計減塑或環保行動計畫。

海廢圖鑑中介紹許多不同海洋廢棄物,可以邀請學生分享使用情境、發想替代方案或其他行動計畫。圖片提供:RE-THINK
結語
我們或許會遇到學生對海廢議題的懷疑與無力感,但每一次課堂的對話,都是讓他們重新思考自身與海洋關係的契機。持續探索教學方式,讓學生看見自身的影響力,就能逐步培養行動的意願。
海廢圖鑑介紹:台灣第一本海洋廢棄物圖鑑
每年有80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這些不速之客入侵海洋後,被海塑造成另一個模樣,最後被海浪還給我們、擱淺在海灘上。透過全台的淨灘,我們拾起這些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不單只是把它清除丟掉,而是要了解它們到底是什麼、從哪來、又會去哪?了解問題,我們才可能真的解決問題。
我們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把垃圾分門別類、360度棚拍、將生硬的資訊翻譯成白話文,跟企業夥伴、NGO夥伴協力推出台灣第一本海洋廢棄物圖鑑。這條路未完,我們持續邀請企業夥伴、育單位,和我們一起給台灣的孩子們做出一個更好玩、更完整的環境教材。
看更多: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