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融合教育經驗實務分享:如何面對人際衝突與課程挑戰

台灣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人數自2011年起逐步緩升,平均每年增加7%,早期療育及學前特殊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本文為幼兒園現任教師陳秋月老師的教育經驗實務分享,希望讓更多人瞭解融合教育的現況。

學前融合教育經驗實務分享。圖片提供:陳秋月

學前融合教育經驗實務分享。圖片提供:陳秋月

本文重點摘要

學前融合經驗,從一段師生情誼說起

目前筆者服務的學校採用學前半融合的模式,但在民國 90 年 ~ 103 年間,筆者曾經在左營的某小學附幼服務了 13 年,當時學校的幼兒園有兩個班級是採取完全融合班模式,我們的融合班級內編制有一位合格普幼老師、一位合格特教老師跟 15 個普幼生加上 4 位特殊生,採取每天完全融合。班上兩位老師的合作是互相的不分彼此的,所以普幼老師照顧特殊孩子、特幼老師也會協助照顧普幼孩子。

記得當時班上有一位幼兒園特殊生(發展遲緩女、4歲)跟老師特別有緣,後來就發展出了一段很特別的師生情誼。

儘管她幼兒園畢業以後還是常常利用假日到老師家中,偶而父母親假日沒空照顧也會託老師幫忙照顧,當時筆者家中有兩位年紀相仿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上了小學之後偶爾星期三的下午父母無暇來接她,就會請她來筆者班上寫功課等待父母來接;長大後的特教女孩情竇初開,常常幻想要交往男朋友,假日父母沒空陪她的時候,更放心不下她到處亂跑,也會把她送到筆者家中來請求協助開導及照顧,就這樣時間持續了 10 幾年,目前那位特教小朋友已經是大二的年紀,就讀高雄某科技大學化妝品科系。

在這一段師生情誼當中,筆者要傳達的是:在學前的融合教育中,無論是普幼老師或是特幼老師,只要老師心中有愛,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無差別待遇的,我們跟孩子的感情是一輩子的,這一段師生情誼也特別珍貴

然而經歷幼兒園融合教學這麼多年,雖然校方及老師們在教學及融合教育上努力不懈,但是一直以來最困難的部份還是親師溝通及認同這個區塊,家長不甚理解融合教育中學校替孩子進行發展檢核的意義,擔心孩子被標籤,有些普幼孩子的家長則是擔心孩子被影響、擔憂孩子被特殊孩子傷害;有些特殊幼兒家長則堅持孩子不需要特殊教育服務,不願意面對現實,覺得老師小題大作了,而且普遍家長帶孩子到外面的復健診所做療育的意願不高,這些案例都將影響正向融合的成效。

融合班級中需要哪些課程調整策略

1. 特殊個案背景:

了解班級中特殊個案的背景及需求是最重要的部分,針對個別需要給予協助才能符合融合教育的雙贏精神。

2. 分析家庭需求:

可先列出三項最迫切需要處理的次序,例如:

  1. 社會人際關係的改善:針對融合班中個案持續提供個別化療育計劃、學校特殊教育的資源介入,加強注意力、行為抑制、指令和規範的遵從、與他人聚焦溝通及互動意願、情緒調適及因應合宜的人際互動技巧、問題解決能力等,協助改善最棘手的打人及人際互動行為。

  2. 特殊需求學生飲食的部分:老師在班級中鼓勵特殊生漸進式的嘗試,同儕及團體的模範讓其觀察及學習,另外有些牽涉到生理及身體結構上的健康問題,建議家長可以借助醫院醫生診療諮詢及心理師認知治療協助減敏及改善。

  3. 家庭親職功能部分:應該提供家長教養技巧,提升親職功能,促進家庭裡全部成員教養的一致性,堅定原則和增加引導,來幫助提升孩子的情緒穩定度及行為規範,此外應該在生活中多增加親子遊戲和活動,藉此增加環境刺激及指令規範遵從。

3. 融合班級中課程調整策略:採用融合教育八大支持策略

  1. 環境支持:學校教學現場改變固定作息,視覺化呈現每日作息老師在座位上做更動,配合孩子特質及需要隨時調整。  
                      
  2. 素材調整:課程內容盡量簡化學習素材,讓他們可以自信參與。因為特殊生很容易因為新的工作而焦慮不安,簡化課程增加願意主動參與的意願。 

  3. 活動簡化:在完成美勞作業時可以減少步驟,別人需要完成1-5個步驟,而其只需要完成 1~2 步驟就可以,改變或者減少步驟讓結果呈現時都是成功的,就更有自信能獨自完成。
     
  4. 喜好運用:找出喜好連結其他活動。例如:喜歡玩益智區的車子組合玩具,就讓他每次達到老師的一項要求後,就可以進入益智區玩10分鐘,孩子就會很開心去做。 

  5. 成人支持:熟悉與幼兒園人事物建立信任感,老師及教助的介入支持其的參與和學習,老師的態度必須非常的開放且包容,老師參與示範並參加他的遊戲,介入引導正向互動技巧。

  6. 同儕支持:全班幼生溫暖的包容,再加上好朋友及老師排小天使的示範、協助、讚美與鼓勵。

  7. 輔具使用:使用圓形軟墊等幫助有範圍的安座,讓其知道團體討論的時間必須坐在圓形軟墊的範圍內不可隨意離座,使其能配合全班性的學習。

  8. 隱性支持:安排事件自然地發生,例如:在一個課程中,巧妙地安排特殊生擔任小老師,增強其自信及參與意願。

學前融合教育面臨的人際衝突與課程挑戰

大多數個案班級經過長期正向支持策略介入,老師會觀察班上幼兒跟他,他們之間的互動情形,發現一般大班生情意發展良好比較容易展現包容,會照顧年幼同儕,偶爾有小衝突時,大班會包容年紀小的。例如:排隊時特殊幼兒容易跟前面、後面的人有衝突動作,相較於普幼生特殊生較無法輪流等待。

老師隨時做觀察記錄並適時居中調停,平常更要仔細觀察並修正輔導策略,才能找到問題癥結點,找到協助的有效方法。

在課程學習的部分,因為兩位老師協同教學,會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彈性簡化課程,再加上對班級環境及老師逐漸產生了安全感後,就減少了特殊學生焦躁不安的情形,大大增加了全班的和諧氣氛。融合教育中兩位老師願意共同為幼生營造一個全方位友善的校園,普幼老師跟特幼老師合作無間共榮共好,這是很值得肯定的地方。

身為一位現職幼教老師,老師愛的本質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儘管融合班中的個案在班上多麼令人費心、多麼干擾教學,還是要用細心的用愛涵養他,老師立場必須溫柔的堅持,持續不斷的努力跟鼓勵去嘗試,用讚美與鼓勵來提升全班幼生的自信及優勢能力,發現正向行爲支持產生的效果,讓孩子把學校學到的規則維持及類化到家庭及其他環境產生遷移成效。

尤其以人際互動及社會情緒的部分,因為班級老師及同學的包容讓特殊生感覺溫暖,促使逐漸養成積極性、建設性的行爲及個性,幼生愉快地融入團體生活、快樂學習,間接也感受到家長的態度逐漸肯定、支持,融合班級內的親師生關係也更和諧。

延伸閱讀

陳秋月 陳秋月

陳秋月

教師、幼兒園主任

台南大學幼教研究所畢業,公私立幼兒園32年資歷。堅信「幼兒教育是用愛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給幼兒滿滿的愛與鼓勵、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特質,讓孩子學會肯定自己、富同理心並能尊重他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