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拖延怎麼辦?釐清拖延的3個阻礙,讓事情輕鬆開始

國中會考進入倒數,學生平時累積一堆課業進度沒完成,總是拖到考前才開始讀書;準備時間不充裕,考完成績不理想時,又說自己沒天份、不想努力。老師可以怎麼協助學生,養成讀書習慣、擬定複習計畫,讓學生跨越拖延阻礙,展開行動呢?別再說時間管理,本文就來告訴你,釐清拖延阻礙,比教學生「自律」更重要。

學生拖延怎麼辦?釐清拖延阻礙,比「自律」更重要。Shutterstock

學生拖延怎麼辦?釐清拖延阻礙,比「自律」更重要。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老師們不陌生:學生作業、報告遲交;會考快到了,學生說要好好讀書,但打開書本沒多久卻又開始分心⋯⋯在學習現場,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拖延」發生。有哪些方法能幫助學生呢?

英國生活教練阿里・阿布達爾(Ali Abdaal),同時也是一名從醫生轉行為500萬訂閱的 Youtuber,在自己於撰寫的書——《感覺良好的生產力》(Feel-Good Productivity)——當中分析,我們之所以會拖延,往往來自三個阻礙:未知的不確定性、恐懼以及慣性

針對這三種阻礙,阿布達爾分享多樣的解決方式,翻轉教育也訪問資深國中教師、同時也是翻轉教育專欄作家的Ms.蔡蔡,談他在教學現場多年的觀察,以及陪伴國中生跨越拖延症狀的作法。本文綜整阿布達爾的建議及Ms.蔡蔡的國中現場經驗,提供老師們參考。

釐清讓我們拖延的三個阻礙

釐清讓我們拖延的三個阻礙。圖片截自阿布達爾(Ali Abdaal)Youtube 影片

阻礙一、不確定性

阿布達爾指出,要開始一件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就好像置身在不確定的未知中,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怎麼走。不確定性會讓我們產生焦慮的情緒,並伴隨四種情況發生:

  1. 高估負面結果:將還未發生的事情,設想成負面的結果
  2. 過分警覺:過分解讀大環境的現象或統計數據
  3. 不去思考成功的因素:不去研究、了解可以成功的方法
  4. 逃避:不思考問題、延後決定

可以這樣做:用三個「W」展開自我對話

  • Why:連續追問自己五個「為什麼」

例如,明明想要認真讀英文,但是遲遲未開始,這時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想要認真讀英文」,並根據回答,再追問為什麼,照這個方法連續問五個為什麼,導出背後的初衷。

  • What:問自己可以做「什麼」來達成初衷?
  • When:問自己「什麼時候」要做?直接排進行程表

Ms.蔡蔡觀察,在上述四種產生焦慮的情況中,「不去思考成功原因」與「逃避」國中生較常發生。面對會考與升學,學生容易因為學科上沒有達到成就感,心生挫折、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就不去了解還可以進步的方法,甚至放棄努力、逃避問題。

而在這三個「W提問」的解方中,Ms.蔡蔡認為,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到「What」跟「When」。例如,學生決心認真讀英文,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弱項,如文法、單字量,提供讀書建議,並進一步為學生規劃適合的讀書計畫,將英文確實排進讀書計畫表裡。

面對「不確定性」的阻礙,Ms.蔡蔡分享自身作法,例如針對剛升上國中的七年級學生,導師可以在第一次段考後用班週會時間,讓學生進行讀書習慣分享活動,藉由交流彼此準備各科的經驗,建立讀書習慣。

對於準備會考的九年級學生,Ms.蔡蔡則會邀請有「反差感」的畢業生,即當年成績從谷底翻身的學長姐,來班上和學弟妹分享讀書撇步。由於年齡相近,學生較能從對方的經驗中學習,釐清阻礙。

阻礙二、恐懼

阿布達爾分析,未知的不安全感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害怕,例如害怕被他人拒絕、害怕自己做不到,因而裹足不前,產生拖延。

可以這樣做:釐清恐懼來源和「身分標籤」,放長時間思考

  • 釐清自己的恐懼來源:你的害怕是來自「自己」(Me)還是「他人」(Them)?

恐懼來源是自己:怕自己辦不到、做不好。恐懼來源在他人:怕別人討厭自己、取笑自己

  • 看見給自己的「身分標籤」:你是一個終身學習者還是不許自己失敗的人?

若你將自己定位成終身學習者,那麼挫折對你來說就只是學習的一部分。

  • 10/10/10規則(The 10/10/10 Rule):用「10分鐘、10週、10年」來思考,事情的結果經過這三種時間後,對我們造成影響的嚴重程度有多大。

舉例來說:告白、考試沒通過,常讓我們覺得自己此生註定失敗,災難化結果。這時可以問自己「10分鐘、10週、10年後,這件事對我是否重要?」這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嚴重?減少對結果的恐懼。

Ms.蔡蔡認為,老師們可以協助學生釐清恐懼的來源以及身分標籤,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並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建立成長型思維價值觀、自我身分認同感。

談到「10/10/10規則」,Ms.蔡蔡坦言對十幾歲的國中生來說,時間概念還沒辦法想這麼遠,這個方法或許不容易落實,但老師們還是可以引導學生,遇到挫折時「心態要放鬆、行動要積極」,別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開始,也不該以「我就爛」的態度,為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

阻礙三、慣性

阿布達爾於書中形容,靜者恆靜、動者恆動,要開始一件事情好比從靜到動,就像騎腳踏車越過一個小山坡,必須出更多力才能爬上山坡,因此,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就要盡可能減少爬坡過程的「摩擦力」。「摩擦力」又可分成「環境」「情緒」兩種來討論。

可以這樣做:減少摩擦力,讓行動更容易開始

  • 減少環境的摩擦力:把東西擺在顯眼的地方

例如:想要開始念書,就把筆記本、課本放在容易看見的地方,提醒自己隨時都能開始行動。

  • 減少情緒摩擦力:也許做好某件事是要花上十小時、十年的功夫,例如想把吉他彈得好就必須投入長久的時間,過程讓人想到就壓力大。

這時,可以善用「五分鐘原則」,讓自己心境輕鬆點,先養成每天接觸的習慣,規定自己每天只花五分鐘做這件事,時間到就停下來。等習慣養成後再逐步拉長練習時間。

回到台灣學習現場,Ms.蔡蔡也認為環境的影響力很重要,像是對九年級學生來說,若想專心準備升學考試,就要盡量減少環境摩擦力、3C產品的誘惑力

Ms.蔡蔡會在班上準備一個裝手機的盒子,請九年級學生到校後自主交手機。學生回到家時,他則希望學生應把當天要念的書都放在桌上,照表操課,手機就由家長監督使用,專注力才會提升。

而若因手機使用產生親子衝突,Ms.蔡蔡建議可以請家長和孩子討論雙方都能接受的3C產品使用時間,避免孩子因太強硬的要求而產生抗拒

對於正準備要訂下目標的學生,Ms.蔡蔡也認為,若一開始門檻訂太高,的確會帶來心理壓力。她建議,老師能用「All or Something」的觀念鼓勵學生展開行動,避免抱持過往「All or Nothing」全有全無的心態。剛開始做到「一些」就好。老師可以協助學生將進度分成小任務,一天背一點單字、做幾題數學題,慢慢累積小成就,養成讀書習慣

此外,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運用正向情緒的3P要素,維持學習續航力。(看更多:教書30年如何一直保持教學動力?生活教練:正向情緒「3P要素」是關鍵

紀律或許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但唯有真正釐清拖延阻礙,了解卡關的問題出在哪,才是保持行動力的長久之計。而當我們開始嘗試新事物,並能從中感到快樂,正向情緒便會自然地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

延伸閱讀

高嫚嬣 高嫚嬣

高嫚嬣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