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校|少子化淹進國民教育!從22縣市法規看台灣廢校五大現況

少子化來勢洶洶,過去十年,全台灣已經有 43 所國小走入歷史,超過半數都「倒」在中南部地區。下一個十年,這個數字恐怕只會增不會減。一所學校的退場,承載著教師的生計,以及當地學生的受教權益,當學校敲響了停辦的警鐘,下一步會何去何從?《親子天下》整理 22 縣市國小停辦法規,一窺廢校現場 5 大實況。

一所學校的退場,承載著教師的生計,以及當地學生的受教權益,當學校敲響了停辦的警鐘,下一步會何去何從?楊煥世攝影

一所學校的退場,承載著教師的生計,以及當地學生的受教權益,當學校敲響了停辦的警鐘,下一步會何去何從?楊煥世攝影

本文重點摘要

根據《親子天下》最新調查,今年八月一日起,也就是 113 學年度展開時,全國 22 縣市至少有 18 所國小將消失在學校名冊中,這個數字是史上最多,但隨著新生兒人數持續下探,未來恐怕只會有更多學校走上熄燈之路。

一所學校無論是建造與退場,必須依循著制度。教育部在 2006 年 2 月嗅到少子化趨勢,但考量國中小多由地方政府管理,同年度頒訂「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讓各縣市參考,卻因缺乏強制性, 22 縣市各自處理,缺乏一套公正程序,大家作法、標準不一,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工作權備受關注。

為了讓各縣市有共通的準則,在各界疾呼之下,《國民教育法》2016 年修法,將廢併校議題法制化,教育部隨後訂定《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並要求地方主管機關要依循這項準則,訂出自己的一套規則。

一所學校的存亡攸關眾多人的權益,全國 22 縣市又為了自己的轄區學校,訂出哪些廢併校的規則?《親子天下》記者逐一查詢地方法規,歸納出五大重點,各縣市作法彙整如下:

現況1:全國16縣市將「50人」列為觀察門檻,小規模學校標準更寬

多數縣市以學生人數作為量化指標,若學生人數少於 50 人,除了委託私人辦理,或是改辦公辦公營實驗教育的學校,都可能啟動專案評估,處理學校合併或停辦的整合作業,或被要求提出轉型申請,列為觀察名單。

近年也有部分縣市先將小規模的國小,先與鄰近國小整併,作為鄰近國小的分校,或是規模更小的分班,這類學校規模本來就不如本校,因此學生人數指標也下修至 10 人至 40 人不等,例如新北市在法規中寫著 50 人,烏來區是新北山區原住民部落,便以 20 人作為觀察指標。

但也有縣市不以人數作為指標,而是以班級總數,如台北市班級總數未達 12 班,或是因市政重大發展或政策,導致該區域國中小有停辦或合併的需求。例如今年桃園市、屏東縣,分別就有 4 所、 1 所國小,因為桃園航空城、屏東科學園區政策,國小校地被徵收使用,讓該所國小走入歷史。

現況2:學生數、通勤便利度、教室屋齡......,評估廢校要件超過10個

按各縣市法規,廢併校評估條件通常包含:學生數、學區內學齡人口流失情形、社區人口成長情形、與同級公立學校距離、與鄰近學校間有無公共交通工具、校齡、合併後之學校是否需再增建教室及充實設備、學校教室屋齡、社區或部落文化傳承及經濟發展、社區對學校之依賴程度、其他地方主管機關指定項目等共 11 個要件。

也有縣市「因地制宜」列出特殊條款,例如苗栗縣另訂有鄉(鎮、市)只有一所縣立國民中學或國民小學、原住民重點學校、到鄰近同級學校交通有重大安全顧慮;嘉義縣除了上述內容,另訂有到鄰近學校需經過落石或土石流等有重大安全疑慮者、學校距離村里或部落辦公處所五公里以上,且無大眾運輸或免費交通工具可到達者。

現況3:體現「學校是社區心臟」 ,維持「鄉鄉有學校」底線

縱使符合上述 10 多個停辦條件, 22 縣市仍有為廢校一事設立底線,防止各地區「停辦」過了頭。

在各縣市自訂的準則中,皆要求若同一鄉(鎮、市、區)只有一所國民小學(國小部)或國民中學(國中部),又或是到鄰近同級學校交通,有重大安全顧慮的學校,就不能夠停辦,除非經過學區內設有戶籍的選舉權人書面連署達二分之一以上同意,或確實已無適齡學生的學區,才能有例外。

另根據《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若是原住民重點的國小、國中,必須徵求設籍在該學區成年原住民二分之一以上書面同意,才可以合併或停辦學校。教育部統計,截至 111 學年度全國共有 375 所原住民重點學校,有近 200 所學校位處花蓮、台東地區,其中不乏全校人數低於 10 人的小學,它們經常依著部落存在,學校的孩子,就是部落裡的孩子。

現況4:誰有資格決定廢校?基層老師、家長代表都有發聲權

廢併校事關者眾,流程上要依循「專案評估,並擬訂三大計畫」、「地方公聽會」、「教育審議會」三部曲,才能讓一所學校善終。

根據教育部準則,學校若有合併或停辦的需求,地方政府都必須進行專案評估,並擬訂校園空間利用、財務支援及課程規劃等教育事務相關計畫,並舉辦公聽會,接著經由地方政府召開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再送教育部備查。

各縣市組織「評估小組」、進行專案評估成員包含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學校教職員代表、地方社區人士及相關人員等。若涉及原住民地區學校者,評估小組應納入學區內原住民族代表。

現況5:併廢校外開「第三條路」,混齡、轉型讓校園再現生機

當一所學校被列為專案評估名單,最終的出路並非只有熄燈,仍有轉型餘地。各縣市自訂的準則中,也提出混齡編班、混齡教學,或將學校委託私人辦理。

教育部去年 12 月底也回頭重修這部準則,修法說明提及,基於保障學生就學權益,對規模較小學校而言,合併或停辦學校並非優先選擇項目,因此將「地方主管機關得鼓勵學校辦理混齡編班、混齡教學,或將學校委託私人辦理」直接入法,希望引導地方政府鼓勵規模較小學的學校進行教學創新,而不是直接走向退場。

這些解套方案,也已在不少縣市裡的小學校裡落地深耕。例如新北市貢寮區和美、澳底、福連等五所小學自 2012 年組成策略聯盟,以「一校就讀、五校共學」理念打團體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國小、仁和國小及阿里山鄉來吉國小、豐山實驗學校等鄰近 4 校成立「茶山水教育資源中心」,發展共學課程。截至 2023 年 5 月,全國共有 82 所公立國中及國小打破「分年分級」觀念,實施混齡教學或混齡編班。


這些年,消失的小校

點擊圖片前往

*看更多:【特別報導】這些年,消失的小校

延伸閱讀

趙宥寧 趙宥寧

趙宥寧

親子天下記者

記者。一直都是喜歡寫字、聽故事的人。從日報轉戰雜誌,希望報導不是框架,就跟這世界一樣,永遠沒有絕對的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