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MBTI 應用與反思:是工具也是標籤,但不是偏見

MBTI 是現在在 Z 世代之間頗受歡迎的一種性格分類方法,許多綜藝節目與社群媒體也會出現對他人 MBTI 測試結果的猜測。MBTI 可以如何為我們帶來正面影響?施勛詔分享他用 MBTI 來增加合作效率的經驗,並分享他的與反思——這麼做會不會為自己或別人「貼標籤」呢?

MBTI 是工具也是標籤,但不是偏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MBTI 是工具也是標籤,但不是偏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MBTI 簡介

最近的網路上,出現了不少與 MBTI 有關的梗圖或懶人包:例如簡單教你如何分別I/E人的方法,或是心情差跑去買麵包測驗分辨 T/F 人等的貼文,不難看出 MBTI 已經在台灣的流行有了一定的熱度。

在作者本人身邊的朋友中也常看見有不少在自我介紹上放上自己的 MBTI 類型的人存在。MBTI 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將所有人格用 4 個維度來分類成 16 種不同類型的人格組合,透過以下的分類,得出一組屬於自己的代碼。

  • Extraversion (E)(外向)– Introversion (I)(內向)
  • Sensing (S) (感覺)– Intuition (N)(直覺)
  • Thinking (T)(思考)– Feeling (F)(情感)
  • Judging (J) (判斷)– Perceiving (P)(感知)

例如綜合外向、直覺、思考、判斷四者的人格就是 ENTP,而每一種人格各自也會對應到一種圖片與他的詳細論述。

而對於我而言,第一次測 MBTI 是在大約兩年前,我沒想過簡單一個心理測驗竟然對當時的我造成了許多改變。

MBTI的16種人格

MBTI 的 16 種人格 & 圖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註:MBTI 不完全是 16personalities 官網所呈現的一切,完整的測驗必須付費透過專業的人士協助進行。

了解 MBTI 之後,對我有什麼改變?

高三上時我第一次測了我的 MBTI,是 INFP(mediator)的人格,在看到針對 INFP 後續做的分析與說明後,我感到非常訝異,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感覺有個心理測驗完整地描述了我,甚至連那些平常只存在於我腦海、比較深層的思緒與想法都有著精準的描述。

以往我自己總是自覺我是個奇怪的人:雖然某些時候可以很外向卻其實不喜歡社交、很不喜歡吵架爭執,甚至嚴重到上常罵人老師的課會容易不舒服,會時時刻刻擔心著別人看到的想法,再加上當時的種種因素,我是個沒什麼自信,也不是很喜歡自己許多特質的人。

也因此看到網站描述的內向、高敏感、注重和平等特質後,讓我開始對於自己存在的獨特感到一股慰藉,「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麼想」、「原來有些事情就是我會比較擅長、有些比較不拿手的,這樣也很正常」。

除了開始了解自己的不同面向,我想對我最大的改變是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存在不孤單,而讓我變得更有自信、更加確定自己的獨特性吧。(但身為一個 INFP 還是會不斷懷疑是否真的有)(所以講話後面通常會加一個吧)

INFP

INFP,俗稱小蝴蝶。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用 MBTI 來增加合作效率?

在寒假中,我擔任了一個營隊的總負責人,並且跟另外 3 位夥伴一起帶著小朋友進行營隊。營隊開始前我大致瞭解了大家的人格類型,並且也善用不同的特質來分配不同的工作,例如我盡量讓小朋友們都能有位 E 人(外向)隊輔陪同,而從 P/J 人的差異也能稍微了解將任務將給他們需不需要叮嚀等,甚至也能在周圍的朋友中找到類似的人進行類比,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以及他們可能出現的行為。

營隊中帶領小朋友們訪問當地長輩。圖片提供:施勛詔

這樣的認知與了解,確實在我舉辦營隊的時候給了我不少幫助讓我可以快速的知道該如何與第一次共事的夥伴增加效率,在大學生活也讓我更了解與他人該如何相處。

總結來說,我會說 MBTI 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工具,不論是在了解自己或是面對他人上,都對我有了不少的幫助。

與朋友聊的反思:這是不是一種貼標籤?

久而久之,我的社群媒體開始出現了各種與 MBTI 相關的貼文、影片,也的確讓我對各種人格有了各種了解,也開始會出現「疑這個誰誰誰應該是 XXXX 吧」等等的想法(有不少還是真的很準的分析猜中了!這是 INFP 的特異功能之一)

在一次與朋友聊天時談到 MBTI,突然的發現了,自己這樣的作法不就好像是把我認識的人們一個一個貼上標籤嗎?但實際上,我看待這樣的方法又好像不完全是用貼標籤的方式看待。

或者説,在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分清楚貼標籤與產生偏見的不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貼標籤 v.s. 偏見

之所以將這兩個事情分開,最主要是想將貼標籤這個詞中性化,而因為標籤帶來的偏見則是帶有負面意象的詞語。不可否認的,用 MBTI 來分析、認識別人確實是在為一個人貼上 ENFP、INFJ 等等不同的標籤,並把他們歸類到一個更大的群體中,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預設了立場。

對某些人而言,貼上標籤意味這帶來固定的刻板印象,甚至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進而帶來偏見與歧視。舉例來說,不單論 MBTI 的話,為某個種族貼上某種標籤,通常就是種族歧視與紛爭的開端。

因此我認為在使用 MBTI 時必須要避免將測驗結果變成「必然」,而是「應然」。換句話說,我在解讀時會有某某人「應該會」是怎麼樣的想法,但不會是「應該要」是怎麼樣的想法。接下來以面對他人與自己的兩個角度來詳細描寫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

用 MBTI 看他人

在用 MBTI 認識他人的部分,我會覺得測驗的結果更像是了解一個人的「相處使用說明書」。我們可以透過 MBTI 了解一個人可能出現的行為,擅長的領域與能力。就如同前面在營隊合作的經驗提及的,這樣的認識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與不熟的人有良好、有效率的溝通的。

但同時,過度的迷信卻可能帶來偏見與實際上的不平等對待。在一位中國的影片創作者的影片中,他經描述了身為 INFP 的他在國外實習時,因為自己的個性關係竟成為了被辭退的理由,「你應該要往你比較適合的領域去發展,展現你完整的天賦」。

不只如此,風行 MBTI 的韓國更出現了以人格種類來進行徵才的事件,甚至有企業限制某些職位只有某些性格種類的人才可以申請,也造就了許多年輕人因為人格類型不和面試者期待,而受到不合理的遭遇的事情出現(來源影片)。

這樣的行為不僅對會對當事者造成不少打擊,也似乎讓這樣的一個特質成了一種原罪,看似好意的理由也合理化了這樣的偏見的歧視。然而,越多的歧視只會更加破壞我們對社會的認同與和諧。

用 MBTI 看自己

至於對於自己的 MBTI 分析,我則是認為 MBTI 的角色是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但不應該受其侷限。

以我自己為例子,INFP 的優勢在於善解人意、創造力、理想主義等等,但同時也存在著容易自我批評、不現實、拖延等等的缺點。所謂了解自己,就是讓自己接納這些詞後,不帶評判的接納它。或許了解之後可以更佳釐清自己的優勢所在,但對於劣勢同樣有好消息:

一來是我們透過測驗知道了自己不擅長之處,因此更能認清它的存在。舉例來說,拖延這件事情一直是過往我很想改掉的一個部分,在大概了解後,我開始接納它成為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放著不改善,而是因為足夠了解自己會拖延,而採取不斷自我提醒、先找好哪些是絕對不可拖延的事情。

二來則是,缺點同時也可以是優點,例如雖然我容易有自我批評、對某件事想太多的症狀,但若能客觀的了解並設下界線,適度的自我省思是可以有助於將事情做得更為完善、檢查出紕漏的。內向者雖然不喜歡或是擅長與人相處,但是自我獨處也能給予他們能力展現的空間。

所謂的侷限,便是無思考的接受自己被貼上的標籤,接受自己「只能是這樣」的自己,卻忘了自己特質的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源:pexels

總結:是貼標籤,但不是偏見

總結來說,我認為有標籤不一定是壞事,只是要找到對的看法來看待自己與他人身上的標籤。

MBTI 是工具,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但不要成為歧視與偏見;可以認識自己,但不要成為自己的侷限。

延伸閱讀

施勛詔 施勛詔

施勛詔

夢想一號 永續教育學院 創辦人

就讀台大地理系,興趣是旅行、創業跟胡思亂想。創立夢想一號永續教育學院,想要透過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帶著小朋友真正認識腳下的土地,從深度討論、思辨課程一步步種下未來改變世界的種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