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學生的情緒冰山——薩提爾模式下的師生關係

學生情緒暴走了怎麼辦?處理學生情緒,建立良好師生溝通橋梁,是教師生涯必不可少的一環。三位老師分享自己的經驗,認識冰山理論並透過冰山模型,不只看見學生的外顯行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建立正向的師生關係。

覺察學生的情緒冰山——薩提爾模式下的師生關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覺察學生的情緒冰山——薩提爾模式下的師生關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的學生情緒暴走了,該如何處理?」處理學生情緒,建立良好師生溝通橋梁,是教師生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學生個性百百種,他們的情緒爆發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挑戰在於理解和回應,隱藏在深處的情感、需求。

例如:筆者在任職教師時,曾遇過被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公然用不當言詞挑釁,當下以為這位學生因為學業壓力大,所以對老師遷怒,事後與學生談話才了解,原來是此位學生正面臨家長離婚,所以才用這樣的行為發洩心中不滿,引起教師注意。

若教師只看到學生表面的情緒或調皮的行為,沒有建立溝通橋樑,釐清背後原因,那麼課室衝突只會愈演愈烈,師生間的鴻溝也會愈來愈大。學生情緒如同一座冰山,教師所看到的行為只是最外顯的表現,認識冰山理論與人際溝通風格,有助於建立正向的師生關係,亦幫助教師釐清學生情緒背後的核心問題。

透視學生內心冰山

冰山模式源於薩提爾女士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的提及,並列出五種常見的溝通型態。近年來發展的冰山模式則是由薩提爾的學生約翰‧貝曼博士等人根據薩提爾對話的脈絡,歸納並發展。

在臺灣則是由李崇建老師大力推廣薩提爾模式,其運用範圍極廣,可以用於自我,也用於與孩子對話,亦可用在家長、同事、父母、手足、夫妻、朋友等各種關係上,冰山模式幫助我們個人的覺察與成長,親子互動、師生互動、班級經營、職場互動等,帶給我們覺察與成長,獲得和諧的結果。

在教育現場,教師如何回應學生的行為不僅影響當下的教學氛圍,也對學生的長期情感發展和學習動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薩提爾的理論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理解人類行為背後深層的情感和原因。薩提爾理論將人隱喻為一座冰山,因此也被稱作「冰山模式」。冰山模式探索一個人的內在,關注當人遇到問題面對問題時,內在發生的衝擊,透過對冰山的探索,更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讓人與人擁有更好的溝通,彼此生命更有力量、更好的生活應對(李崇 建,2021)。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見的,只有表面的一小部份,也就是水平線之上的行為、事件、故事;水平線則代表人在面對威脅和感到壓力時的應對模式姿態,也稱為求生存的姿態;水平面之下則是人更深層的內在,包含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學生的外顯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而他們的感受、思維、期望、恐懼和願望則隱藏在水平面之下。通過冰山模型,教師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學生,並據此調整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真實需要。

冰山理論的8個層次

以下分別介紹冰山理論各層面的內涵並分析前述實例:

  1. 行為:人的外顯行為。例:學生在課堂上的挑釁。

  2. 應對姿態:遇到衝突或危機時的反應,於下段說明。

  3. 感受:包含身體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例:學生除了憤怒,學生可能感到難過、沮喪、焦慮,可能還有一些愧疚感。

  4. 感受的感受:對於身心的「感受」,會產生對「感受」的「評價」,對於原本的感受有了另一層次的感受(李崇建,2021)。例:學生對感到憤怒、難過或焦慮的感受感到不安或難以接受。

  5. 觀點:觀點由一個人過去的經驗形成,是看法、看法等。例:學生可能認為自己是原因或感到無助,因而產生憤怒。

  6. 期待:期待包括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及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例:學生期待教師的關心與理解。

  7. 渴望: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像是感到被愛、被接納等都屬於渴望。例:渴望父母和好,重建穩定的生活。

  8. 自我:自我代表一個人最原初的面貌。例:學生的自我可能受到家庭變故的影響,可能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

透過冰山理論層層解析這起事件,更能釐清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感受,教師也更容易具同理心,在談話上切入重點,推進師生間的關係,建立正向的溝通。

薩提爾冰山理論

薩提爾冰山理論的8個層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5種教師的溝通姿態

認識冰山模式後,依據薩提爾的溝通型態分類,進一步探討關係中的溝通姿態,分別為討好型責備型電腦型打岔型一致型

前四種型態多發生於面對威脅和壓力下,為了保護自尊而採取之溝通行為,並與內心想法不一致的方式;一致型則是一種身心合一,直接且真誠的表達。通過覺察、改變和轉化溝通方式,教師可以更有效地與學生建立聯繫,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在此須特別注意,薩提爾(1991∕1998)曾說,學習一致,但不必去掉不一致,不一致不代表完全不好,教師可依照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來調整溝通姿態。

以下分別詳述五種教師溝通姿態:

(一)討好型:

這類型總是用一種討好或逢迎的方式,試著取悅別人或向人道歉,而沒有所謂的不同意(薩提爾,1972/1994)。

  1. 討好型溝通常因害怕衝突,而一昧贊同取悅別人,是溝通中的犧牲者,會為了得到他人認同,唯唯諾諾。

  2. 特性:忽略自身感受和需求,只在乎情境和他人。

  3. 例:教師遇到壞脾氣學生在課堂公然挑釁,低聲下氣說:「很抱歉老師惹你生氣,拜託你上課安靜。」

(二)責備型:

又稱指責型,這類型是一個處處表現得很優越的獨裁者或吹毛求疵的人。(薩提爾,1972∕1994)

  1. 責備型溝通會透過大聲喝斥和專制的方式讓人服從,用否定、命令的方式來溝通,一昧指責別人的不是。

  2. 特性: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3. 例:教師遇到學生不服從班級規定,嚴厲斥責說:「班級規定就是我說了算,不服從就是不尊重老師」,利用教師權威壓制學生行為,但卻沒有進一步向學生說明訂班規原因,也忽略學生感受。

(三)電腦型:

又稱超理智型,這類型所說的話都是道理和解釋分析,身體就像部電腦般方正,盡可能想顯示「我是穩定、冰冷且鎮定的。」,總想證明自己非常地「對」,非常地「有條理」(薩提爾,1972∕1994)。

  1. 電腦型溝通過程從頭到尾表現理性,不用真心只用腦篩選對的話語,以此避免暴露自身情緒。

  2. 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3. 例學生上課調皮搗蛋,教師面無表情告知:「你在課堂搗蛋行為,已經違反校規,依據規定記你警告一支。」

(四)打岔型:

這類型對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會文不對題,反應不到重點,常轉移話題(薩提爾,1972∕1994)。

  1. 打岔型溝通在衝突中往往會透過轉移話題來躲避溝通與問題。

  2. 特性: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

  3. 例:教師錯罵身體不適的學生上課睡覺,發現真相後,並未道歉直接開玩笑帶過,或假裝沒有發生這件事情。

(五)一致型:

這類型發出的訊息每一部份都朝同一方向走,所說的話和臉上的表情、都符合一致(薩提爾,1972∕1994)。

  1. 一致型溝通在乎自己與他人情緒感受,能道歉但不討好;能反對但不責怪;能講道理但有人情味;能換話題但不打岔。重視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動,使人感覺舒適且不會威脅雙方的自尊。

  2. 特性: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3. 例:教師針對學生不服新訂班規公然嗆聲行為,找當事人談話,釐清背後的原因後,同理學生一時無法調適新班規的感受,給予他班規適應期,同時教師也表達自身想法,學生有權利表達不滿但表達方式應給予教師尊重,彼此調整方式與態度,進而取得共識。

良好的師生溝通渠道

良好的師生關係建立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薩提爾的冰山模式與溝通姿態,可幫助教師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情感動力,使師生關係中多了互相包容與理解,建立師生有效溝通。

過程中,教師需不斷覺察和轉化自身溝通姿態,尋找更適合當前情境的溝通方法,透過上述冰山模式分析來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尋找溝通衝突破冰的解方。

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來幫助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跳脫慣性的框架,看到新的選擇,真誠對話不僅可以改善師生關係,還能創造一個積極友善的學習環境。最後,提供教師在和學生溝通時可一併使用的技巧。

(一)肯定的敘述:

明確告訴對方,我想做什麼,原因是什麼。例如:學生著急向老師投訴別人講他壞話,但老師趕著批改聯絡簿,無法馬上聆聽學生講述事情經過,她可以告訴學生:「因為老師需要在中午前將聯絡簿發給同學,能否等老師 20 分鐘。」反之不肯定的敘述可能是:「我在忙,不要吵我。」

(二)澄清:

當彼此對訊息感到困惑不清楚時,要求再次給予澄清所要表達之意,可理解為換句話說。例如:延續前例,學生不懂老師為何不能立即處理他的事情,是不是因為老師不想管,老師再次澄清:「我很重視你反應的問題,但因老師需要準時發下聯絡簿,才不會延誤放學時間,批改完聯絡簿後老師才能專注的聽你說話。」

(三)核對:

澄清發言者所說和要求是什麼,及其背後的原因。例如:延續前例,學生說:「所以老師您忙完就會馬上處理嗎?」老師回答:「是的,沒錯。」

(四)回饋與接納回饋:

懂得回饋他人並接納他人的回饋。例如:延續前例,學生說:「好的,我會等待您批改完聯絡簿再來找您,謝謝老師。」

 

參考文獻

李崇建(2021)。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

約翰‧貝曼(編)(2008)。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江麗美、魯宓譯〕。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約翰‧貝曼(編)(2019)。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 1963-1983〔楊東蓉譯〕。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維琴尼亞‧薩提爾(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72)

維琴尼亞‧薩提爾(2006)。聯合家族治療〔吳就君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64)

維琴尼亞‧薩提爾、約翰‧貝曼、珍‧歌柏、瑪莉亞‧葛莫利、喬哈娜‧施瓦柏(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維琴尼亞‧薩提爾、蜜雪兒‧鮑德溫、珍‧歌柏、瑪莉亞‧葛莫利、喬哈娜‧施瓦柏(2006)。跟薩提爾學溝通〔陳文玲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延伸閱讀

孫仁序 孫仁序

孫仁序

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生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畢業,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班,是位合格小學教師、教保員、家庭教育專業人員,亦是人妻與人母。因緣際會下接觸到薩提爾女士的理論,開啟對關係的探索與好奇,透過該理論探究自我的家庭關係、婚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師與生的關係。

陳芳茹 陳芳茹

陳芳茹

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生

曾在臺灣、新加坡任華語教師,現職為一位法國人的太太,兩位跨文化小孩的母親及學生。喜愛學習與教育,對「親子教養」、「多元文化教育」及「華語文教育」相關議題具有興趣。

黃群恩 黃群恩

黃群恩

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生

就讀國北教研究所,也是教育觀察家,研究教育心理學與教學困境議題,積極進入第一線教育場域,曾任國小課輔教師,擁有豐富兒童營隊經驗,相信教育成長與萌芽來自師生共學與正向溝通。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